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旷馥斋诗想(9)|| 窗子被阳光突然撞响,多么干脆的阳光呀

(2017-02-22 09:51:26)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艺批评
本期评家:林馥娜
本期诗人:黄礼孩、雪克、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舒丹丹、林旭埜



《窗下》‖ 黄礼孩

这里刚下过一场雪
仿佛人间的爱都落在低处

你坐在窗下
窗子被阳光突然撞响
多么干脆的阳光呀
仿佛你一生不可多得的喜悦

光线在你思想中
越来越稀薄 越来越
安静 你像一个孩子
一无所知地被人深深爱着

林馥娜:
        这首诗的开头用下雪后的场景展开,显得亲切而形象,由雪的下降而联想到的爱落到低处——也即生活的实处,造成一个融契天成的氛围,第一次翻看黄礼孩的诗集时,就被这“窗外”的祥和风景深深打动,感触到一种深沉的大爱情怀!雪后的阳光明净而温暖,正像爱的包容和无私,而这些爱就像光线一样缓慢、无痕地渗透,撞响了心里喜悦的琴弦。最后的“诗眼”——“你像一个孩子/一无所知地被人深深爱着”也因为读者都有被父母、被亲人、被恋人无私地、无限度地宠爱着或者同样地爱着别人的体验,故能从中体会到这句话所表达出来的深厚张力。


《丢钥匙的男人》 ‖ 雪克

丢钥匙的男人
显得
语无伦次
他拨了好几通电话
找了该找的地方
最后沮丧地说一一
钥匙,真的丢了
钥匙丢了
换锁就是,为何整个人
丢魂似的
腊月的风冷得刺骨
他的鼻尖
竟然沁出虚汗

林馥娜:
        诗歌是一种能用最少语言传达更多信息,产生多重意味的语言艺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面,通过诗的复述而再现的时候,已然产生了不同的指向。
  这首诗的上片着重描写丢钥匙男人的慌乱无措,再现了一个日常场景和一个人遇到意外事件时的无所适从。一个小小的事件何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无非是习惯使然。我们已习惯了按步就班,习惯了在一个既定轨道中前行的舒适与稳妥。仿佛没有了这个惯性,便无法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习惯成自然,而这个习惯,可以引申为行为模式,可以是道德规范,也可以是体制。人在其中浸淫久了便已不辩身在何处了。
  下片的转折则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事件本身及其所衍生的行为与效应。使这首诗所指的事件产生了更丰富的能指,它不只是丢钥匙那么简单,钥匙丢失之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更使这个男人“沁出虚汗”。那么,虚汗的诱因则有更多的可能性——怕失窃,怕露财,怕不能见光的东西曝光等。这正是言已尽,意犹未尽。


《你的电话》‖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李以亮/译)
    
你的电话插了进来
正当我写着一封给你的信。
请别打扰我
当我正和你说话。我们两个的
缺席交叉着,
其中一个的爱将它自己撕开
如绷带。

林馥娜:
        老扎的这首诗就像一把开启内心生活的钥匙,开句“你的电话插了进来”就似一把钥匙直插锁孔,场景之门随之打开。此时,“我”正在给“你”写信。通常一个人在给另一个人写信,而此人恰好打电话来了,写信人应是欢迎的,但这里却来了一个转折——“请别打扰我/当我正和你说话”——可见,诗中的“我”和“你”并非寻常意义上互相挂念的人,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是两个相爱的人,但在平日的相处中,“你”这种突然插进来的行为常常打断了“我”的表达或手上正在做的事。现在这个打电话的“插入”行为恰恰重演了导致双方分离的原因。而缺席是两个有冲突的人用以修补爱之裂缝的一种方式,以暂时离开这种缺席让距离产生美,用冷静与时间避免正面冲突,是“我”试图修补关系的绑带,正在写着的“信”也是在加固绑带的行为。而这个插进来的电话,用以爱为由的喋喋不休或者责备,撕毁了正在弥合中的关系。
  生活,或者说人性的复杂并非主观意愿所能左右,尽管双方都做了修复关系的举动——写信与致电,但并未能达到修复的意图,而诗所能表达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的展现。这种微妙的情感体验相信存在于许许多多的人与人之间,对此无意识而又存在的心理对抗,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并把它用最简洁的语言与独特的切入角度呈现出来,他让我们从最少的语言中体味到尽可能多的内涵,并从日常的景象进而体验到人性的景深。读这首诗,就是进入一个无形而又存在的感应场。


《安静时就能听见它们》‖ 舒丹丹

春天里站在窗口的这棵树,秋天时,还在。
整整一个夏天,没有走远,也没有靠近。
有月亮的洁净的晚上,能看见星星。
但在黑夜,或阴沉的白昼,星星们也在。
早起听到鸟鸣,知道鸟儿藏在木兰枝里。
但这些下雨的清晨,鸟儿们和木兰一样安静,它们飞去了哪里?
原谅我,那么长的时间里,我只知道
季节的诫命让树木学会了舍弃,从未想象
泥土中它们无法动弹悲欣交缠的根。
我的眼睛太久地习惯了太阳和月亮,从不曾闭眼
倾听过沉默的星辰。原谅我第一次知晓
下雨时鸟儿们从不闪躲,它们在风雨的巢中
垂头敛声,隐忍得像群苦行僧。

林馥娜:
        静水流深是舒丹丹的诗给我留下的印象。她的叙述节制,情感深沉,表面一派盈盈一池春水的静谧景象。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景物般——“春天里站在窗口的这棵树,秋天时,还在。/整整一个夏天,没有走远,也没有靠近。”——静静地呆在它们的位置上。但无论是什么物质,它的内部无时不在运动着,并如物质不灭定律所说的那样存在着,“有月亮的洁净的晚上,能看见星星。/但在黑夜,或阴沉的白昼,星星们也在。”,只是有的肉眼可辩,有的不可辩。然而除了眼睛,我们还有另一只眼——心眼。由于诗人葆持着一颗诗心,故能用心感应细小生命的存在——“早起听到鸟鸣,知道鸟儿藏在木兰枝里。/但这些下雨的清晨,鸟儿们和木兰一样安静,它们飞去了哪里?”——并怜惜、牵挂它们的安危。
《安静时就能听见它们》这首诗以隐匿在事物后面的“我”从“无知”到“有知”的推进方式展开叙述。在循序渐进的铺陈过程中,诗人以“原谅我……”这种看似突兀的方式出场,用这种惊醒般的转折来表达顿悟,反省从前的“我”那种麻木无闻的状态,起到了强调的效果,而人正是因为“有知”才能达到反省自我的境界。接下来的忏悔式剖析道出了麻木的外因与内心的负疚,体现了“有知”的诗人与万物感同身受的通感,同时也反映了众生平等,休戚与共的情怀。“垂头敛声,隐忍得像群苦行僧。”这个结句则点明了静水深处的那股激流——“无法动弹悲欣交缠”的根源,其中该有多复杂的内涵和忍耐。整首诗也因其含蓄的情绪而获得了更强大的张力。
        诗人以这首诗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人修心养性的心路历程,我们只有静下来,敛息倾听,才能感知万物的声息与脉动,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在人生的暴风雨中“从不闪躲”的力量与智慧。


《父亲的球艺》‖ 林旭埜

父亲酷爱乒乓球
白天,夜晚,球不离手
球艺远近闻名
村里男女老幼
多是其手下败兵

在家里,母亲的唠叨
常常乒乒乓乓攻向父亲
“抽烟,熬夜,喝浓茶
打球太拼”
父亲防守推挡
手法驾熟就轻
“我可改不了这些毛病
瞧,都七十有余
身子骨照样这么硬!”

我猜想,如果有够大的
球拍,父亲肯定会
把太阳从东边扣杀到西边
把月亮从西边推挡回东边

林馥娜:
        作为生物学博士的林旭埜,不但在专业上能敏锐捕捉生物技术的精华,也具有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诗意的能力。诗人由父亲打乒乓球的技法,联想到生活中的事件,并从原本不相关的场景与事件中找到其内在的联系——打球技术上娴熟的“防守推挡”与生活中面对冲突的“避实就虚”都具有太极的化力技巧。
  面对母亲的唠叨,父亲避实就虚,以太极推手的圆融,把“打球太拼”等“缺点”引向“身子骨照样这么硬”的优点。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生活智慧是经过岁月沉淀而形成的情商,与其以蛮力对撞,两败俱伤,不如顾左右而言他,反而能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其实,这种唠叨式的所谓责难,也是老一辈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他们拙于(或者不好意思)像年轻人一样表达关爱,故而以责备的方式来掩饰内心真正的动机。诗人通过生活场景的并置,给我们带来了解决生活矛盾与发现事物本质的启发。
诗人的言说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通过“把太阳从东边扣杀到西边/把月亮从西边推挡回东边”的夸张手法,强调生活需要想象力与技巧,婚姻也需要经营,而使生活过得轻松的途径是练成能够操控“足够大的球拍”的胸襟。

诗评者简介
◇林馥娜,原籍广东揭阳,现籍广州。主要创作诗歌、文艺评论,兼及其他文体。出版有《旷野淘馥》等诗歌、理论、散文集多部。作品发表、入选国内外刊物及选本;高考模拟试卷及“CCTV-10诗散作者及优秀作品”栏目。被评论界称为“70后”女诗人中的佼佼者。曾获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桂城杯”诗歌奖;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人民文学》征文奖等多种奖项。系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