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馥娜:谁能抚慰世界日渐冰凉的体温
(2015-04-03 21:10:06)
标签:
转载 |
分类: 众说馥娜 |
感谢佳发的发现和解读。转!
林馥娜的诗歌如其人,有一种古典美,且能将古典的纯净与忧伤和现代喧嚣中的洞见与体悟揉合交融,因此,她的诗会给人以特别的触动。
但这首《在黑暗中》,诗人并没有带给我们古典之美,却给我们呈现了万念俱灰式的落寞图景,以及对存在和消亡的终极思考,冷峻而恐怖,模糊而清晰,昏沉而清醒。
当一切归于黑暗时,世界处于沉睡或假寐当中,“洪亮的声音”消失了,“具体的事物”和“独自离开的朋友”不见了。此时,诗人和连夜作业的勤奋的汽车是清醒的。诗人的清醒在于,她穿透了黑暗的表层,潜入了黑暗的深处。在黑暗无声无息的死寂中,诗人感觉到了黑暗的心跳——“夜行汽车”的“咔嗒、咔嗒”声,也就是世界的心跳,而这心跳带来的,却是世界走向末日的足音和无奈的背影。这时,诗人感觉“仿佛整个世界/是一列驶往天堂的火车”。
当喧闹复归平静,当明亮溺于黑暗,世界便显露出了其原始的模样,只是,这种显现常人无法看见,无法感受,人们照样在黑夜里疯狂,在绚烂中迷醉。而清醒的诗人看见了世界原初的模样,感受到了如老牛般不堪重负的世界,在人们总也消耗不尽的惊人体力的推搡下,苟延残喘地保持着白天的光鲜,唯有黑暗到来,它才能袒露其真实的无奈。
在混沌中看见,在看见中感念,把自己融入大地,成为世界的一粒尘埃,或飘浮或停驻,这样,诗人才能触摸到世界敏感的触角和苍凉的呼吸,感受到世界的苍茫和绝望,感受到众生的麻木和愚乐,感受到与诗人同样清醒的“独自离开的朋友”的悲壮与决绝。这是世界最初和最后的诗意,它并不会被黑暗湮没,它一直如天地万物般亘古存在,诗人和智者的幸运在于,他能被世界的诗意垂青,继而感恩,继而悲悯,继而热爱。而诗人对世界和众生热爱的方式,是以足够怜悯的心灵和诗句,抚慰着世界日渐冰凉的体温。
洪亮的声音已消失
在黑暗中
没有人看见具体的事物
与独自离开的朋友
只有夜行汽车碾过失修的沙井盖
咔嗒、咔嗒、咔嗒……
仿佛整个世界
是一列驶往天堂的火车
林馥娜,诗人、评论家。著有《旷野淘馥》等诗歌、理论、散文集5部。作品发表、选入国内外多种刊物及选本;高考模拟试卷“CCTV-10诗散作者及优秀作品”栏目。被评论界称为“70后”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主编有《大潮汕女子诗选》(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