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馥娜
林馥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754
  • 关注人气:1,0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的语言特色//《九月诗刊》总第贰拾柒、贰拾捌期合刊目录

(2013-03-20 21:08:09)
标签:

林馥娜诗歌

评论

存谢

九月诗刊

文化

分类: 文艺快讯
诗歌的语言特色//《九月诗刊》总第贰拾柒、贰拾捌期合刊目录

诗歌的语言特色

林馥娜


 

  诗歌语言基本可以分为三维:一是语言本身的特色;二是语言的表意;三是语言所形成的意象。下面稍为解释一下三维中的每一层意思:

一、语言本身的特色

  它包含节奏、音调、时态。

前一节已说过节奏(旋律)、音调,这里说一下诗歌的时态。我个人较喜欢用进行时的语言来表达,这样诗歌更有在场感、当下感,就算是写久远的事情,进行时的方式会让人更容易代入其中。史春波翻译乔治(George O'Connell)的诗歌《储蓄白日》,也是用进行时的方式来表达,“又一次,我穿梭于各个房间/拎起这个钟,还有那个,/拧动它们精致的转轮”从拎起这个钟与意识中拎起母亲家的那个钟,这样的开篇,将久远的情絮一下子拉到了现在,读者很顺畅地就进入了诗人置身的环境(也是诗的氛围)里,“在它的脸上我第一次/看到数字,看到罗马/和有力的击打”这里由母亲的壁钟钟面上的罗马数字而引入地理、人文意义上的罗马,由敲钟的击打而引申出军队的强暴。实现了多维共呈,使诗歌形成了饱满的张力,给结尾的“全世界的灰尘在他们的凉鞋上”带来举重若轻的效果和苍茫的想象空间。

 

《储蓄白日》

作者:乔治(George O'Connell)/译者:史春波

 

又一次,我穿梭于各个房间
  拎起这个钟,还有那个,
  拧动它们精致的转轮,
  一半思考着日光
  在一端被挽救,
  在另一端丢失。

 

我可以继续轻松地谈论
  缓刑与不公正,
  得到的与退却的,
  可那又将把我们带往何处?

 

我宁可去想母亲家里的
  壁钟,它悬挂的年头,
  在她父母脊背湾的门厅里已经陈旧,
  它那木头般的发条走动的滴答
  模糊地沾染着大衣和雪茄的味道。
  昨夜,独自一人在床前,
  她把黑色的指针
  拨过十二,
  听见棘轮轻快地谈吐,
  没收的时辰当当地敲响。

在它的脸上我第一次
  看到数字,看到罗马
  和有力的击打。很久以后
  我想象古罗马军团
  强行穿越一个干燥的省份,
  刺眼的阳光,
  全世界的灰尘在他们的凉鞋上。

 

(二)、语言的表意

也即语言的表面字义。比如月亮这个词,我们一看到它就知道是天上的那个月。

我曾与朋友谈起一个人的诗,朋友的观点是这些诗太实;而我的观点是太虚。同样的诗产生了两种背道而驰的看法,其实追究起来,双方都有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这些诗都是属于描写精神层面的感受,且多是些爱情的挣扎,用了很多看来华丽、有气势的词来表达,感觉就是一个“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扭捏状态,这种诗看一首就等于看了全部,所以朋友说太实。而我的角度是从每首诗的表达内核上来分析,因其所表达的纯粹是虚无的意象,与生活没有一点直接的联系或间接的触发点,所以感觉没有落到生活的实处,偏向虚空。就像一件美丽的衣服挂在衣架上,是一种没有生机、没有血肉的美。

以下这首《雨中想你,犹如一首咏叹调》,我们从语言上来看,它们都是一些没有被赋予更多意象的表面字义,既不华丽、也没气势,但是正是这些平常的语言,当它被诗人与生活的触发点带动起来,它所形成的冲击力却远胜于那些诸如“时间之手”、“世界的眼睛”、“命运”、“时代的巨轮”之类的语言。高尔基说: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他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雨中想你,犹如一首咏叹调》

 李少君

 

午后的大雨中,我靠着想念你打发时间

我独坐窗口,面对南山

黛色染峭壁,青草沿低处往高坡

一直蔓延,人和车缓慢往下滑行

我抬头看青山,低头饮茶和想你

 

于是想把这种感觉告诉你

静静地敲着手机发短信:

坐在窗口看青山,唯一做的事情

就是想你……

你回信很快:闲着也是闲着

我读了一下午书,有些累了

我又写:说你还是说我

你呗,你说想我

我说你闲着也是闲着

我又气又笑,我抓狂,一阵乱敲:

X*d&……

 

雨点,也正敲打着窗玻璃和草地

 

生活的触发点有场景的触发,也即静态的联系;也有事件上的触发,也即动态的联系。诗歌的第一节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诗人一开始用徐缓的叙述展开步入诗境的路径,接通了静态的联系,雨中的思念如水脉脉、雨中迷朦的景色如爱浑染。接着,以对话的在场感拉近了时空的远隔,以事件的触发展开了动态的联系,而诗的巧妙之处在于以网络语言“!X*d&……”入诗,这因“气急”而口吐火星语的图景使调皮轻快的心绪已跃然而现。这些符号就像郑板桥《咏雪》诗中的“一片二片三四片”单独看来毫无意义,但是和整首诗融在一起,则产生了极大的张力。整个张力场宛如一首时而幽婉时而欢快的曲调,又如清茶一盏,涤人肺腑。

以“!X*d&……”入诗不但是一种创新,更重要的是,它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象着键盘的跳跃、挑眉结舌的卡通表情,与此同时,雨点敲打窗玻璃的脆响、落入草地的润物细无声,呼应了物理与心理的律动。至此,一个雀跃的充满生机的欢愉气象已一气呵成。让人读后不禁轻叹:好一阙淋漓尽致的咏叹调!

(三)、语言所形成的意象

也即语象。语象区别于意象,意象是一种通过长期沉淀已然成为“约定俗成式”的文化符号,比如中秋月——中秋的月亮已因为附着了人的情意而形成了一个意识中的形象——团圆。而语象是每一个人所附予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形象。比如王小妮的月——“月亮在深夜里照出了一切的骨头。/我呼进了青白的气息。……月光来到地板上/我的两只脚已经预先地白了。”(《月光白得很》)她让人、让全世界都笼罩在那一片青白、亘古的静寂中。

 

《月光白得很》

王小妮

 

月亮在深夜里照出了一切的骨头。

我呼进了青白的气息。

人间的琐碎皮毛

变成下坠的萤火虫。

城市是一具死去的骨架。

没有哪个生命

配得上这样的夜色。

打开窗帘

天地正在眼前交接白银

月光使人忘记我是一个人。

生命的最后一幕

在一片素色里静静地彩排。

月光来到地板上

我的两只脚已经预先地白了。

 

一首诗有可能只有一个维度,也有可能兼有两个到三个维度,达到三维兼容并济则诗便具有了更深厚的张力之美,读之更容易使人动容。在第二届珠江(广州)国际诗歌节上,美国诗人乔治曾问过一个怎样运用优雅或通俗语言(口语)写出一首好诗的问题。在这里我举两个实例来分析。

胡适提倡作白话诗时,便说用“活字”入诗,活字即正在使用的俗语白话,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语了。口语诗并非现代诗才有,从古代《诗经》开始就一直存在。只是作口语诗更需要有内在的境界来支撑,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诗味,就只能是徒有外形的口水诗了。这里举一个古体通俗诗歌的典型代表——郑板桥的《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一片二片三四片,是再通俗不过的语言了,但是它照样可以成就一首让人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佳作,这是因为这首诗具备了以上所说的语言的三维。第一点读了就可知,它的节奏鲜明、音调跌宕起伏,具有韵律美,并且以现在进行时的语态往前推进;第二点是表面字义,虽然说是字就有表义,但是不同的字表义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一片二片虽然不具备词语本身的美感,但如果换成朵、块、团则不贴切,所以选择合适的语言才有更形象的表义;第三,通过前三句的这些“片”,我们头脑里已形成了一个纷纷扬扬的场境,最后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就像风婆婆的口袋忽然一收,一切风吹草动霍然而止,形成了一个鼓胀的张力场,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广州海心沙上的广州塔,市民都昵称它为“小蛮腰”。“小蛮腰”原是指“小蛮的腰”,当初白居易给他的两个侍妾樊素和小蛮所做的形象描绘——“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也正是以上所说的“三维一体”的杰作。第一点,这两句诗的音律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正是五言绝句平起的经典句式,平仄和词性对仗工整,跌宕有度,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点,樱桃、杨柳、口和腰都有各自直观的表意和形象;同时,樱桃和杨柳表意的原义与所指的口和腰又有相通之处,也即是第三点的意象——樱桃“小”和“红”的大众意象与樊素“轻点朱红”的小口叠现出新的影照语象;杨柳“柔软纤细”的枝条与小蛮“柔弱无骨、纤细可揽”的腰形成的比对语象都使张力场达到了最大化。而樱桃小口和小蛮腰也因其真切的通感性而被一直沿用下来。

优雅语言的诗歌则可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代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单从字面上看就很优美,锦指彩锦,瑟指弦乐器,也可作颤动(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而组成锦瑟这个词,则可指人,也可代乐器;诗中饱含了很多浓缩的情节与典故,如蓝田玉烟、庄生晓梦等,使诗达到了丰富朦胧的多向性,每一句都具有艺术美感。而这所有的铺陈都收括于最后的尾联,所有的美丽语句都是为了表达这“当时已惘然”的情。如果没有尾联的收结,这些美丽的语句,都是断线的珍珠。

当然也有很多兼有了语言的三个维度,却并不觉得美的诗,这是因为各个维度没能达成和谐统一,就像一个人,如果是要去会见喜欢的人,他会整个身心都是愉悦的;如果会见的是一个他不愿见却不得不见的人,就会身虽至而心不悦,有一股别扭劲。所以语言并不是决定一首诗优劣的最主要因素。将感觉和思想揉合起来表达,贯穿于诗中的气要比词语本身的美感更摄人。前面所举的《雨中想你,犹如一首咏叹调》这首诗触动人心的关键,正是诗人心灵在场的那股欢愉之气。正所谓“言之有物”,此物不是指物质的物,而是精神的可感性体现。


“九月诗歌奖”参赛优秀作品选 • 林馥娜诗歌=》


 

————————————————————————————————

转自:黄昏博客=》


 

《九月诗刊》总第贰拾柒、贰拾捌期合刊目录 

    2012首届九月诗歌奖专号

  

● 卷首语    


001.九月诗歌奖

 

● 主奖作品选 


007.授奖辞

008.寂静的回声(获奖感言) 许敏

010.许敏作品

110.乡村与自我的灵魂对话 许敏

112.许敏:手握青草在宣告的诗人 梁小斌

118.许敏:生命体验的诗意呈现 谭旭东

121.村庄诗学的精神之深 陈培浩


● 评审奖作品选(按姓名拼音排序) 


129.晴朗李寒作品

142在不断地敲打和雕琢中,感受文字与生活之美 晴朗李寒     

146“那依旧闪烁的,在更远处……” 杨东伟

157.宋雨作品      

175不完整是我写诗的全部意义 宋雨

179读宋雨:从血管里流淌出来的诗 / 黄昏  

185.王文海作品

201.把脚步慢下来,让灵魂跟上去 / 王文海  

205.思想着的写作者 / 安琪

209.张灿枫作品

229.诗歌之于我,纯属一场意外 / 张灿枫      

231.恰卜恰的清晨与黄昏 / 杨晓东


● 参赛作品选(按姓名拼音排序)     

       

       237.八零作品      

       245.写下去是唯一的道理 八零

       247.曹东作品       

       252.曹东:捕获骨缝间那些锐痛的诗意 / 贾非  

       257.杜伟民作品       

       262.宇宙灯塔 杜伟民       

       267.方刚作品

       275.五个关键词增强诗歌张力 方刚      

       277.格式作品

       282.用本地口音呈述本己的体验 武靖东       

       287.林馥娜作品   

       292.诗歌的语言特色 / 林馥娜      

       297.徐源作品       

       305.诗话三章 徐源

       307.宇轩作品      

       315.言辞也不能治愈绝望 宇轩

       317.郁颜作品      

       324.在夕光中侧身低语…… 霍俊明

       327.赵树义作品       

       333.孤独并坚守 赵树义

 

诗歌的语言特色//《九月诗刊》总第贰拾柒、贰拾捌期合刊目录

诗歌的语言特色//《九月诗刊》总第贰拾柒、贰拾捌期合刊目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