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葆持诗心(诗论集《旷野淘馥》导言)

标签:
林馥娜博客诗论《旷野淘馥》导言格物诗话文化 |
分类: 文艺批评 |
格物致知,葆持诗心
诗是感性的,它从感知事物中来,但同时它也蕴含着审美的理性。从思潮和标签式划分来分析诗歌创作是不可靠的,而从诗歌的本质,也即蕴涵于诗中的审美理性来辩识是一个更知性、更贴近诗歌这种文体的做法。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对于诗歌的创作、赏析和诗学理论的概括、形成正需要这种知性的认识。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在我们的古代典籍《大学》中就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之语,即知性的认识来自于探究事物的原理,也即我在本书第一章“诗歌写作雏议”中所说的追寻事物本质。
探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进行理性的认识,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朱熹客观唯心主义已在前人的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有了科学认识的介入,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也可谓是一脉相承而来,而到了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时代,我们所应持的是具有科学态度、跨界视野的宏观唯心主义,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格物致知。诗心乃个人的澄明之心,诗之心乃天地之心,是存于天地之间的,超然于界外的万物同生共存之大道。那些得以流传的经典名作,正是因为它经受了历代及各种各样的写作潮流的淘洗,依然焕发着闪光的精神内核——道怀于胸,而超于形——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以思想启迪及提供审美的多种可能性。文学是关乎精神的,主要的内核是心灵在场,是对于人类的存在价值的原创性认识,而不是堆砌技艺,使用怪异的词语,或另树“主义”的旗帜来标识转瞬即逝的新鲜感。
诗的本质即为修心,先修己之心,让心境澄明,才有可能明识诗之心。故在本书中,我将通过对诗文本与诗论的互相印证与践行所探索出来的路径,展开“格物致知,葆持诗心”之旅。一直以来,力求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审美理性是我的评论原则,当我所解读的一个个作者回馈说这是对其作品最精准的揭示,甚至代其指认出自我时,正是我最欣慰的时候。
当前的诗学研究多数为微观的个体、流派分支或现象的阐释,缺乏宏观的、比较的、价值建构方面的研究。虽然,缺乏的也正是有难度的,但我愿意抛出浅陋的小小一砖,以期引出精深博闻的群玉。
第一章由我在大学做诗歌讲座的基本讲义增补而成,在这一章中,我将自己在诗歌写作中的粗浅认识做了一个框架式的理论阐述,随后分析的个体诗人及其诗歌文本、诗群分析中将有一些与这个框架相互衍生的枝条。城市诗歌的发展概况、现代性与表达方式的探索也将作为一个重要的篇章展开。并从全国的语境下聚焦当代(主要针对近30年)广东诗人、群体及其流派、特点;在多元的文化气候下官方与民间的诗事共冶;官刊与民刊的缤纷各呈;独立诗人与诗社团体的精彩面貌等各方面来梳理广东诗歌生态及其理论建构。
在梳理中明识并葆持个人诗心的鲜活,于探索中建构诗学价值以趋近诗之心,这是我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广东诗歌、广东诗论的祝望。
《五月诗经》目录
01、八月,桃花开了(外一首) /王万然
04、手
07、心中那盏灯(外三首) /陈泗伟
10、拒绝苍蝇的理由(外五首)/晋
13、神圣是简单的(外二首)/世
17、路过桃花(外三首)/林馥娜
21、八月,桃花开了(外二首)/杨碧绿
24、打花人(外一首)/陈思楷
27、凤河晚渡/许宇航
30、回眸故乡/刘小明
33、在雪域宾馆醒来(外一首)/卓斯境
37、凤河之夜(外一章)刘军华
41、桃花,水(外二章)/王心洁
45、凤河,桃花源(外二章)/杜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