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雨散文雪周庄双桥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在南方遇见雪
林雨
去华东之前,听说南京下着雨夹雪,很小。心想:此次华东之行或许能见到一场象样的雪。却未曾想到,期盼中的雪完全超乎想像,从雨夹雪开始,到中雪、大雪……我有意无意之间经历了07年末这一场五十年一遇的暴风雪。
一、双桥·流年似水
在上海外滩时,雨夹雪已预警似地下了起来,我们却还嫌下得太小,纷纷叫嚷着:下吧下吧,再大一点。而天仿佛听到我们的祈求,让我们又一次如愿以偿,在赶往周庄去的路上,雪便越下越大起来,接近傍晚时已下了几厘米厚,雪堆在路边棚屋的上面,就像一个个铺满芝士的咖啡蛋糕。我们贪婪地欣赏着这些洁白的精灵纷纷向我们舞来,飘进我们的眼帘,贴到车玻璃上,随后又慢慢融化、下坠。天色暗了下来,司机在恍惚中看错了方向,不时下车问路,而我们就在这暂停的空隙里走下车去捧了落在路边汽车、废油罐、木垛上的雪,欣喜地感受着它冰凉的松软。
直至到达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时天已完全黑下来了,只有雪反射出来的些微光线,景物已无从赏观。河两旁密密麻麻的店铺十之八九是紧闭的,只乘下零星的一些画店、小工艺品店孤独地开着。周庄是因为著名画家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而为世人所知的。画中景就是此处的“双桥”,因而这里聚集了很多自画自卖的画店。走进一家画店,正看着四幅周庄风景画,店主介绍说是他自己画的,旁边孩儿冲口就问:“你既然是画家,为何不去画画,却在这里卖画。”我想制止已来不及,便解围说:人家这是在以画养画,以卖画维持日常生活,然后才能够画自己喜欢的画。店主连说是的、是的。心想,写诗的人何曾不是这样,得先做一份可维持生活的工作,才可写自己喜欢的诗啊。
孩子就是脱不开理想化,宛如我年少时。生活有父母操持着,那懂得艰难两字,少时经常和姐每到周末就去爬山。一鼓作气到了山顶,把带来的东西一一摆好:先铺塑料薄膜,再摆上糕点食品、刀叉等食具。吃东西的形式也颇讲究,连吃桔子也要掰开后再用叉子一瓣瓣拈来吃,间中还用口琴吹上一两曲;有时则静静地靠着背看书,有点附庸风雅,有点故作高深。这些可笑又值得怀念的行径,回想起来犹如昨天。如今,自己的儿子也即将走进这一人生的青葱阶段,我不知他会以怎样的形式演绎他的少年情怀,但我期待着他拥有自己青翠的珍贵记忆。
沉吟之间,我决定买下这四条幅的画,为了便于携带,就“买珠还椟”,把画框拆卸下来,收起店主卷好的画幅追赶前面的伙伴去了。
雪使傍晚来得比往常更快,周庄笼罩在阴霾中。一群摄影爱好者在暮色中抓拍这难得一遇的双桥雪景。小桥还是那座小桥,不管是为世人所知的现在,还是偏安一寓的过去,都以其不变的姿态守护着这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水乡,而一代代的人或一个人的每个年龄段却像桥下的流水,不管水面是否结冰,依然缓缓地流动着。也许文字与图像,就是我们延续记忆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