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馥娜
林馥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84
  • 关注人气:1,0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默语

(2008-02-15 21:11:52)
标签:

林雨评论

小谣曲

阿翔

文化

分类: 文艺批评
◆生命的默语
 

◆生命的默语

——阿翔和他的小谣曲

                                  林馥娜

    当命运关上了阿翔的耳朵,缪斯为他打开了心灵的听觉;当话语随着听力藏匿,他则用无声的语言一路吟哦。
    第一次见阿翔是在广州,我们热烈交谈着,当然,是用笔和纸还有手语。他和每一个人喝酒、拥抱、偶尔用吃力的声音叫人家宝贝,率真得像个孩子。我想像不出他毫无戒备、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走南窜北地游荡。不说游历,是因为他并非潇洒地游山玩水,而是生活所迫的漂泊,他在寻求发展,在寻找一个可以让他安顿下来又能实现梦想的地方。第一次把他送上远行的车时,我不停地拜托司机和乘务员,还有他座位旁的乘客,要他们照料他。后来才知道,这个背着硕大牛仔包、穿着牛仔裤、夹克衫的帅“小孩”(呵,其实他比我年长。)比我想像中坚强得多,早就经惯了赶路、漂泊、举目无亲的旅途。
    最早的歌谣来自人们劳动中的“号子”,是生活过程中的产物,阿翔的小谣曲同样来自他的生活,伴随着他生命的历程。

    装我以瓶
    我如瓶形

    装我以杯
    我如杯形


    装我以整个的你
    与你合而为一。

              ——《小谣曲之七十九》

    读此诗,便想起《诗经·召南》中《野有死麕》诗曰:“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虽然两者诗意有别,但其风格却相近。阿翔在多年写作,并已形成稳健的写作风格后,为何突然转向小谣曲这一种看似不拘章法的写作?是对古典的回归,还是骨子里传统熏陶使然?我想,两者都有,但更大的可能是——他在试图对自己进行一次超越。当一个人不甘于死水无澜的生活境况时,与心相生的写作也会同时泯动创新的欲望。当阿翔结束坐班工作的生活时,也就是小谣曲开始泯芽的时期。这个辗转南北,漂泊寻梦的过程,也就是小谣曲沿途而生的过程。
    一个漂泊无定的人,他的精神之根在那里?他的所见所遇,他的不可不言的体验如何诉说?他灵魂深处的慰藉来自何方?或者来自于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思念;或者来自于诗歌精神的支撑;或者就是一路走一路吟哦自创自唱的歌谣以悦己。所有的一切,都表现在他的小谣曲里,也都蕴藏在他的诗意里。

    她的声音
    不说别的

 

    风大起来
    雪下了一丈

    “真好,我的白。”
    那刺骨的孤独,静静的,冰冻三尺。

                        ——《小谣曲之十》

 
    情到深处人孤独,当诗人想念一个人,当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的声音为他而存在,当漫天风雪都是纷至沓来的相思,此时只要说“真好,我的白”就够了,这“白”早已深入骨髓。声音在阿翔这里不是以声的形式(轻柔、响亮、清脆、浑厚)出现,而是以色(白)的状态出现。他以物象、意象、语象融合为亦静亦动的浑然景象,牵引读者以对景象的通感而倾听到他寓于中的心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翔的小谣曲不是没有章法,而是以不着痕迹的内敛与惜墨达到更大的诗性张力。

    月光铺洒在地上,无人清扫
    留在她的眼里的
    这一点点的暗


    满地的月光
    满地的月光
    满地的
    月光


    只归少数人所有:
    流浪者
    赶马车的
    客死异乡的人
    还有手拉二胡的瞎子阿炳
    和我。
                 ——《小谣曲之二》

    我最喜欢的是这首透明的诗。月光、流浪者、二胡、阿炳、我……这些事物本身是明晰的,无须加以阐释,诗里的所有元素都以本原的面目摊开在那里,它们都是本来的所是之物,原初之境,没有多余的修辞。就像光线由光源放射出来,照亮无数物件、深入多重层面,反过来沿着光线又可以回溯到光源的原点。这放射与回溯的来回形成了感受力的扩张。漂泊者,这些天涯孤客那心中小小的黑暗与亘古不变的月光交汇出无边无际的茫然。阿翔这种巧妙的元素并置和语象的强调使人在阅读吟哦之时,“断肠人在天涯”的沧桑便已沁入肺腑!
    当阿翔漂在北京的时候,偶尔在QQ上碰到他,他会发来一两段心情散文,通常是沧凉、酸楚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几乎都是失语的,因为我知道,任何话语都不足以安慰他,无法给他带来欢乐。所幸的是,阿翔是坚强的,他珍惜现有的一切,当他告诉我,他不会如父母所担心的,像个别诗人那样去自杀时,我差点就掉下泪来。一个能够写出无数动人诗篇的人,一个怀有梦想的人,是不会轻易被生活打倒的。零七年末,阿翔来到了广东,我终于听到了我一直想听到的消息,他准备要安顿下来了。这对于他来说是幸福,对于他的朋友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就像一些微风拂过的时刻,晚霞下安然的灿烂笑容。

    秋光洒落在旷野上
    一片金黄


    在途中所看见的
    不可捉摸
 

    晚些时候,有风拂过
    仿佛幸福。
                ——《小谣曲之十二》

    漂泊与创作小谣曲的过程,也就是阿翔超越自己的过程,沿途的人生历练使他对人、对事的看法更加透彻。从琐屑的生活事件的打磨中,他“洗尽铅华”沉定了下来,由“受尽委屈”愤愤不平到“从不伤感”,他已完成了自己心智上的成长。而从打破旧有形式到灵活撷取思絮、场景片段,从动荡的隐秘体悟到落笔成曲——宛若一个生命从少至壮再到老的自然圆满——正是他的写作由初始的混沌天真渐入繁复,再归于澄明天真的过程。下面的这首诗,仿佛就是这过程的写照。

    木头浮出水面
    洗尽铅华


    从细碎到细碎
    受尽委屈


    但从不伤感
    “衰老有多完美。”
                ——《小谣曲之六十二》

    阿翔的这一大型组诗中,也不乏一些调皮之作,这些作品就像他做鬼脸时的样子,让人一笑之余不禁要说一声:调皮鬼。

    枝上的樱桃在生长
    她伸着懒腰

    天上的月亮照四方
    手腕银镯亮

    妹妹骑驴过土岗
    两个奶子轻轻晃。
              ——《小谣曲之一六十》


    这种与地方小调相近的形式,似一种俏皮的逗乐,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见到美丽的女孩时发出的那一声响亮的口哨。至此,可以看到,阿翔写作的状态已放松至随心而动、随意而歌的境况。
    正如阿翔自己说的:“我不是用辛勤的知识来写作,而是用懒惰的生命来写作”,这恰好说明了诗歌是他生命的呓语——他的生命形态、精神探索到达哪里,他的诗就抵达哪里。正因为他的诗与生命是同构的,这些诗才呈现了属于他自己的纯粹性、独创性与水流般的自然性,是他的生命本身用默语唱出的歌谣。

 

2008-2.广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