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诗·记忆》之二

(2006-08-29 22:35:12)
标签:

林馥娜评论

城市

记忆

食指

于坚

韩东

宇向

雪克

杨克

阿斐

俞昌雄

分类: 文艺批评

《城市·诗·记忆》之二

莫非摄影 2006.8.27. 河北 涞水

 

 

三、城市诗歌的价值取向

 

到目前为止,城市诗歌大部分属于批判类型,一方面是波德莱耳诗歌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是诗人真正对城市从心里接纳并同呼吸的不多,因为现代社会的精细分工使人们不得不将自己打造得专业化,机械化,以适应竞争机制及急速发展的现代化脚步,就像每天所面对的打卡钟,那怕只超过一分钟,记录卡上打印出来的结果都是迟到的红色警告,因而,人的个性在社会的流水线上受磨损、受挤压的同时产生了逆反、愤懑的心理;还有一些是因为诗者想划清精神与物质的界线,以物质享受为恶,以显示自己的清高,明明享受着交通的便利、物产的丰富,却偏偏要用批判的角度去写,这是受传统思想中一向对什么都要总结出其“意义”来的定向思维所左右,好像不把事物升华到一个高度,就无表达的必要。殊不知诗意是多样性的,不只是言志,遣怀的体现。没有物质的基础,精神也无处承载,一个诗人没法最低限度的养活自己,本身不独立的情况下,如何承托精神上的独立,创作上的独立。

物质欲望太强会荒芜精神生活,但割离物质生活去追求精神生活,则流于为诗而诗的空洞,只有深入到生活内部,以主体的意识去拥抱生活,经历从激怒、批判,到妥协、融入,再上升到个性呈现的过程,成熟的城市诗歌文本才会出现。这就像一个正在发育期的孩子,在父母、学校、考试的诸多要求下,他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叛逆、故意激怒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个性,但等到他渐渐懂事了(也是磨合了或是超越了小我),便会在妥协与个性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支点。

在物质化的社会中,表面的物质追求潜在的是价值的追求,由物质带来的感官享受是狭义的价值,广义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精神的标尺,在当今多元、甚至芜杂的现状中,有赖于我们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当下审美向度的新价值体系。

在新的价值追求没有建构起来,新的诗歌精神记忆尚未开掘形成之前,人们只能处于审视、批判的立面。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比喻,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他的脑海中只有村里“小芳”的影子,突然有一天撞见了让人心旌摇曵的都市女郎,他不敢直接去欣赏、去接近,只能以恶作剧的手段去引起对方的注意。“打工诗歌”的大部分正是处于这种状况。

 “打工诗歌”作为城市诗歌的一种,表达了农民到城市后的角色转换及其过程中的变化,但大部分的文本都太过于神似,像同一个模具印出来的批量产品,一味的诉苦、一味的批判物质的侵蚀,甚至连事件、句式都像孪生兄弟,集体迷于当局而不可自拔。大家跑到城市来干什么,追求什么,而自己的价值追求在那,是否沉没于物质的漩涡而不能自持,或者因为潜意识里害怕不被城市接纳而进行反接纳,物质是否就毫无诗意……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及承担的,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生活舒适的基础,是我们所应该面对的,而不是自欺欺人地去避开它。

就算是一件身外之物,也承载着人的情感,一个物件,如果是爱人或朋友所赠,这物就包涵了两者之间的交情和记忆;而买来的物,也会因为喜欢程度与使用中的记忆而附着了“意见”。面对一对乳房,如果我们屏蔽了感受力和想像力,单纯从科学及应用的角度来分析,那么她只不过是一团物质,对婴儿来说也只不过是输送食粮的物质工具,但就是这样一团物质,却成为多少作家、诗人笔下充满美与爱,母性与根性,激情与慰藉的歌吟对象。可见诗意先于我们的描述而存在于物质中,存在于生活本身,我们只是对她视而不见,只是远远地在分析她,而不是放开胸怀去拥抱她、感知她。

俄国女作家、思想家莎乐美感叹曰:“啊,生活根本就是一首诗!我们不知不觉体味它的韵味,一天又一天,一滴又一滴,它以不可触摸的整体,叫我们诗化。” 是的,生活本来就是诗,只要我们不观念先行(事事寻求意义)、感觉滞后(耻于承认心灵的颤动、对物质的享受),不违背生命的感觉,不过度压抑在内心埋藏着的、喷泉一样要迸发出来的情感,我们就会生活在诗中,并再次进而诗化生活。

在这次大展的打工题材诗歌中,我最喜欢的是俞昌雄的《脚手架和它的多个瞬间》和《他们来自异乡》,在阅读到它们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惊喜,它给我的是全新的阅读感受,从打工者追求幸福的内心活动,到城市人眼中的打工者,再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打工族问题的必然性,这是一种真正进入到内核的抒写。打工者是城市的的建设者,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大多数人群,他们像别的人群一样有梦想、有失望、有快乐、有悲伤,而不是人们在想像中所加与的只有苦难的一面。生存(这里的生存不仅仅指活着)压力在每个阶层、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存在着,这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就像美国在二十世纪初的飞速建设,正是由无数的中国及各国劳工的血汗所构建起来的,当时飘洋过海的打工者所遭遇的苦难,远非我们今天的人们所能够想像的。正视这些才能在不断纠偏扶正中超越,争取让生存环境趋于稳健、和谐;沉迷则只能造成积怨及颓废滋长。

一个城市要成为一个诗意的城市,正是在于让诗歌走向大众,扩大诗歌精神的感知群体,在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放缓心灵的脚步,缔造和谐的人文生态。

 

四、创造性的探索与表达的多样共冶

 

现在我们还不能看到城市诗歌能留下什么成绩,它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相对于农耕诗歌的漫长,它还太年轻。面对现代瞬息万变的当前事物,更适合的表达方式,应是对市场经济、商品洪流,信息轰炸等不逃避、不抵触,面对现实,客观地呈现城市的事物的方式(暂且名之为“零表态”写作),而不是让主观情绪流入作品,因为任何过早的判断都是片面的,会流于观念性的总结。只有真实地感受,客观地呈现,提供一个可能性的思考,而不是急于站出来告诉读者些什么,让一切留待读者、时间去感知和过滤,这样的文本才经得起研读与拓宽。

从表达形式来看,“口语”化的诗歌在21世纪的兴盛应该说有它的必然性,口语诗在《诗经》等古代篇什中早已有之,但真正大范围、大幅度地进入人们视野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这并不是肯定“口语诗”的好坏,而是指它的影响力度,深广度、覆盖度。因为此时的一部分诗人已意识到一味的抒写“记忆”中的乡土已脱离了诗歌的现代性,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走向,我们的目标是在2050实现全国的现代化进程,人们不得不正视摆在眼前的事实。但现实的纷纭复杂和价值观随着商品时代而产生的摇摆让人无从抒情,一部分的诗写者已有意识地从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入口处开始,试图打通城市诗歌的路径。而口语的兴盛对于城市诗歌来说也许是一个比较容易进入的方式。因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往往要通过命名来确认,而口语是正在使用的日常语言,是最贴近每个时代脉博的,对最新的事物有着最初的敏感,简洁而生动,也更容易走近大众,缩小技术上的边缘化。口语可抒情、可叙事、可调侃的自由变换对诗写的准确性和诗意的拓宽是有一定作用的,所以,适当使用口语(区别于口水化的口语),与原本的各种抒写方式共冶一炉,对于表达的裕如应是有益的。

历史上文化的兴盛时期总是在经济发达的盛世阶段得到最大的拓展,城市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跨过了一味追求各种经济指标窜高的时期,现在正是文化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正视物质的垫基作用的态度,更换旧有的观念,在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与人文关怀中,体现城市温暖和谐的一面,毕竟,追求美好是一切文学创作的终极指向。

人们所依仗的信仰,对个人来说是心态,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文化。要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必须要有一个公共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作为内心的信仰去追求,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在求大同存小异中达成和谐共存的局面。从诗歌上来说,这个信仰就是坚持诗歌精神的爱、美、自由等大境界上的方向,同时又充分发展个人表现、个人关注点上的创新与独特性,当个人的好心态与社会的大准则(大爱、大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那么这种多元发展与大方向上的相辅相成便形成了和谐的人文景观。自由生活在充满爱与美的城市,是多么令人向往,愿爱诗的人们都来一起努力,愿诗歌感动更多的人。

 

注释:

①澳门基金会, 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 《中西诗歌》, 2006, 5/6(总第16/17)期, 21—31页(本文中所引用诗歌均载于此)。

②谢有顺: 《此时的事物》,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23页。

③高璐夷: 《女人的艺术》,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City, Poetry, Memory

— Some Reflections on City Poetry

LIN Fu-na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Magazine Agency, Guangzhou, 510630)

 

Abstract: Considered from the text of poetry, the city poetry has some texts still existing in people’s memory, but the phenomenon that it comes into people’s vision in a great scale has not appeared, which is not reciproc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esides, most city poems are set in the agricultural backgrounds occasionally. Although some writers live in cities, they view the cities from habitual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background, context and negation. As they do not contact the realistic materials or pictures, the city poems they create are just samples of minor matters without essence, which are fake ones.

The recognition of new things is usually affirmed through denomination, while spoken languages are daily languages in use which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ulses of every age and have the most initial sensitivity to the newest things. They are succinct and vivid, so easier to approach the public and reduce the edging extent of technology. The free variations between lyric, narrative and mocking functions of spoken languages play a certain part in the accuracy of poem writing and the broadening of poem meaning. Therefore, using spoken languages appropriately, which integrates various original ways of description, is good for the ease of expression.

Key words: city poetry; literary memory; value orientation; integration of various ways of expression

 

2006/08

(文中所评述、引用的诗歌全诗附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