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艺快讯 |
《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惊艳”亮相
《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近日由海风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也意味着从1999年开始出版的《1998中国新诗年鉴》至今已走过了8年。
与前几年的《中国新诗年鉴》相比,新出版的《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可谓“脱胎换骨”。从形式上而言,今年的《中国新诗年鉴》采用了小16开本,设置了“年度桂冠诗人”、“年度潜力诗人”、“年度诗歌事件”、“年度推荐”等栏目,给人以新颖、年青、时尚感,一改以往忽略读者阅读效果的方式,能极好地融入当下的出版市场。内容上,众多活跃的、当下的、不确定的、新鲜的元素在诗歌中的体现,对中国新诗鲜活进程的有效记录,以及“80后”诗人的大规模出场,使《中国新诗年鉴》变得更“好看”、更权威、更有生殖力。
《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依然由诗人杨克主编,小引(“70后”中坚诗人)、阿斐(“80后第一位诗人”)执行主编,符马活、朵渔等具体参与编辑设计等工作,荣光启、李霞等负责诗学观点摘要和大事记,阮庆全、冷先桥为年鉴首次引入 “出版人”制的本年度出版人。“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依然是其坚定不移的诗歌立场。
附——
《中国新诗年鉴》八年
在历经各种外人所不知的种种挫折之后,《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终于崭新亮相。这也意味着从1999年开始出版的《1998中国新诗年鉴》至今已走过了8个年头。8年的种种艰辛,也许只有主编杨克才能一一道来,而其中的欣慰与愉悦,却为所有曾经热爱、刚刚热爱、始终热爱《中国新诗年鉴》以及当代中国新诗的人们所分享。
如果说《中国新诗年鉴》最初的意义是“革命”,那么,坚持8年之久的今天的《中国新诗年鉴》将意味着更艰难的过程:建设。所谓“树大招风”,《中国新诗年鉴》“建设”的过程可能遭遇的非议,也许并不是热爱它的人所能想象的。然而这也正是《中国新诗年鉴》的魅力所在,迎难而上甚至也成为其主编人格以及《年鉴》品质的最佳反映。
中国当代新诗走到今天,已经硕果累累、异彩纷呈,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爱诗者,都能感受到这种“发展”。然而,“艺术上我们秉承: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新诗年鉴》之口号,却从来没有变味。民间立场,将会一直是《中国新诗年鉴》赋予中国诗歌的强心剂。《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不会例外。民间立场因为《中国新诗年鉴》的大力推崇,业已成为当下中国有良知诗人的常识。
《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依然由杨克主编,小引、阿斐执行主编,符马活、朵渔、等具体参与编辑设计等工作,“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依然是其坚定不移的诗歌立场。荣光启、李霞等负责诗学观点摘要和大事记。阮庆全、冷先桥为首次引入的“出版人”制本年度的出版人。
《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的出版,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对于中国当代新诗的讨论,引起新一轮的对于“坚持民间立场”永恒不变的讨论。而其中年青诗歌力量的渗入,更会引发人们对中国当代新诗年青诗歌群体的关注,引发人们对诗歌是否“一直在前进”的关注。
对于新出版的《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本身而言,它也是一次“自我革命”,用“脱胎换骨”来形容绝不过分。从形式上而言,今年的《中国新诗年鉴》新颖、年青、时尚,内容编排一改以往忽略读者阅读效果的方式,能极好地融入当下的出版市场。内容上,众多活跃的、当下的、不确定的、新鲜的元素在诗歌中的体现,对中国新诗鲜活进程的有效记录,使《中国新诗年鉴》变得更“好看”、更权威。这也映证了主编杨克的一个思路:办中国最好的诗歌年鉴。
无疑,《中国新诗年鉴》的“最佳”地位,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