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94@365

(2023-10-21 15:28:12)
标签:

365

南戏研究

福建的南戏调查

——南戏研究回顾(二)

 

徐宏图

 

随着南戏研究的逐步深入,为索取新的实证,学术界迫切要求有新的南戏史料的发现,包括文献与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资料,后者更加缺乏,包括地方戏剧、民间唱本等,因散落各地,需要更多的有心人通过田野调查,四处寻找,才能获得。有不少学者从此走出书斋,奔向民间,开始田野调查,到处访寻南戏的遗存资料,终于取得可喜的成绩。福建走在全国的前头。刘念兹先生自1959年初开始,即接受张庚先生的布置,按照赵景深等先生的意见,先后两次到温州等地,三次到江西,两次到粤东潮州一带,五次到福建作实地考察。着重考察了南戏在梨园戏及莆仙戏等剧种中的遗存情况,发掘了一大批福建遗存和独有的南戏剧目以及有关南戏遗存于福建的曲牌、音乐、排场、行当等资料,经过整理,写成《福建古典戏曲调查报告》,后又在这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修订增补,终于撰成《南戏新证》一书。其中最有价值的有以下几章:第六章”福建遗存宋元南戏剧目”,作者查看了1375种莆仙戏剧本,通过核对,其中属于南戏剧目的有《王魁》《郭华》《张协状元》《朱文》《刘文龙》《王祥》、《朱买臣》、《杀狗》、《孟姜女》、《蔡伯喈》等81种,并与其他剧种遗存的南戏剧目互为比勘,列表介绍;又据清康熙年间抄本《泉南指谱重编》查得遗存于梨园戏的南戏剧目有《司马相如》《吕蒙正》《陈三五娘》等25个;据清光绪戊申(1908)刊印的《新款上大人歌》查得遗存在梨园戏中的南戏剧目《高文举》、《刘智远》、《王十朋》等25种;另从上路十八棚头、下南十八棚头及下南外棚头,查得宋元南戏剧目《赵贞女》《苏英》《姜诗》《董永》《商辂》等19种。第七章”福建遗存元明南戏剧目”,凡9种,其中遗存于莆仙戏的有《孟姜女送寒衣》1种;遗存于梨园戏的有《李亚仙》《崔莺莺西厢记》《苏秦》《马践杨妃》《吕蒙正》《高文举》《刘大本》《娇红记》8种。第八章”福建南戏特有剧目”,均遗存于梨园戏中,计有《荔枝记》《荔镜记》《朱弁》《刘永》《姜孟道》《梁灏》《刘晨与阮肇》等20种。以上合计187种。正因为有如此多遗存南戏剧目的发现与披露,才使学术界大为惊喜,大开眼界,使福建成为全国保存南戏剧目最丰富的省份。此外,第十章”南戏的曲牌及其遗存情况”、第十一章”南戏的音乐特征”、第十二章”南戏的演出排场及其它”,还记录了南戏遗存于莆仙戏及梨园戏中的曲牌音乐、乐曲结构、演出排场、服饰道具、脚色行当等,亦颇有价值。此书出版之后,曾以丰富的资料博得众人的好评。刘先生还去广东潮州考察出土的戏曲文物,应文物出版社之约,分别对潮州出土的明嘉靖写本《琵琶记》、明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作了校录和校订,分别发表于《戏曲研究》1980年第3期、广东《学术研究》1982年第4期,后均收入《新证》附录。

马建华继刘念兹之后,在深入调查莆仙戏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撰写了《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他查阅了前辈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收集的八千多册抄本及数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把细读文本、文物、文献与调查访问、观摩演出相结合,互相印证,去寻找南戏的”蜘蛛马迹”,做得非常细致。例如,莆仙戏有士()久偷喝酒被罚跪和被人()心取笑的”士久弄”的场面。查阅了许多明代有关《梁祝》的戏曲选本及民间故事传说,均无此情节,后来在《群音类选》”诸腔类”所选的《山伯访祝》发现有”丑背饮酒”的科介提示,才相信”士久弄”的场面在明末当尚存在,并非莆仙戏独创。此外还从吹腔《山伯访友总本》等寻找其他证据来印证这一点,颇有说服力。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的同仁们,从1985年底开始对泉州戏曲遗产进行第二次抢救,经过十几年的征集、整理和编纂,先后征得南戏《荔镜记》的历代校理本以及大批珍貴资料,于19999月至20003月出版了《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全书凡十五卷,九千页码,六百万字,包括梨园戏三个流派七十多个传统剧目、傀儡戏四十二部、目连戏全簿三部,并涵盖与这些剧目相关的弦管曲词七百多首,同时还有梨园戏的传统舞台科笵图解、传统曲牌和名曲选段。其中收有大量的南戏史料,如编入从明嘉靖的《荔镜记》、清顺治《荔枝记》、光绪《荔枝记》,至上世纪50年代的口述本《陈三五娘》,展示了该剧四五百年间一脉相承的衍变轨迹。其他宋元及明初南戏的遗存剧目则有《朱文》、《王魁》、《王十朋》、《刘智远》、《蒋世隆》、《孙荣》、《蔡伯喈》、《吕蒙正》、《郭华》、《董永》、《高文举》、《雪梅教子》、《苏秦》、《朱买臣》、《孟姜女》、《刘文龙》、《商辂》、《刘大本》、《朱弁》等,为南戏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吴捷秋积四十余年从事梨园戏编导、研究工作的经验与心得,在全面调查梨园戏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撰成30余万字的《梨园戏艺术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亦如《婺剧高腔考》一样,说的是梨园戏,实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梨园戏在源流、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是如何传承宋元及明初南戏的。其中尤以剧目篇为最丰富,通过相当详尽的考证,确定现存的梨园戏剧本《苏秦》、《吕蒙正》、《赵贞女》、《王魁》、《刘文龙》、《朱文走鬼》、《王十朋》、《朱买臣》、《孙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董永》、《高文举》、《苏英》、《陈三五娘》等均属南戏在该剧种中的遗存。其考证大都采用比较的方法,即把梨园戏剧目与古南戏剧本进行比较,如第五章论《郭华》,即把梨园戏”七子班”蔡尤本口述记录本与明文林阁本及《九宫正始》所收《留鞋记》进行比勘,从而得出结论:梨园本早于文林阁本,而与”宋元旧篇”一脉相承。并进一步指出:从梨园本《朱文走鬼》所引用《郭华》”姻缘未遂”和”暗想薄情无缘君”二曲看,则是先有《郭华》而后有《朱文走鬼》,《朱文走鬼》既为宋元南戏,《郭华》的产生年代即可有个明确的旁证了。更为难得的是,还将古南戏如今尚在舞台的演出情况介绍给读者。如《郭华》一剧,1954年由林任生整理改名《买胭脂》,次年排演。1959年,香港华文电影制片厂改编为《胭脂记》。次年,又经林任生、尤世赞、吴捷秋重新整理,于1962年春夏间在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并巡演于广东、湖南、江西三省,颇受欢迎,成为梨园戏的保留剧目。《郭华》所显示的艺术生命力,应当成为当今南戏研究的新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