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人解得温州商妇怨?

(2023-02-04 15:39:50)
标签:

南戏研究

谁人解得温州商妇怨?

 谁人解得温州商妇怨?


谁人解得温州商妇怨?

徐宏图

 

 

温州自古多商人,宋代因实行通商惠工扶持商贾政策而尤盛,夫妻离多聚少,商妇借琵琶诉怨是常有的事。以此为题材的早期南戏不少,如《琵琶亭》《琵琶怨》《苏小卿》等,不一而足。其中《琵琶亭》最为源远流长,略考如下:

 

一、 上承《琵琶行》

 

南戏《琵琶亭》,据白居易《琵琶行》诗改编。演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今江西九江),于“醉不成欢惨将别”时,忽闻邻船琵琶声,乃移舟相邀,呼之再弹,原来是来自京师的角妓裴兴奴,裴转发琴弦,信手续弹,琴声悽惋哀怨,如诉如泣。在交谈中,诗人得知其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仕途,不禁潜然泪下,因互相怜惜,遂有终身之约。不久,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兴奴不再见客,鸨母将她嫁给茶商刘一郎,兴奴不从,乃伪称白居易已死,强迫她从刘而去。兴奴随商船至江州时,才知白居易没死,但无从见面,不料此时正值白居易的朋友元稹采访江南,与白居易泛舟江上,闻琵琶声,颇似兴奴指拨,访之,果然是兴奴,乃载其同归。后元稹返京,上奏朝廷,保举居易,居易得复侍郞原职,终与兴奴结为夫妇。宋人《绿窗新语》“白公听商妇琵琶”记载甚详。

本剧的剧名采自白居易送客时留下的古迹,据《同治德化县志地理志》卷七“古迹”载:“琵琶亭,在城西滨江,唐司马白居易送客,闻商妇弹琵琶,作《琵琶行》,立亭于此”可证。因南戏《琵琶亭》及白居易《琵琶行》同时流行之故,如今,这座屹立在九江之滨的“琵琶亭”早已成为江西省著名的游览景观,参观与怀古者骆驿不绝。

本剧除民间流传的各种改本外,尚存古本佚曲两支,分别收入明钮少雅《九宫正始》卷五、卷八及钱南扬均《宋元戏文辑佚》,均系裴兴奴怀念白居易时所唱。前曲为南吕过曲【梁州序】,抒发怀念之切,曲云:“望那人一日三秋……向纱窗独自,懒拈挑绣。何日归来再携手?欢谐尽来,拚月下花前双双宴游。”后曲为仙吕过曲【五马江儿水】,抒发怀念之苦,曲云:“渐觉玉容憔悴,菱花懒对妆。数归期,空自画满苔墙,尚不回故乡。”同时亦流露怨言道:“料冤家那里,倚香偎玉,夜暖芙蓉帐。怎知我这厢,独守兰房?”其意旨与《琵琶行》完全吻合。

 

二、  下传《青衫泪》

 

《青衫泪》全称作《江州司马青衫泪》,元马致远据南戏《琵琶亭》和白诗《琵琶行》改编的元杂剧。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现存有《古名家杂剧》本、《古杂剧》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等。题目正名为:一曲拨成莺燕约,四弦续上鸳鸯会。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元曲选》本题目正名为: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全剧四折,加一楔子。第一折,演诗人白居易偕贾岛、孟郊同到名妓裴兴奴家饮酒,贾、孟二人皆醉,白与裴却发生了爱情。楔子,演白居易与裴兴奴相识半年光景,朝来暮去,感情日深,不料被唐宪宗从侍郎贬为江州司马,裴兴奴给他送行,不禁泪满青衫。第二折,演兴奴自白居易去后,既不梳妆,也不留人,却被江西茶商刘一郎看中,裴不肯接待他,刘即买通鸨儿,并定计使人假扮白的信差,告知兴奴,说白已死。裴痛哭后,被迫从刘而去。第三折,演白居易被贬江州一年后,同元稹在江州船上饮酒,听见隔船琵琶声绝非野调,好似兴奴指拨,乃派人请来会面,果真是兴奴,兴奴却吓得连忙躲避,以为是鬼魂出没,经居易解释,才真相大白,乃趁刘一郎正酒醉,与白逃走。第四折,演元稹以廉访使的身份奏本宪宗,称白居易“无罪远谪”,应予以平反,宪宗准奏,宣白回朝。又召见裴兴奴,兴奴把过去的事一一禀告皇上,宪宗断其复归居易,而将刘一郎与鸨儿治罪,全剧以团圆告终。改本基本成功,不足之处是将原著中并不相识的白居易与裴兴奴,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相爱的一对情侣,改为白与茶商刘一郎争夺裴兴奴的故事,落入元代通行的读书才子与商人争夺妓女的俗套。

降之明代,本剧又被改为传奇《青衫记》,改编者顾大典(15401596),字道行,江苏吴江人,工诗精书善画,著有传奇《清音阁四种》,其中以《青衫记》为最佳。全剧凡30出,首出《家门始末》概括其故事曰:“金石交梦得微之,莺花侣小蛮樊素。白乐天词赋无双,裴兴奴琵琶独步。”吕天成《曲品》将其列为“上中品”,评云:“元、白好题目,点缀要概亦了了,仿佛《四节记》。”现存明末“汲古阁”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故事与马致远《青衫泪》基本相同,唯在加强白居易与裴兴奴婚姻故事的同时,对破坏他们爱情的茶商刘一郎的批判有所削弱。

清初洪昇也有改本,剧名作《青衫湿》,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本剧稿本在嘉、道间尚存,旨在借演白居易被贬江州事,兴志士怀才不遇之叹。剧本佚。

 

三、  再传《琵琶亭》等

 

南戏《琵琶亭》与白诗《琵琶行》同时流传,至清代先后被时人改编为杂剧《琵琶亭》、《琵琶行》、《四弦秋》。

《琵琶亭》,与南戏原作同名。作者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系清宗室,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是曹雪芹的好友,著有《四松堂集》等。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八“杂剧”五著录。此剧问世后影响颇大,为其题跋者不下数十家,作者在《鹪鹩庵杂志》中说:“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数十家。”至今可查的题跋只有曹雪芹一家,杨钟义《雪桥诗话续集》说:“敬亭尝为《琵琶亭》一折。曹雪芹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氏的题词是他为此剧所写的一首七律《题松堂琵琶行传奇》中的两句,全诗曰:“唾壶崩剥慨当慷,月荻江枫满画堂。红粉真堪传栩栩,绿尊那靳感茫茫。西轩鼓板心犹壮,北浦琵琶韵未荒。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作者对曹氏的题句十分满意,称其“亦新奇可诵”,并说:“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余挽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亦驴鸣弔之意也。”

《琵琶行》,作者赵式曾,号琴斋,约清乾隆六十年(1795)前后在世。本剧存乾隆间琴鹤轩刊本,凡四折,敷衍白居易《琵琶行》故事,正目作“白司马寻现在欢,茶商妇梦少年事;设祖饯表故人心,弹琵琶伤迁客事”。作者于乾隆丙午(1786)所写自序云:“予寓浔阳,谱《琵琶行》四折,曲皆北调,诗俱集白。” 作者其弟鹤轩评云:“或谓蒋太史清容有《琵琶行》杂剧,谓之《四弦秋》,必沈韶遇郑婉故事。倘亦为迁客商妇写怨,恐彼吴越人,不能作燕赵语。”意谓赵式曾此剧的唱腔与蒋士铨所作的《四弦秋》不同。

《四弦秋》,又名《青衫泪》,作者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江西铅山人,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本剧《今乐考证》、《八千卷楼书目》等著录,有清嘉庆“红雪楼”刊本,北方昆曲剧院藏;另有清刻《藏园九种曲》所收本、清嘉庆间刻本、清姚燮编《今乐府选》稿本所收本等。演白居易《琵琶行》故事。凡四折:第一折《茶别》,曲目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卖茶去”;第二折《改官》,曲目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第三折《秋梦》,曲目为“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双泪红栏杆”;第四折《送客》,曲目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较之其他各本,剧情更符合白诗本义。常演的折子为《送客》,收入《纳书楹曲谱补遗》及《集成曲谱》。

 

四、京剧《琵琶泪》

 

近代据《琵琶行》与《琵琶亭》改编的戏曲以京剧居多。如《琵琶泪》,又名《青衫泪》,蔡天囚改编。演白居易因歌妓裴兴奴善弹琵琶,时往访之,被御史弹劾,又因上书忤宪宗,被贬为江州司马。裴兴奴亦因门前冷落,鸨儿逼其嫁与茶商吴一郎为妾,吴重利远出,裴自伤身世,月下在浔阳江头弹琵琶以遣闷,时白居易正与元稹乘舟赏月,闻琵琶声,邀其相见,始知是原来就认识的裴兴奴,彼此伤感不已。白请其再弹一曲,不觉青衫泪湿,悲从中来,赋《琵琶行》以赠。此剧历演不衰,孙怡云、刘佩云工此戏,由高维廉、包丹廷、朱斌仙配演。近年仍在江苏等地演出。

此外尚有:《四弦秋》,佟晶心改编,有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演唐代商妇携婢碧波、寒月,泛舟江上,自感飘零,吟唱悲秋,弄笛弹曲以消愁,白居易与清涼居逸士乘舟江上,闻而赏之,遂过舟相叙。本事与上述诸本大同小异,唯人名有别。《浔阳梦》,又名《花溅泪》,吴幻孙编剧,言慧珠排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