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指疑(八十六):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并序》
(2018-01-09 10:14:22)
标签:
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周拥军文化 |
分类: 唐宋诗病举隅 |
送贺知章归四明
李隆基
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评析:《送贺知章归四明》是唐明皇送贺知章辞官归乡所作。唐明皇东门设帐,百官饯行,诗赋唱和,乃当时文坛一大盛事。《瀛奎律髓》有载:“知章年八十六,卧病上表,乞为道士还乡,上许之,舍宅为观,赐名千秋,仍赐鉴湖剡水一曲,诏
令供帐东门,百僚祖饯,御制赐诗。”沈德潜《唐诗别裁》云:“爱其贤,全其节,两得之矣。”对于本诗,吾有二疑:其一,“辞老竟抽簪”之“簪”字。“簪”字在《平水韵》中韵在两部:十二侵,十三覃(tán)。吾一直不得其解,“簪”字为何编入“十二侵”部?大有出韵之嫌。然而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张九龄《答陈拾遗赠竹簪》:“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其韵都在“十二侵”部,反而用在“十三覃”韵部之诗少之有少,几乎难以寻觅。唯有宋之问《江南曲》:“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待君消瘦尽,日暮碧江潭。”古音之别,何至于此?
其二,颔联“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奈何对仗不工,略有损益。
---------------------------------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世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人。初封为楚王,继为临淄王,后发动唐隆政变,奉父睿宗即位,不久禅位。以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海内殷盛,史称“开元之治”。中年怠政,致安史之乱。宝应元年病逝,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工诗书乐,尤善八分章草,主要作品有《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霓裳羽衣曲》。《全唐诗》收其诗6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