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与书的故事
(2022-07-19 17:44:22)心情日记之一九九五(7.19)
昨天是第七天测核酸了,本市一切均好,只有一个新增感染,还是来源于旧线索,但是有关部门不罢休,仍然要求今天继续全民核检……有点不理解,连续七个“阴”难道都不算数吗?
这两天,我每天都指示自己说:“今天坚决不去核酸了”,可是到了傍晚,还是换了衣服,乖乖下楼去做了。估计今天如是。
这么没完没了地对健康人士严查核酸,能起到什么作用吗,不理解。算了,现在不理解的事情很多,如果要件件都搞清楚的话,就会把自己累死的。我不较真,不执着。
昨天下单买新书,还没有到货,先给自己一个指示:不要把新书束之高阁。好好翻一翻,看一看,除非真的看不下去,那就丢掉了之。
现在,精神生活过于充盈,满足自己一点都不难。小时候,我喜欢读童话故事书和英雄故事书,它们给我的未来,涂上了浓厚的乐观与悲情交替,以及理想主义的色彩……
然后大家共同经历了一段无书可读的年代……
再一次打开书的世界,是来自于内部书店的苏联小说《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么》和《角落》,还有《日本五个电影剧本》……在求书如饥似渴的年代,我太喜欢了这些书了。
能读到这些书,要感谢当年的小伙伴马晓旋,他很大方地从他爸爸那里弄来这些书给我看的……他给我送书的场景,我至今都忘不了。
后来开放一些了,我开始大量读西方名著。
把我吸引到这天路上来的,是八一厂编剧文达伯伯。那个时候,有人把他的大女儿介绍给我大哥,有一天,文家请我们全家去吃饭,他们家小女儿悄悄告诉我,她父亲有很多藏书,都是他爸的宝贝,但是她说,他爸一定会愿意借给我看的。
这可真是及时雨。于是我斗胆向老人家开了口。文伯伯想了想,拿给我两本书,一本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本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他说,前者借给我看,后者借给我大哥看。
那个时候,我对西方作家还一无所知,但如获至宝地把书捧回家。到家后,这两本书都被我独自垄断着,一口气读完了它们。我想,这本《傲慢与偏见》及《马丁伊登》,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后面的人生。
在情感方面,我崇尚爱情至上;在事业方面,我崇尚个人奋斗……我的人生之路,也是跟随着这样的理念,一路走到了今天。
从文学方面来说,我从此就爱上了西方文学。后来又读了大量的大部头西方文学名作,例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美国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飘》、《基督山伯爵》……以及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及中短篇等大量作品。每一本书都爱不释手。
还喜欢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是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喜欢的,后来把他的中短篇小说看了个够。
后来还有一个时期,我很喜欢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的作品,读遍了他所有的七部行业长篇小说……读阿瑟黑利的书,是当年我们报社社长的推荐,然后去图书馆借读,从《最后诊断》读起,读到他最后一部作品《晚间新闻》,都很喜欢,爱到一发不可收拾……
一说起读书的事,我就很上瘾,但是最近几年,读书的瘾似乎不翼而飞。我昨天的日记也提到,大概是受了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吧。我还能回到书的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