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抑或不加息,是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标签:
浮动频率利差加息杂谈 |
分类: 公度世界 |
1:30年抵押贷款利率与联邦基准利率之差:
好友陈宏杰贴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063610100hg6n.html中提出了一个问题:FED的基金利率(即同业拆借利率)与30年按揭贷款利率的差值自2008年以来一直维持在高位,LIBOR低位“钝化”也经年,如此情形是否仍会持续下去呢?
上图利用9年周期,2.9年周期,5.69年周期,叠加而成的曲线,与实际利差走势相当吻合。拟合曲线也表明,这次长短期利差不会象上次格林斯潘那样让利差在高位横盘2年半之久,形成双顶或多重顶的形态,而可能是一个尖顶形态(相对而言)。2008年11月高位见第一个小头,利差呆在高位至今已经16个月了,距离拟合曲线高位拐点也只有8个月时间,这个可以看成是最长的时间期限,短则看伯南克的了。
3:从泰勒规则看加息:
Taylor( 2003)认为,货币当局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以目标通胀率和潜在产出为路径的稳定增长,利率的调整就是对物价和产出偏离目标水平做出的反应。因此Taylor规则又称利率规则。按照Taylor规则,短期名义利率应该等于均衡的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及产出缺口之加权平均的三者之和。其中的通胀缺口由近一年的平均通胀率与目标通胀率衡量,产出缺口则表现为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偏离缺口。表达式如下:
其中 rt为t期短期利率,为均衡状态下的实际利率,Πt为当期近一年内的平均通货膨胀率,Πt为目标通货膨胀率,GDPt为t期潜在的名义GDP,GDPxt为t期名义GDP。其政策含义亦相当明显:若通胀率超过目标通胀率,或者产出超出潜在水平,货币当局就应向上调整名义利率,从而控制通胀压力。反之亦然。在Taylor的规则原式中,通胀和产出缺口的权重都为0.5,按照这一规则计算的利率水平就隐含了货币当局在调整利率时对于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是同样关注的。
美国CASEY RESEARCH用泰勒规则研究计算是否该加息:他们用的关系式是下式:
Rate = 1%+ 1.5 * inflation % + 0.5 * (real GDP gap %)
结果如下图:
我国的利率也用泰勒规则看:不需要看精确值,值看趋势就可以:会发现与中国银行间7天拆借利率走势基本一致:
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出:短期拆借利率已经在2009年6月见底,09三季度度之后已经悄然走高,趋势向上无疑,也怨不得加息的预期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