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2020-11-15 09:39:56)
标签:
夏目潄石迷亭松尾芭蕉荞麦面 |
分类: 吃吃吃 |
“嫂夫人,吃荞面条也有各种派头呢。初次吃面的人,一味地蘸汁,吃到嘴里吧嗒吧嗒不住地嚼。这样,就吃不出荞面味儿了。总得这样挑起一筷子吃嘛!”他边说边举起筷子,将一大团长长的面条被挑起一尺多高……“把这根长面条的三分之一蘸上汁,再一口吞下去。不能嚼,一嚼,荞面就走味了。突噜噜一口吞下,那才带劲儿哪!”
夏目漱石《我是猫》里迷亭这几句,叫我想起宋人庄绰《鸡肋篇》里的一则笔记,连忙去翻出来:游师雄景叔,长安人,范丞相得新沙鱼皮,煮熟翦以为羹,一缕可作一瓯。食既,范问游:“味新觉胜平常否?”答云:“将谓是馎饦,已哈了。”盖西人食面,几不嚼也。
说是范仲淹煮好沙鱼皮后,剪成长条,煮汤,一条就能装满一大碗,请同僚游师雄吃,吃完问他味道咋样?他说,我以为是面条,一口就哈进肚里了。“哈”字,不是西北人可能不知道具体意思,虽然山东也说“哈酒”,是喝的意思,西北的“哈”是吞食,恰好可以用夏目漱石这几句话来解释,这一“哈”里,多重快意。
不免想到荞麦,荞麦有几个种类,我喜欢看水红茎的那一种,因为身板儿红,它的叶子绿得不纯粹,像水墨洇染的层次。花朵挤在一起,开得细小,连成片好看,再有几只胖蜜蜂飞,看得眼睛也甜起来。蜜蜂忙不了几天,花就半枯了,小荞麦长出来了,个个顶着小花帽子。大多数粮食都属禾本科,荞麦属双子科,在农家,它是候补作物,有点像报纸的补白。
记得少时有一年,眼看着要秋收了,突然连天暴雨,地里的庄稼差不多都让山洪卷走了,怎么办?种荞麦,随手扬一扬,也不用深耕,用薅锄贴着地皮松松土,不出几天,它们就冒出来了,一点也不偷懒,该红就红,该黑就黑。那一年满地的荞麦花简直没法形容的漂亮,后来看白居易的两句: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那个景致让他写出来了。
那年割回来很多荞麦,连枷对打,簸箕簸出来,籽儿明亮的黑,并且个个都是三棱的!
荞麦有一层硬壳,得用石磨来破了壳,再用筛子去壳,收拾干净才来磨面。荞面面没粘性,很难擀成面条,用酵母发起来,能做馒头,也是常常软塌塌的。
父亲不知听谁说起饸饹面,那是用床子压出来的。父亲是个木匠,他找来一块铁皮,打眼,又截了一尺来长的圆木凿通,将那块铁皮钉好……愣是做了一个床子出来,这般,将床子放在锅上,加碱揉好的荞面团放进去,利用杠秆,荞麦面条一窝蜂似的滑进锅里,两开之后,挑出来,酸菜汤给浇上,油汪辣子给调上,那一餐吃得人耳目一新。
自此,这个饸饹床子,时不时让人借去。只是三年之后,如同陆游的诗“欲晒胡麻愁屡雨,未收荞麦怯新霜。”我们那儿的荞麦因为突然降霜,颗粒未收,自此便断了种,床子也就束之高阁了。
陕北民歌唱: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自然是好搭配,就不说荞麦性凉羊肉性热的平衡了,单是口感,荞面饸饹总嫌单薄,而羊汤却丰腴,有些船入港老还乡的滋润。
北魏农书《齐民要术》说荞麦的播种,说收割: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著子。下两重子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即须收刈之。但对梢相答铺之,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
如此乃为得所。若待上头总黑,半已下黑子,尽总落矣。大意是,荞麦不能等到籽儿全黑才割,那样会落在地里,收不回来。
古人写农书看似婆婆妈妈,其实都是菩萨心肠。
荞麦秆烧成灰能洗出来好碱,有一回看哈尼族人做豆豉,有一道程序把荞麦秆烧成灰拌进蒸熟的豆子里,然后等它们发酵。没有尝过,不知有没有碱味?
有关荞麦还有两个趣事,我们那儿有个年轻人去南方做生意,六七年没回来,回来时腰缠万贯,他看着满地的荞麦,就是想不起这作物叫啥了,问他爹,这红杆杆儿,绿叶叶儿,结些三棱籽儿的东西是嘛卵(当地土话:啥)东西?他爹一听来气了,以为儿子装洋,举了扁担要打,他忽然灵醒了说,爹,莫打莫打,过细把我打到荞麦地里去了!
还一个是日本俳人松尾芭蕉在家乡,两个门生来看他,想给门生做一碗荞麦面吃,可是荞麦才开花呢,于是师徒三人站在路边看满地的荞麦花。
张岱有一句,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时常看书,一不小心就会看着吃的,久久盯着字面,恨不能那些字抠出来吃了。
好像能做的,就是上网买一小袋荞麦面,想吃饸饹,没有床子,试着来擀,加了麦面,倒也擀得面条有三尺来长,撑得目瞪口呆。还是迷亭的一句话:荞麦面切得太长,人活得太蠢,从来都是没出息。有什么办法呢?(自公号“南在南方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