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来个硬的
(2013-05-30 16:46:15)
标签:
情感 |
分类: 童年,中年老年 |
文/南在南方
放下课本,做农活,肯出力,也做得不错,可我的心思有点飘,想出门。当时打工这个说法还没普及。搞副业算是不务正业,说起来不好听,可当时心里像猫抓一样,不管怎样都想着去远些的地方,离开小麦和土豆。城市无疑是新奇的,况且,叔父在皮革厂给谋了个事,用不着到处寻活儿。
高中毕业的那年冬天,我背一床铺盖去几百里之外的商州。
皮革厂在城外一个叫周磨的地方,管事的人说,车间人手够了,门房缺个人,不如在那里过度一下。于是,就成了门卫,和一位姓张的老头共事,他的大名现在忘记了,个头不高,看上去孔武有力。
门卫的事情不多,来人登记一下,来电话给传达一下,原料车来了给把门开一下,晚上打个手电到处转一下。再就是,把门房里的煤炉子烧美,把烧壶坐上。
工人下班以后,厂区就剩我和张老头。张老头说,他在就行了,要我去城里转一下,又或者要我去不远的河边儿玩一会儿,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得散散心。我没心思,坐在排椅上看书,或者在本子写着什么,离了家,总是有些念想,念念不忘,落在纸上,像是一种解脱。
张老头看我沉静,也不说话,看着小锅炖牛肉,牛肉从车间捡回来的。新鲜牛皮在鞣制之前,上机器刮一遍,偶有一点牛肉,大多是脂肪一类的东西。他弄些回来煮,气味很不好。他煮一遍又一遍,直到他觉得可以了,才放五香大料。他慷慨,舀一大碗放在桌子上,递我一双筷子,我不接,他不高兴说,到嘴的福嘛!看见我喝他的酒,一下又高兴了说,这就对了!
酒是秦川大曲,二两下肚,张老头脸就红了,话也多起来,问我成天趴在桌子上写啥,我说想哪写哪。他说,你要写,就好好写。你得给自个儿来个硬的,你胡子还没长硬嘛,没到随弯就弯的时候,不像我,你路长着嘛。声如宏钟,有点像训话。
我沉默着,不知怎么答他。他一拍桌子说,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头破血流……
找不到词儿,卡在那里,伸手捉了杯子,干了。然后,忽然解了裤带,垮下裤子,猛拍大腿嚷嚷着要我看,左边大腿上有一道突起的伤痕。他威风凛凛地说,这伤是被刀捅的!又说,知不知道是谁捅的?我摇头。他说,鬼子捅的!
那晚,我才知道他是一个抗战老兵,在中条山和鬼子拼过刺刀。他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他说,就是个你死我活。他说,那时他才21岁。他说,血是热的,流过才知道真是热的。他说,你得给自己来个硬的,你最想弄啥,你得弄……
这个晚上过去很多年,我依然记得,他语气像长辈,像长官。而我此后,不久,在《商洛报》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接着第二篇,编者鱼在洋先生约我去了一趟报社,然后写了《从西口来的年轻人》,热烈地鼓励我。后来,不管我做园艺,下煤窑,我一直写着,直到后来,整天与文字打交道。
得来个硬的,犹言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