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年代影响,自小喜欢看战争电影。儿时乡村娱乐匮乏,看电影是少数隆重娱乐项目之一。那时的电影战争片很多,《地道战》《地雷战》《三进山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随口可以说出来一堆。那时的电影,内容最多的就是抗日,俗称打鬼子。情节也很简单,上一点岁数的人都熟悉。后来年龄大了些,上学工作
之后,看了不少国外拍的战争片,一战二战的都有,其中也不乏所谓的大片。在我的印象里,战争都是以前的事,穿着旧时的衣服,留着旧时的发型,抽着不带过滤嘴的香烟,打着老式的手揺电话,即使残酷,也感觉离自己很远,基本归属于看热闹的范围。但是,昨天看的一场电影,俄罗斯拍的《烈日阳光》,直接把战争拉到了我的眼前。
 
   
电影的主要背景是在2014年,卢甘斯克、顿涅斯克境内俄罗斯族人与乌克兰国家之间的冲突,男主人公一家人想逃离是非之地,到俄罗斯境内朋友家躲一时之难。可是途中遇到袭击,被迫滞留冲突区内,目睹战争造成的破坏和惨境,直至自己家人全部遇难,他自己也拿起了武器,走上了自卫之路。
 
   
电影是俄罗斯拍的,自然有着俄罗斯的视角。在此不论谁的对错,其实走到了战争这一步,对错是因人而异的,各有各的道理,扯不清的。卢甘斯克、顿涅斯克是乌克兰的国土,其上住的大多是俄罗斯人。这种状况如果放在和平年代,本不成为问题。但是这种状态的民族杂居,却是出现动乱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历来如此。卢、顿的冲突也是导致今天俄乌战争的直接原因。
 
   
影片中,穿着现代服饰、拿着手机、上着夜店的一群人,突然间,手里就那么随便的拿起了手枪、冲锋枪,总觉得是那么不自然。即使穿上了迷彩服,但配上那些走形的身体,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战士,倒有点像农民工。但战争就是战争,尤其把战场设在了平静的城市乡村,更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残酷。滥杀无辜的平民,强奸妇女,摔死婴儿,虐待俘虏,向着公用设施、居民区开炮,等等,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下,仿佛有着一种虚幻的不真实。几方的搏杀,如果不了解些背景,都分不清敌友,但身边人的倒下,倒是让仇恨有了具体的指向,那么杀人便有了充足的理由。
 
   
望着窗外的风景,再看看网上的俄乌战争新闻,有那么几点感触。
 
   
要敬畏战争的残酷。战争不是游戏,而是残酷的你死我活,是血肉模糊的尸体,轰炸后四处散落的碎片,死在眼前的亲人,个体的弱小和无助。主人公的儿子爱玩CS,想拿起枪去战斗,可当他亲眼看到那些死者时,为了追求刺激的游戏,其实是种非常不负责的行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还是古人讲得好,不要轻启战端,能和平解决的还要和平解决,没有多少比生死还重要的事。
 
   
要警惕人性的恶。我相信人之初,性本恶。人的恶是藏在骨子里的,否则人类就不会成为地球的主人。人也是社会性动物,在和平环境里,作恶的成本压抑了犯罪的欲望。不过一旦放开了法律的束缚,许多对现实不满者,或者纯粹就想以恶为乐者就会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影片中的那伙土匪、那个被释放了却还想报复的青年,都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而战乱就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要申明自己的底线。避免战争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让对方清楚你的底线。和平不是求来的,而是打出来的,仗剑为犁,不失当今丛林社会明智的选择。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家园成为战场,谁都不想过朝不保夕的日子。作为当今世界大国,如果不得不选择战争,那我们必须要让对手知道,无论是谁,一旦开战,我们就会第一时间攻击他们的本土,谁也不要想置身事外看热闹。
 
   
要珍惜当下的和平。世界并不太平,只是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度。哪怕就在今天,世界上还有多少地方枪声不断。这四十几年,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年代,没有谁再为性命担忧,进而也不再为吃喝犯愁。珍惜当下的日子,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无论是奔波劳累,还是闲散宁静,都是生命的过程,都是和平的赐予。
 
   
感恩先辈,感恩国家,感恩那些为国戍边的千万将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