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实现秦皇岛的跨越式发展

(2022-03-26 10:28:32)
标签:

秦皇岛

跨越式发展

产业链招商

旅游立市

(继续发老文章。此文今天看来,新意不多。)


抓住历史机遇  实现秦皇岛跨越发展

 

古今凡成大事者,必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当前,秦皇岛面临着第二次开放的难得机遇,如何顺势而上,有所作为,是个大课题。而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家底,看清当前的形势,再找到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以重点带全面,才能事半功倍,实现秦皇岛的超越之路。

无需作系统的SWOT分析,对于秦皇岛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早已有专家作了多次的论证,相信每一位秦皇岛人、特别是各级领导都有自己的观点。在此仅就个人的认知,挑重点列举一二:

秦皇岛最大的优势是政治优势,中央领导对秦皇岛的发展给予了诸多关心,我们也有诸多为领导服务的机会,这种政治优势在省内甚至在国内都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但问题在于:有关领导领导关注了秦皇岛的发展,甚至明确提出要给予支持,可是我们却没有及时拿出领导指示落地的渠道,没有把支持与秦皇岛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在争取上级支持时缺乏目的性、方向性,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秦皇岛缺乏项目储备,对秦皇岛的发展规划没有具体到项目上,没有具体到预期目标上。等看到了领导的指示,再临时拼凑项目,导致质量不高,手笔不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往往一拖再拖,失去了争取支持的最好时机。

秦皇岛的第二个优势是知名度的优势,BDH、山海关,作为旅游胜地驰名中外,远远超出了秦皇岛作为一个准三线城市的知名度。但我们的问题在于,与拥有的自然秉赋相比,缺乏具有规模优势、营利能力的旅游项目和市场主体,守着金饭碗,四处寻饭吃。对于旅游产业的定位,我市也是摇摆不定,或立市或兴市,或搭台或唱戏,缺乏一以贯之的产业规划。

秦皇岛的第三个优势是区位优势。我市是中国位于海岸线最北的城市,地处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通要道,国家级公路、铁路干线横贯我市,而且随着交通的发展,作为出海口,辐射的内地区域越来越广。但区位的优势并非自然就可以转化为经济的优势,正如大家看到的,我市并未依托交通优势发展成为某类产品的集散地,没有具有全国影响的物流园区,秦皇岛港作为煤港的转型也是举步唯艰,火车汽车虽多,但停留的少,更多的是过客。

秦皇岛的第四个优势是环境优势。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自然环境优势得天独厚,近些年,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建设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环境优势需要保持,更好的环境还需要更多的投入。与有限的财力相比,环境提升的压力也一直存在。

可以看出,我市的优势更多的是天然的、历史的,而问题却是现实的、客观的,造成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不快的根源还是人的因素。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可以说,我们错失了第一次经济腾飞的机遇,在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省里对我市重新定位的大局之下,如何抓住第二次机遇,实现跨越发展,需要我们从秦皇岛的实际出发,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大环境出发,进行深入思考。在此仅就几个具体方面谈些想法:

坚持秦皇岛的发展战略不动摇。秦皇岛从8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从产业立市、港城互动、旅游立市到“四市战略”,我市的发展定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提炼过程,反映了我市几个时期工作重心的不同。没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发展定位的模糊与摇摆造成了我市的许多工作缺乏长期性、系统性。仅以旅游业为例,以秦皇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发展旅游业绝对是资源浪费。但这么些年来,秦皇岛的旅游发展,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划,已经出台的规划也是管用不了几年,导致海岸线资源被破坏、景区沿线的山体被滥采滥挖,一些短期行为造成的后果让人痛心。对旅游产业发展也缺乏长期有力的支持,整个秦皇岛没有一家上市的旅游企业,连成规模的都少有,与旅游资的优势实不相称。历经多年摸索,我市目前形成的“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旅游兴市、文化筑市”的发展战略涵盖面全,表述准确,比较符合我市的实际,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其实重要的不是对发展战略如何表述的调整,而是在不同的形势下对工作重心的选择。坚持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可以表明我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抓住不同时期的机遇乘势而进,坚持为整个战略的完成添砖加瓦,即可以积量变为质变。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共识。

将对外开放为重点改变为对内开放为重点。当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行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国家经济的整体战略也已经从资本引进为主转变为资本引进与资本输出相结合。虽然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外资本依旧有逐利的机会,但投资的门槛在逐步提高,且竞争程度日趋激烈,我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符合国家外资引进条件的项目吸引力不强,再将此作为引进资金的重点难以取得大的突破。因此,有必要对引进资金的方向进行调整,即调整到以引进内资为主。理由有四:1、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机会;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会;3、本地骨干企业发展转型的机会;4、国企集中投资窗口的机会。由于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税收、银行的支持,当前我国许多大型国企手中握有大量资金,而且许多企业都有兼并重组、扩大产能或多元化发展的规划;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也提供了诸多的投资项目和机会,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国企的资金与前景良好的项目相结合,实现资金引进和项目落地,这其中,地方政府大有可为。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科学规划,摸索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招商引资政策,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撸起袖子加油干,即可。

发挥不同招商主体的优势,调动不同招商主体的积极性。关于如何招商,我市有着不少多年从事招商工作的同志,他们更有发言权,在此,我仅想强调一下要注意针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招商部门、企业、群众等不同招商主体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才能下好全市招商这盘大棋。1、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有人说,招商是“一把手”工程,有多大领导招多大商,这话有一定道理。南方一些省市在抓项目招商中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每年的第一次会议必是经济工作会议(或者说是招商总结会、表彰会);每月的第一天“一把手”必然调度经济和项目招商工作;重要或者初来的投资者“一把手”必然亲自接见。“一把手”如果经常研究调度项目招商工作,自然就会把全市工作的中心引领到经济发展上去,也就不会出现把项目拖黄、把投资者晾在一边的情况,如果“一把手”的大门经常向投资者敞开,自然就会让投资者感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诚意,也会增加他们投资的信心。2、招商部门。招商部门(包括主管领导)是具体从事招商工作的,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建议:一是整合招商力量,形成拳头优势;二是坚持和完善项目领办制;三是引导和支持产业协会的发展,实施产业链招商。完善的产业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也是吸引企业留下来做下去的重要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培育了几个具有鲜明特色且在国际国内占有一定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往往是一花独放,上下游配套企业不多且实力不强,互相之间也缺少业务上的来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也是一条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学习南方一些先进省市的做法,由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一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洽谈会,帮助企业寻找合作机会,共同打造产业生态链,形成产业链优势。同时也促使企业发挥自身影响,宣传和吸引产业链上的其它企业入驻我市。四是坚持走出去,到资本项目的集聚地招商。 3、企业。企业是作为市场主体,最知道某个地方市场环境如何、发展机会多少,也能够通过交流把这种感受传播给相关市场主体,从而对打造投资环境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关注和支持本地企业发展是最好的招商举措。同时,企业也是招商的主体,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招商模式,而我市目前沿缺乏由企业运营的成规模的产业园区。4、群众。众人拾柴火焰高。政府可以通过制订适当的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个人从事招商工作。这其中关键是要及时兑现奖励承诺,形成示范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