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里,再读《寂静的春天》

(2022-03-26 10:21:55)
标签:

寂静的春天

自然的惩罚

氢化烃

耐药性

(继续发老文章)

春天,再读《寂静的春天》

 

“从那时起,一切都开始变化,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或死去。农夫述说着他们家人的疾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的疾病感到困惑。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鸟儿都到哪里去了呢?……”这是蕾切尔·卡森描述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些乡村的景象,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乡村田园,随着农药的大面积使用,逐渐失去了生机,人类也遭到了自然的惩罚。在这个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日,再读这本启萌人类环意识的开山之作,感慨颇多。掩卷细听,窗外除了吵杂声,也是难得一声鸟鸣。

美国农业实行的是典型的大农场模式,大面积的农田,科学规范的种子、肥料、农药使用,机械化作业,大投入大产出。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为了更加“快速有效”地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和杂草,美国人开始大面积地使用“滴滴涕”,一种氢化烃类农药。开始成效显著,可是随着害虫耐药性的提升,为了达到防治效果,人们开始不断加大用药剂量,并不断研制新药氯丹、狄氏剂、艾氏剂、对硫磷等等药性更强、更具杀伤力的农药不断被研制、生产出来,未经充分的科学验证就被不断地应用到农田中去而且采用的还是飞机播撒。短短二十年后,农田中的鸟类大量死亡,昆虫种类和数量锐减,从家禽、家畜、鱼类身体中也检测出了越来越高的农药残留,当然,作为食物链的最顶层,人类也未能幸免,而且是累进式的叠加,各类恶性疾病患者不断增。与此同时,害虫的耐药性在不断提升,治理陷入了死循环,离开了农药,田地里已收获不了粮食,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惩罚着人类的短视和无知。卡森女士在《寂静的春天》里,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了农药使用对于土壤、河流、昆虫、鸟类、鱼类乃至人类的危害,使环理念渐入人心。同时她也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是生物及其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采用化学方式对抗自然注定是一场不可能取胜的战争。可是让人痛心的是,当前我们国家也走在这条不归路上,而且走得更快。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土地承包到户为主的分散式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尤其是在农药使用上,农民普遍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素质高低不齐,农药剂量的掌握往往是凭经验,随意性很大。同时每块地的长势不同,用药的时间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害虫可以在不同的地块间迁徙,耐药性的提升速度更快。其结果就是,农民只能更频繁、更大剂量地使用农药。如今,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放眼周边,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无一不含农药残留,所谓的有机食品也只是含量在“标准”范围之内而已,我们已经找不到自然、健康的果腹之物了。其实,这样的结果也不能怪农民,这种已经固化了的耕种方式和经营体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好的选择,没有了农药、化肥这些现代农业的“味精”,他们的汗水只能白流。再反观我们自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挑剔的眼神只盯在食物的外表上。苹果要没有虫眼的,虫子都不吃的苹果人们反而敢吃;黄瓜要顶花带刺的,开花之后才能结果这是自然规律,长大的黄瓜怎么可能还开着娇艳的小黄花?只能是人为的结果。这场可笑可悲的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那么,有没有解开这个死结的方法呢?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老子曾说过: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将人作为自然循环中的参与者和辅助者,促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小环境的形成,才能在满足自身的同时保持万物间的和谐共生。早在六、七十年前,一个叫福冈正信的日本人用四十年时间,成功进行了一次自然农法的实践。他坚持不耕田、不施肥、不使用农药、不除草的原则,采用水稻、小麦、三叶草三种植物轮作、间作的方式,在同样的田地里,用更低的成本、更少的劳动获得了比周边田地更好的收成。他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目前国内也有一些人在进行着类似的尝试。实践证明,这不是天方夜谭,关键是要摒弃掉西方现代文明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从而才能赢得自然慷慨的回报。农业是离自然最近的产业,卡森女士以西方的智慧发现了所谓现代农的症结所在,而我们古老的东方智慧,早就找到了道法自然的真谛。大自然蕴育了人类,当然为我们准备了应有的食物,只要我们遵循自然的脚步,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农业永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