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星:产业地产还能热多久?!
(2012-09-28 16:00: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土地一级开发 |
三是产业地产开发商拿地模式不清晰。产业地产开发商究竟需不需要拿地获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成片拿地还是分块开发?分块拿地能否以市政工程委托代建抵扣拿地款?下游入园企业是从政府直接拿地还是从产业地产开发商手里拿二手地?如果成片拿地会有毛地出让嫌疑以及开发时限的限制。由分片还是整体供地引发的问题还有诸如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环评及立项等环节的麻烦。经济发达、土地指标紧缺的地区,地方政府必须要求带项目拿土地指标,这样,只能一宗地一宗地来立项跑手续,产业地产开发商希望的土地整体一级开发模式就不能实现,只能零打碎敲,加大了开发成本。经济欠发达、土地指标相对宽裕的地区,虽然可以实现整体开发、整体配套了,但可能会因需求不旺出现开发成熟的土地被长期闲置的情况,造成土地指标资源及投资资金的浪费。
四是产业地产开发商的盈利模式不清晰,是靠土地一级开发后的土地增值收益,还是靠二级开发卖厂房挣钱?仅靠建厂房出租或靠物业管理效益实在是微乎其微,甚至还有的地方靠下游入园企业的地方税收返还给产业地产开发商,产业地产上等不起,也完全没有法律保障。而实际情况是,很大一部分产业地产开发商只是扛着产业大旗,打土地用途擦边球,所谓的产业升级,实际是挑衅我国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底线。比如在第一产业为主的园区里搞第二、第三产业,把第二产业变成第三产业或称为更时髦的二点五产业,或者增加园区里的居住、商服等第三产业用地比例,各地兴起的以老工业厂区变身创意产业园、以农业生态园开发农家乐及生态居住庄园、以工业园区升级为科技研发及总部经济区等把戏,都属于这一类。“产业”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成了产业地产开发商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升值魔棒,面对政府时,玩的是低门类产业概念,所以土地获得的成本低,面对下游入园企业,玩的是高门类产业概念,所以土地出手的收益高。大部分开发商都号称自己有独门绝技,但都拿不上台面。
目前,正是因为产业地产还存在诸多的不明朗,也正说明了产业地产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也更有市场空间,等到明朗化、规范化了,进入的门槛高了,发财的机会也就少了。尽管存在疑虑,但产业地产的优势还是明显的:
三是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平台,区域影响力大。
(崔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