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别传寺。
澹归,俗名金堡,浙江仁和人。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进士。当时,他对明朝的腐败、横征暴敛极为不满。明亡后,深怀失国之痛,不久即入广州海幢寺为僧。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到丹霞山营建别传寺,住持了十多年,逝于浙江平湖,终年67岁。门徒将其骨殖带回丹霞山,葬于海螺峰海螺岩下,立有别传寺开山澹归和尚墓塔。
别传禅寺山门上书“丹霞山别传寺”六个大字,1966年,使别传寺损毁殆尽,只残留下这座山门以及石壁上的刻字。
出别寺便可看到不远处有一大树,枝叶婆姿:走近细看,可辨清树千一里一外,是两棵不同科目的树相互依存着。它们枝叶交错不分彼此,但又各现姿容,好象久别重逢的情人,互想拥抱着站立在幽静的山谷间。
其实这是植物的绞杀现象。
被绞杀的叫百日青,属罗汉松科;绞杀树种叫笔管榕,属桑科,百日青先长于笔管榕,至今年已有400多个春秋了,笔管榕也有100多年了,依然没有绞杀成功。
双池碧荷,原称双沼碧荷,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位于中层风景区右侧,这里有 3
米高的巨石崛起,形似平台,平台上凿有两个石池,一大一小,犹如两面明镜,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双镜池。古时池中曾有一种名贵的荷花,锦边莲,其花白瓣红点,中含浅碧,是稀有名贵的品种。
塔

继续上山,有两条路。左侧。估计新路,人多时作下行通道。

右侧,左侧有石刻:有落款为“三韩蔡琦题”的“呼吸通天”、下款为“道光壬寅正月九日”的“竿头进步”。

在“竿头进步”石刻的下部,有南海县黎国琛所提《登丹霞山绝顶》一诗:“千刃丹梯不易登,攀援铁索懔兢兢。雪岩晚秀饶佳胜,未若躋来最上层。穿尽松篁上峻岭,澹归塔古半销沉。登高一览山皆小,康乐当年惜未寻”。
御风亭。
接下来是丹梯铁索。
由丹霞山的中层到上层,本无道可通,后人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阶,并在旁边安上铁索链,才成为通道。这里是一处裸露的红岩峭壁,两旁空旷,无所依傍,百丈丹崖直下涧底。站在丹梯之上,尽管能纵目如簇的翠峰、似练的锦江,却令人目眩心悸,不敢在此久滞连:在丹梯的右下方石壁上镌刻着“宜若登天”四个大字,形象地道出了此处的险景。
这里有好几条叉道,研究地图后决定先右上去海螺岩。海螺岩、宝珠峰摩崖石刻共计11题,其中水帘岩1题、澹归塔墓遗址4题、雪岩4题、宝珠峰崖壁2题。以题名刻石为主。
海螺岩。形似一个大海螺,这里也是澹归塔墓遗址。
康熙年间曾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的东莱李煦题写的“海螺岩”三字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蔚为大气,当为丹霞山摩崖石刻书法中之上品。
海螺岩洞内的澹归和尚墓塔,也是后来新建,墓塔为平面六角覆钵顶,是用红色砂岩建造的实心塔,塔身镌刻着“别开寺开山澹归释老和尚塔”,墓前围以浮雕石板,建筑工艺十分精巧。
晚秀岩。
大型扁平洞穴,因“晚霞映进洞中,景色分外秀丽”而得名。
草悬岩。
顾名思义,因岩壁上有长草悬下而得名。
火烧岩,因晚霞映入色如火烧而得名。


过火烧岩后是一个岔路口,左边去舵石方向。走了一段下坡路后,到达虹桥拥翠。这是一块四米长的巨石,势如长虹,又平整如桥面。这里可远望观景,饱览翠色。

此处有两条道到达韶音亭,一条是经片鳞岩、龙王泉;另一条是经宝珠峰。根据事先做功课得知,宝珠峰、舵石所观的景色与韶音亭相似,且宝珠峰要登高,然后到舵石往返一个多小时,我们还要到阴元石和翔龙湖。因此,计划放弃宝珠峰、舵石。
片鳞岩


独占鳌头
龙王泉


韶音亭
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变成奇特的三十六石,韶石因此得名,“韶关”之名亦来自于此。
天地茫茫,群山奔涌,三十六石尽在眼前。
锦江环绕丹霞山,水势迂回跌宕,撞击岩壁发出如鼓如钟、如琴如瑟的声音,称“锦水滩声”,也是丹霞古十二景之一。
从韶音亭看长老峰上的观日亭,山上向下伸延的是丹霞山栈道。

原路返回到虹桥拥翠。有三条道观日亭,左侧经火烧岩,是来的路;中间经螺顶浮屠;右侧经云亭。而云亭离观日亭较近。因此走中间一条。
螺顶浮屠
"浮屠"是梵语"佛陀"的译音,有人用它来称佛教供奉佛骨、佛像或者收藏佛经、保存僧人遗体的建筑物,一般称为"塔"。"螺顶浮屠"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为正方形红岩板石结构,由祭坪、基座、塔身三部分组成。祭坪用石板铺就,四面设有供台,四周雕石为栏杆;塔身四层,高8.37米,四角立石柱,中间镶石板,上塑浮雕,各层檐幔雕饰兽环。这座塔的建筑颇具规模,是别传寺鼎盛时期的佐证。
观日亭
遥望仙居岩道观
往福音峡-阴元石方向下山。
回望下山的路。

到达阴元石和翔龙湖岔路口
毓秀台是视线极好的观景台。
宝塔峰(右)和玉屏岩(左)。
黄沙坑景区诸峰。自右向左:金城寨、扬州寨(后)、天柱石(望郎归)(前)、穿窿岩、黛玉屏。最左的峰不知名。
原路返回再去翔龙湖。
翔龙湖
因其湖面轮廓似一条腾飞的青龙而得名。
一路山见到码头、龙须亭、钓鱼台、仙居岩道观、双龙壁、玉带桥、毓秀亭、崩积巨石、官帽石、九龙亭、乘龙亭码头等景观;群山与碧水组合为丹山碧水天然图画,在湛蓝的湖面上倒映着丹霞山秀美身姿。
湖水清澈透明,水面如碧绿的翡翠,又平静得象一片镜子,两岸的青山丹霞,倒影其中,犹如人间仙境。
只有当游船突突地开过来时,湖面才划出一道道波纹,逐惭扩散开去,给宁静的翔龙湖带来勃勃生机。
时间有限,只走湖的南岸。
九龙亭
对岸的乘龙亭码头
乘龙台。
乘龙台这座山恰好位于龙背上,故称乘龙台。乘龙台的崖坡上,有一块黑绿相间的花纹,此纹状如云纹,人称云纹壁。细看又象两条龙,上一条大龙向西,下一条小龙向东,头顶大龙。
双龙壁

仙居岩道观
是张天师南游时居住的地方,后人为纪念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的恩德,便在此建庙,供于香火。据说原有道观三间,道房五间,水池一口,其基础保存至今。
从毓秀亭沿湖边小路前行即到。
丹池
为道观的饮用水源,位于两个断裂的岩缝下方,集取山缝下行滴落的自然水而成的积水池。

崖壁下的柴房及厨房
仙居岩面向西北,为后天八卦之乾位,左前方为九龙峰,后依八卦顶绝壁,前有芭蕉冲谷,道观左侧有千年熔岩累积形成“众象朝圣”的独特景观。
石刻“大音希声”
仙居观山门。
正门上方写的是:仙居岩三个大字,大字下方横向写着:紫气东来 。

进山门后,看到道观整体环境封闭幽静。

时间有限,没继续游览。从另一小道返回翔龙湖。
龙心石

翔龙湖码头
直奔长老峰票站。结束了10小时紧张的旅程。欣赏了丹霞山的风貌,学到不少地质知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