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成为我国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项目,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成为陆地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梵净山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周围被广阔的喀斯特地貌环绕,使梵净山成为伫立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变质岩“生态孤岛”,展现了独特的地质、生态、生物和景观特征。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保留着自全新世和第四纪冰期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光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覆盖率95%以上,繁衍着野生植物和动物7154种。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植物49种、动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动物38种,是亚热带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栖息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梵净山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符合世界遗产第十条标准,理应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
对于一般游客而言,能体会到的是梵净山的“十绝景观”:怪石、奇树、天风、云海、妙泉、异兽、珍禽、佛光、雪景、高路。
梵净山景区导游图
在来梵净山的头一天,导游就告知:一是到梵净山要作好排队四小时的思想准备;二是天气下雨,大雾,上山什么都看不见。对于排队,我们早有耳闻,因此,选择错峰出行,且早起出发。但对于天气,只有看运气了。
九点到达梵净山黑湾河山门。等候人群稀少,天气虽然有雾,导游告知,算是好天气。
广场游客也不多。
乘坐景区交通车,几乎没有等候。由于上山道路崎岖,因此,是17座的中巴。
一路经过所见景色。
新金顶,也称红云金顶。导游事先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故名红云金顶,顶上高于云天之外,天光云影间偶可得见佛法幻影。半山的观音洞据说求子极为灵验。峰顶如金刀劈斩一分为二,左有释迦殿右为弥勒殿,分别供奉释迦佛和弥勒佛,中有天桥,暗喻连接现在和未来。由于,三个月前有游客失足摔死,至今封闭,禁止攀登。
峰体雄浑一柱擎天,陡峭的阶梯空无一人,释迦殿、弥勒殿和天桥依稀可见。
到达索道上站。
海拔2100米
景区的景点指示牌醒目清晰,给游客带来极大的方便。
首先是沿木栈道一路爬升。栈道穿过高大遒劲的百年杜鹃林。若是四、五、六月份,便可一簇簇的杜鹃满树绽放。
到达著名的蘑菇石。海拔2318米
蘑菇石有最少10亿年历史,从远古的碧浪净海,慢慢爬到海拔两千多米的仙境云端。高十余米,上大下小,酷似蘑菇,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在山巅,就像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蘑菇石可以观看日出云海。壮观景象一点不输其他观景平台。
蘑菇石观景平台上的观日台是游客登高眺望,摄影留念的最佳之地。
翻天印:山崖顶端平铺一面石台上,有一块巨石恰如一方巨印倒置于平台上,故称翻天印。自古便有仕途求官者为祈如愿在此叩拜。此石高约3米,上大下小,顶部为2米见方平台,下部最小处仅有二人合抱大小,近看似一朵巨型平菇,远观如一枚朝天大印。
鲤鱼石
据说每逢农历五月的晴朗夜空,在此处合适的方位,可观赏到犹如夜明珠般的月亮从鲤鱼嘴中徐徐吐出的美景,称鲤鱼衔月。
鲤鱼衔月(网络照片)
老鹰岩
思过崖
在两个高峻的山崖间,两壁如削,仅能容一人穿行。传说佛家修炼弟子,若犯佛忌则被罚在此思过以悟其道。
万卷经书
相传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曾专程到梵净山拜谒弥勒大佛。将至红云金顶时,却因白龙马偶失前蹄,撒下一叠佛经,经书落地生根,便成就了今天的梵净山一绝——“万卷书”。
其实,思过崖与万卷经书是同一景点,思过崖是指两个山崖间的窄隙。万卷经书是指山崖的片状石的结构。
令人称绝的是移步换景。从多角度欣赏美景,今天,天气特别好,我反而期待云海的出现。在观景台逗留多时。
不停的变换位置、角度,耐心的等待。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拍到心仪的美景。这时的鲤鱼石在最右侧,只剩那张开的鲤鱼嘴使人想起它是鲤鱼石了。
禅雾
梵山多雾,世称禅雾,为天下绝版。雾起处无论季节,不管晦明,來无定向,去无定时,一切无意无心,一切自在自然。千奇百怪,尽在一瞬。明神宗內弟李颖因梵山之雾醍醐灌顶,因梵山之雾得道飞升。
看起来老金顶很近,其实,为了游客完全,上山不能走近路。
攀登老金顶有两条道路,一上一下。
上顶的路线:九皇洞-敕赐碑-万名洞-般若泉-燃灯殿。
下山的路线:燃灯殿-果然寺-登山环线-思过崖-万卷经书-敕赐碑-僧塔-普渡广场。
九皇洞
洞口石墙依石壁而建的九皇洞由石门入门,见一方整齐的在天井,尔后伸入洞内。扉崖的石墙上,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笔锋隽秀。据说这里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李皇娘修行的地方。
回首蘑菇石平台美景
凤求凰(右):两块突起的长条形巨石,其形态尤其像一对凤凰。
敕赐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名洞
开始艰难的攀爬。
古籍《山海经》与《本草纲目》中记载,我国的南方有一种仁兽叫果然,其尾长过头,鼻孔上翻,可直立行走。为供奉这种神兽,当地山民专门在梵净山山上修建了果然寺。该寺早已残毁,现今只存残垣断壁之遗址一所,神像也不知所踪。据了解,梵净山正是我国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这种金丝猴极有可能就是“果然”神兽的真身。
全为片石垒砌,现已没了屋顶,只剩下倾颓的四壁残垣。古寺坐西朝东,分左右两殿,两殿内西面均有石龛小室。左边殿内石龛供奉石像两尊。
老金顶和燃灯寺依稀可见。
般若泉
可以接山泉水。
过小桥
可以接山泉水,池中不少投币。
燃灯殿清晰可见。
到达老金顶,海拔2494米的老金顶
山顶有座白色小庙燃灯殿。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燃灯古佛属过去佛之一,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因此又被称作定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我身后近处是红云金顶,远处是凤凰山。凤凰山海拔2572米,是真正意义的金顶,贵州东部第一峰,系武陵山脉主峰。因道路久废,森林茂密,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一般游客禁止出入。
俯瞰山下,由近及远:果然古寺、蘑菇石观景台、承恩寺、红云金顶和凤凰山。
俯瞰拜佛台。左下方是太子石。
太子石
是梵净山最具传奇色彩的景点,在老金顶西南峡谷牛尾河源头处,海拔1748米,独立石峰,高475米,上有一棵菩提树。远远望去,俨然一太子正在仰望金顶,故名太子石。
开始下山。原路返回到果然寺,从右边下山。
比上山容易多了,坡度缓了,宽度稍大,重要的是人少了。
越走越轻松,才有兴致拍花草。
到达思过崖,必须经敕赐碑下山。敕赐碑旁边是“拜佛台”。
拜佛台
古时朝山信众常沿西线进山,首先抵达的就是这拜佛台。它背靠月镜山面朝红云金顶,是朝山礼佛之宝地。拜佛台左有奇景凤求凰,右立大势至菩萨石,上为万民洞老金顶,对望云海瀑布红云金顶巍然屹立,是梵净观景绝佳之地。
是三路(东路龙泉寺、西路护国寺、北路天庆寺)朝山信众的汇集点。四海信众可在这里向老金顶的燃灯佛(过去佛)、红云金顶的释迦佛(现世佛)和弥勒佛(未来佛)遥拜。从这里下山,便通往印江出入口,沿路可以看到“万米睡佛”“十月怀胎树”等景点。
万米睡佛
站在一个叫棉絮岭的地方,朝着梵净山山顶远远眺望,整个山体就像一尊大肚弥勒佛像静静地仰卧在哪里,其眼晴、鼻子、嘴巴、浑圆的大肚子微妙微俏,清晰可辨,形态十分形象和逼真。直立的红云金顶更像人的生命之源屹立在哪里直冲云霄。细看还有三个佛头、两尊座佛,仿佛是在拜辑的佛像,也被形象地寓意为“五福临门”。
佛头

十月怀胎树
一母九子,树龄逾千年。母树为樱桃,其树干上生长有包括杜鹃、华西花楸、吊钟花、中华槭、绣球树等多种树木,子树根系均扎根于母树。附近百姓为祈求儿孙满堂,纷纷在树下祈拜,以求如愿。
因时间关系,没从这里下山,而是前往普渡广场。
沿着山路下行,路旁有一座僧塔。这是明朝明然如泰大师的墓塔。这位高僧是梵净山妙玄禅派的第五代主持,是贵州佛教禅门的宗擘。 塔身缠满各色经幡,四周铁链上挂满各种木质许愿祈福牌。
山下的普渡广场、承恩寺和红云金顶。
普渡广场
普渡广场寓意“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海拔2242米,站在山顶体验登高的乐趣,看云里雾里群山环绕,茂密的绿茵覆盖下的群山一片翠绿,百鸟齐鸣好一派人间仙景。
承恩寺
承恩寺原名上茶殿,是梵净山的金顶正殿,始建于明初,由明高僧妙玄长老开山,也叫通明殿,由与里面供奉有通体光明的弥勒菩萨而得名,后来毁于战火。在明代的万历年间,也就是公元
1618 年,明神宗皇帝朱栩君为自己的母亲李太后建造此寺,改名为报恩寺,清时由隆参法师重修,光绪帝封为“敕赐承恩寺”,,并且一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看到的承恩寺是根据遗址复原后在异地重建的。
到达山门天王殿,迎面弥勒佛。
背面韦陀殿,供奉韦陀菩萨。
左右钟鼓楼。
五观堂12:20到14:20免费供应热粥。
对面云水堂。
主殿为大雄宝殿
集合时间要到了,来不及拜谒整个寺庙,由于红云金顶禁止进入,近距离欣赏它的雄姿。
继续下山。
到达龙凤亭,呈三角形。
到达一处山泉净心池
供奉着圣水观音,莲花底座由七七四十九片莲花瓣组成,代表圆满、吉利之意。念佛人,要心静,静心念佛静心听;心即佛,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自古朝山拜佛之人,上至此地,皆须饮泉洗面,涤除烦恼、杂念,以示虔诚与净心
万宝岩
是梵净山的地质编年史,展现着梵净山沧海桑田的演变:1
4亿年前这里本是汪洋大海,由于不断的地壳运动,才铸就梵净山七百余里的山体。万宝岩就是当时从海底抬升起来的原石,由各种鹅卵石胶结而成,内含有大量稀有金属及玉石、贝壳、古生物化石,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宝石般的炫目光泽。
到达商业街(天街)
绕道很远的地方,才是出口。梵净山之旅圆满收官。
体会:到梵净山来最重要是缘份,即天气好,又能适时看到云海。第二是游客不多,否则,光等候上山花三、四小时,破坏心态,兴趣全无。第三是最好是自由行,跟团游时间受限,尤其是老人,所幸红云金顶禁止攀登,我的时间才略显宽裕,游得尽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