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期
端石桐叶砚
长20、宽18、厚2.7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据而匪报。远叟。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秀水朱氏珍藏(印)。
砚背铭文
清康熙 端石夔龙纹长方砚
长14.5、宽10厘米
砚背铭文:端其质,方其形,出沈渊兮佐文明。此研予用之垂三十年未尝须臾离左右,今年蒙以鸿博,召试保和殿,亦携以相随,遂得登用,则予与此研真有出处之感,故铭之以志不忘。康熙已未(
1679 年)漓渔居十识。
砚背铭文
清康熙 端石长方砚
长15.6 、宽10.3厘米
砚背铭文:年年几席伴吟哦,用久微凹积墨多,莫笑此中穿欲破,英雄才子共研磨。康熙丙戌(1706
年)仲秋铭于羊城官舍月溪许遇。真意道人(印)。
许遇(活跃于清康熙)字不弃、真意,号花农、月溪。福建侯官人,许友之子。顺治间贡生。知河南陈留县事,调长洲,并有惠政。工诗,善画松竹梅石。著
《 紫藤花庵诗钞 》 。
砚背铭文
清康熙 端石锄云砚
长13、宽13.8、厚2.2厘米
砚麻子坑石。砚额刻“锄云”二字。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长至黄任。黄(印)。任(印)。
砚背铭文

清初至乾隆 端石五岳随形砚
长30 、宽32厘米
砚背铭文:乾隆丁未(1787 年)游粤东,偶得此砚,初不识为何石,只云古朴耳。嘉庆庚中(
1800
年)再游粤至端州,复携以询土人,工人皆以为宋坑,今不复有此洞。暖乎,荒芜数百年于兹,凡天下之埋没者多矣,砚云乎哉,爱记之,以叹物古者难谐。岳峰氏书。
清乾隆 端石云鹿椭圆砚
长16 、宽12.1厘米
砚背铭文:乾隆元年。端溪深邃,产此灵秘,金紫传芳,钟奇秉异,鸲谷凝睇,高视远寄,叩之铿然,磨之温腻,助我文思,如泉涌地,即墨石卿,聊以酬舍。小陶。
砚背铭文
清乾隆
端石夔龙纹长方砚
长17.6、宽12、厚2.4厘米
砚背铭文:端溪辒玉,哲匠搜奇,烟华云翰,璧水圆池,侯封即墨,永定保之。辛卯冬初,长白科布托善自铭于端江节署。敬斋(印)。之学(印)。民国丁巳年(1917年),张云舫手置。
清乾隆 端石井田砚
长13.2、宽12.7、厚2.5厘米
砚背铭文:乾隆甲午(1774年)祁阳伍更斋为端溪书院院长,命工采石制井田砚,子子孙孙永宝用。
清乾隆
端石蕉叶长方砚
长18.4、宽11.8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座上濡毫堪作画,窗前种绿足供书,相看鹿鹿浑如梦,一任遐心自卷舒。藻亭。砚左侧铭文:水精英肯浪掷,君不见苍梧嘉鱼供燎炙,炙时火用芭蕉隔,良工命意多巧思,龙涎鸲眼同珍惜,莫学梧台野人哂赵璧。藻亭文。砚右侧铭文:衡阳石鱼山,鱼形隐约间,陇州鱼石子,辟蠹完经史,端溪西洞石更奇,鱼脑温润无瑕疵,石首鱼传脑有石,此砚鱼脑出石隙,天地变化理难穷云。砚上侧铭文:乾隆甲寅(
1794 年)春日铭于东粤仙城南武官舍中。砚底侧铭文:吴门赵鸿文藻亭甫藏。
清乾隆 端石竹节砚
长15.2、宽7.2、厚3.1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虚心(印),石不能言最可人。砚右侧铭文:既琢口磨,成就有斐。爱尔犄犄,宜配君子。廷章。砚左侧铭文:嘉庆丁巳。
清乾隆 端石居巢作画砚
长19、宽20、厚2.5厘米
砚背铭文:叶田田,滴露研,含毫命素尘不沾。梅翁作画砚,老鼎铭。
居巢,原是江苏扬州人,后定居番禺,就是现在的广州。父亲在广西做官,他跟随父亲到广西,后来父亲去世后,家境没落,他便与堂弟居廉到当时任广西按察使的张敬修家做慕僚。1856年跟随张敬修回到他的家乡东莞可园,并教张敬修的侄子张嘉谟画画。居巢一生不轻易作画,绘画态度极其认真,即使一小幅也要数日画成,一丝不苟,因此他的传世作品很少。此砚曾为广东画家卢子枢所藏。
砚背铭文
清乾隆
端石云汉昭回砚
长21.2、宽16.2、厚3.7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云汉昭回,悼彼星汉,丽于高旻,作作有芒,缭以祥云,水精之字,贲我人文。星搓几兄正铭,遐龄。
李遐龄(1768 一
1832年)字芳健、香海,号菊水,香山石歧人。补弟子员生后,不涉仕途。生平肆力于诗,善书画,著 《 勺园诗钞 》
。
砚背铭文
清嘉庆 端石长方砚
长19、宽11.8、厚3厘米
坑仔岩石。砚左侧铭文:清溪大兄雅玩,弟冯敏昌赠。砚右侧铭文:昔贤投赠,盟心贞石,得之易哉,守黑知白。民国十三年(
1924年)五月得之于合浦李氏。防城黄惺酉。
冯敏吕(1747 -
1807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华书院、端溪书院。工诗善画,精研金石考古。著
《 小罗浮草堂集 》 。
清嘉庆 端石冯鱼山自用砚
长20、宽15.5、厚3.1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鱼山先生之研。道光辛巳(1821年)端溪陈灼莹谨识。
冯敏昌(1747 -
1807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华书院、端溪书院。工诗善画,精研金石考古。著
《小罗浮草堂集》 。
清嘉庆 端石阮元铭砚
长15.8、宽16、厚2.4厘米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诗题桐叶茂,笔点石阑斜。亚字非无用,端溪不必夸。鼠须滋雨露,麟角染泥沙。力定千军扫,毫成五色华。管城殊落纸,手腕直生花。屈曲云烟缀,回环翰墨加。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笼纱。嘉庆七年凉秋月,阮元。阮元印(印)。
砚背铭文
清嘉庆 端石钟形砚
长14.2、宽10.8厘米
古塔岩石。砚背铭文:青花肈理,润泽无比,石制作砚,章图学士。嘉庆辛末(1811年)梅泥珍藏。

砚背铭文
清嘉庆 端石云边砚
长19.2、宽14.1、厚4.3厘米
宋坑石。砚左侧铭文:嘉庆癸酉四月墨痕精舍珍藏。
砚左侧铭文
清代中期 端石连中甲第砚
长18、宽12厘米
梅花坑石。砚背铭文:如玉之鲜,如金之坚,无觞公子,妙出天然,余爱斯石,承之米颠。得天珍藏。得天(印)。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深通释典,工书法,善画兰梅。
清代初期 端石云海旭日砚
长10.5、宽12.2、厚1.6厘米
(砚盒同展)
坑仔岩石。砚背铭文:傍龙沼,挥风翰,华日卿云光纠缦。鹿原。沧海日兮巫峡云,广陵潮也洞庭月。合将宇宙大奇观,壮我临池诗思勃。古梅道承。谢(印)。又绍(印)。
砚背铭文
长24、宽20、厚3厘米
宋坑石。砚背铭文:石古泉寒,质坚性润,扣之其声秘翟,如闻岭涧松风雅韵。癸亥清和月,铭于兴安餐霞煮石之山房。林扬祖。扬祖(印)。
砚背铭文
清代中期
端石双凤随形砚
长18、宽12、厚3.5厘米
砚背铭文:质润而坚其天全,鹭簉鸳联何翩翩,征风仪兮王国,振风藻兮文渊。古梅谢道承铭。文明(印)。道承之印(印)。古梅(印)。砚左侧铭文:汝奇。

清代中期
端石竹节砚
长11、宽10、厚2厘米
大坑头石。砚盒木盖刻石竹图,署款:大石画。孝穆刻,壬寅二月。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叶式砚
长15、宽7.5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一声叶落天地秋,白云敛兮浓露稠。
砚背铭文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里甫自铭砚
长19.3、宽13.3、厚2.5厘米
杂坑石。砚左侧铭文: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寒山大士句,里甫居士书为研铭。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画像长方砚
长19.3、宽13.3、厚2.5厘米
砚背铭文:安化宫保大人千秋之庆。衡岳腾精,资江楹英,笃生伟人,名世作成,超轶韩范,武纬文经,比踪皋夔,心膂股肱,东南半壁,天柱是擎,必得其寿,日升月恒。如皋部民黄学圯谨呈。
黄学圯,嘉庆、道光年间人,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工篆刻。嘉庆丁已年编自刻印成 《历朝印史》
十卷。
清道光 端石云池砚
长17.3、宽12.6厘米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维此石田,吾业此三十年,岂必取禾三百之厘。道光壬辰中秋月,竹林居士铭并书。门人崔元英敬镌。竹林(印)。
砚背铭文
清道光 端石蕉叶砚
长16.2、宽10.1厘米
砚背铭文:友石者君,君我友,淡若水,斯可久。老坑西洞水岩蕉叶白,甲午( 1834
年)秋日大山铭并勒。道光十四年开坑,余买数枚皆手铭勒,以见珍宝之至。大山(印),刘(印)。
清道光 端石鱼形砚
长16.5、宽10、厚1.5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青青柳,贯之鱼,洋洋洒洒,应亦忘乎江湖。道光乙未年,芷乡属,弇山铭,秋梧书。何凤(印),紫藤花馆珍玩(印)。

清道光 端石犀牛望月砚
长16.5、宽10、厚1.5厘米
砚背铭文:苍古润泽,松为其皮而玉乃其质,长虹驾空,备文章之五色,天风起兮海山碧,云耶龙耶莫可测,彼有兼金,不如我石。丙午春日巽斋自制铭。
清道光
端石东坡笠砚
长11.1、右边7.6、左边8.1厘米
老坑石。造型如斗笠。砚侧铭文:东坡笠,龙石手造。砚背铭文:渔隐珍赏。
清道光
端石王震写经砚
长12、宽8.6、厚2.3厘米
(砚盒同展)
老坑石。砚左侧铭文:芸叶庵。卢氏珍藏(印)。砚右侧铭文:波滔滔,月皛皛,发墨写经心自了。辛未仲夏,一亭铭,个簃刻。砚背刻“石樵刻”印款。砚盒盖铭文:白龙山人写经之研,辛酉八月,吴昌硕篆,时年七十八。缶(印)。盒盖内侧刻一僧人持坐像,旁刻“王震”印款。
清道光
端石蕉叶随形砚
长15.2、宽、厚4.5厘米
清咸丰
端石张德甫自用砚
清同治 端石抄手砚
长13.2、宽8.1厘米
杂坑石。砚上侧铭文:蕉心石髓。砚左侧铭文:癸卯仲春道经姑苏,偶于旅舍得石斋前辈古研一方,亦因缘之适合也,聊记数语以志世守云耳。王杰题。杰印(印)。砚右侧铭文:蕉而白,质有液,价连城,玉比德。石斋黄道周识,石斋(印)。光绪甲申刘兰洲师惠张大河永用。
清同治 端石桃形砚
长15.4、宽11.5厘米
(砚盒同展)
砚背铭文:寄浜如弟鉴,腻体如醉卧案头,墨侯经弄见风流,花晨月夜芳情厚,不尽莺笺不肯休。子岩(严)氏泳。何须眼,称鸲鸽,色似羊肝,嫩蕉初展,雨过青天,老岩三洞,泥古烦言,十围之墨,长聚无干,挥洒自如,谁曰不然。寄浜学兄清玩,沛然谨跋。刘沛然印(印)。
清同治 端石云根一片砚
长13.6、宽11、厚2.5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云根一片,同治丙寅清明后五日,肃阶兄以素所藏端砚示余,因为之铭而并镌之,陶素。陶素(印)。
清同治至光绪 端石灵芝如意砚
长16、宽11、厚1.9厘米
白线岩石。砚背铭文:红晕燕脂,绿凝鸲眼。书蕉叶以成文,染桂香而洒翰。金殿论思,玉堂纂撰,拟片玉于昆山,价倍琼瑶万万。癸巳秋日涤芬居士撰。
砚背铭文
清同治至光绪 端石琴式砚
长27.2、上宽6.7、下宽11、厚4.5厘米
白线岩石。砚背铭文:几寸玉,磨琢绿,勿听指上音,只写心中曲。古樵题。砚右侧铭文:石夫珍藏。砚左侧铭文:仁长珍赏。
陈璞,字子瑜,号古樵,番禺人。咸丰年间举人。任江西福安知县,后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工诗书画。
清光绪 端石福禄寿长方砚
长21.5、宽14.6、厚2.8厘米
砚左侧铭文:知足不足斋珍赏,己卯六月藏。砚右侧铭文:恭则寿,德基福,以此写心,而无干禄。楙园。砚背铭文:蕉白砚,碧天照水,窗几无尘,钟王笔落,题叶书筠。星郊。天趣横生(印)。
砚左侧铭文
清光绪 端石梅雀砚
长27.5、中宽9厘米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众芳摇落独鲜妍,占断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押,不须檀板共金蹲。海昌陈屺堂玩。
砚背铭文
清光绪 端石芭蕉砚
长20.3、宽12、厚2.3厘米
老坑石。砚底铭文:逸庐。永(印)。
清代晚期
端石“壶”字砚
长17.4、宽12.3厘米
砚背铭文:维心之灵,维神之清,内做外莹,一落墨而神采英英。
砚背铭文
清代晚期 端石圆形石渠砚
直径15.6、厚3.8厘米
双面砚。砚侧铭文较为图案化:文人守处真无价,端石制来仿出瓦。
清末至民国 端石长方砚
长19.1、宽13、厚2.7厘米
砚背铭文:一片端溪石,千秋此不磨,征凹客妙墨,余沈亦恩波,香溃凝松麝,烟痕泻黛螺。四围涵晓露,半掬晕春涡。鸲眼双圆淄,龙宾再拜过。玉堂人旧赏,金鼎冻曾呵。知自平生重,垂青哲匠摩,文章麟阁在,得力砚田多。古筑平阳黄春涛题并镌。
砚背铭文
民国
端石随形砚
长23.5、宽13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老坑端砚,民国十三年姚海珊制自端州。
砚背铭文
民国 端石长方板砚
长17、宽11.3厘米)
砚背铭文:端砚。民国十八年夏,守愚购自端州。
这张书案摆满文房用具,都是古人写字、绘画时使用的。有笔筒、臂搁、砚屏、笔洗、水丞、笔架、镇纸、墨床、砚滴、铜瓶、香炉、印章、印盒。其中臂搁是用来支撑手臂的,水丞是盛水的,用于洗笔。书案后面是复制的林良的作品《松鹤图轴》,林良是广东明代宫廷花鸟画家,开创了明代写意花鸟画的先河。松鹤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寓意健康长寿。
展厅局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