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2019-09-24 15:31:18)
标签:

广东省博物馆

端砚

杂谈

装饰题材
    端砚装饰图案包括边饰纹样及主体图案。边饰纹样多为夔龙纹、回纹、云纹、缠枝纹、水波纹及宝相花纹等传统纹饰,多雕刻在砚边部位。主体纹饰多为较写实的图案,如山水风光、瓜果花卉、鸟兽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等,雕刻在砚堂以及砚池等处。这些装饰图案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备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光绪 端石抄手砚
长22.7、宽15厘米
      老坑石。砚边饰夔纹又称夔龙纹,为爬行状的龙形兽纹饰,后简化为几何感的装饰图案。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淌池砚
长14.2、宽9.6、厚1.7厘米
       老坑石。砚边饰回纹、如意云纹。回纹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似“回”字形带状纹饰,有福寿吉祥、深远绵长之意。九个如意,谐意“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为九种祯详之征。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云龙长方砚
长25、宽17、厚3.3厘米
       宋坑石。砚边、砚背饰云龙纹。云龙纹是传统图案中是为祥瑞的题材之一。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花叶回纹长方砚
长15.5、宽10.3厘米
       老坑石。砚边刻回纹,砚额砚冈雕花叶纹。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中期 端石云纹随形砚
长16.8、宽15.1、厚3.5厘米
       宋坑石。以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云纹,起伏卷曲如行云状,是高升如意、仕途顺达的比拟。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晚期 端石山水图砚
长22.6、宽18厘米
       老坑石。砚额雕饰山水,有如山水画般的意境。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山崖图砚
长15.5、宽11.2、厚1.6厘米
      老坑石。随石材的形状,雕饰崖壁交叠,以崖洞为砚池,浑然天成。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晚期 端石卷书式对砚
长21.4、宽14厘米
       朝天岩石。两方砚为对砚,砚材相同,砚式一致,纹饰对应。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道光 端石海天旭日砚
长15.4、宽12.5、厚2.2厘米
       麻子坑石。以圆形砚堂为旭日,围以海水波浪纹,砚池形如云朵,周围绕以云纹,装饰题材传统多见。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道光 端石福庆砚
长15.8、宽10.4、厚2.1厘米
       老坑石。砚额雕蝠,砚池磬形,谐音“福庆”。砚背刻“封侯”图,寓意仕途高升。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狮池砚
长24.5、宽16.4厘米
       坑仔岩石。砚冈雕一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子,为传统吉祥图案“太师少师”。“狮”与“师”同音。图案寓意辈辈高官。砚背雕云、月、松、石。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光绪 端石松月砚
长16、宽18、厚2.3厘米
      老坑石。薄意雕刻松枝,半遮月形砚池,图案颇具文人气。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光绪 端石凤戏牡丹对砚
长20、宽13.5厘米
       老坑石。两方砚雕成一对,凤戏牡丹为传统吉祥图案,有荣华富贵之意。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凤戏牡丹,局部放大。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道光 端石夏日池塘砚
长18.5、宽10.1厘米
       绿端石,砚墙雕莲、藕、鱼、蟹、鹤,一派野塘荷香的夏日气息。莲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深受古代文人喜爱。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晚期 端石瓜蝠长方砚
长15.5、宽10.5厘米
       坑仔岩石。砚池为瓜形,砚额雕瓜叶及蝙蝠,“蝠”象征“福”,“瓜瓞绵绵”是传统吉祥图案,有子孙繁衍,生生不息之意。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晚期 端石鲤鱼长方砚
长13.5、宽9厘米
          坑仔岩石。“连年有余”、“富贵有余”都是中国文化赋予“鱼”的吉祥寓意,鱼的形象是传统工艺中不衰的题材。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晚期 端石青鸾献寿砚
长17.5、宽14、厚2.2厘米
       坑仔岩石。鸾鸟口衔仙桃的图案,被称为“玥鸾献寿”,为传统砚式。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晚期 端石刘伶醉酒砚
长12.2、宽9.4厘米
       坑仔岩石。刘伶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藐视礼法,著有《酒德颂》。“竹林七贤”才华盖世、放达不羁、逍遥避世,刘伶醉酒的题材入砚,或许迎合了后世文人对“竹林七贤”的钦慕之情。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中期 端石兰亭砚
长27.3、宽17.6厘米
       宋坑石。东晋时期有农历三月三到河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的“修楔”风俗。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四十位文人在兰亭集会修楔,饮酒赋诗,并做了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雅集成为千年不衰的艺术题材,“兰亭砚”也成为最经典的砚式之一。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初期 端石兰亭砚
长21.4、宽13厘米
       兰亭砚多采用大块石料制成长方形或椭圆形高台砚,砚池大多沉雕为曲水状,池上小桥,砚背或砚侧多刻有《兰亭集序》全文。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光绪 端石九老图长方砚
长22.1、宽15、厚2.8厘米
       坑仔岩石。砚面雕刻“九老图”,描绘了唐代会昌年间,白居易等九位文人告老还乡后在洛阳香山聚会的风雅故事,这种隐山遁水、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一直为后世文人艳羡。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中期 端石铁拐李图砚
长17.5、宽 13.7 厘米
       老坑石。砚池雕八仙人物之一铁拐李,其蓬头卷须、袒腹跛足、手持铁杖、身背葫芦的形象深入人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也为民间津津乐道。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中期 端石吕布戏貂蝉图砚
长31.6、宽20.7、厚3.5厘米
       坑仔岩石。砚面雕《三国演义》“吕布戏貂蝉”故事图。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代 端石井田砚
长12.7、宽8厘米
       坑仔岩石。“井”字砚池,喻作“井田”,旁刻“留耕”一几字。古代文人以文墨为生,所谓“以砚为田,笔耕不缀’ , ,砚因而被称作“砚田”。“井田砚”显示出文人砚的独特气质。(以井田为图案的古砚称井田砚,明、清两代居多。古人把受佣书写视为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而笔耕则成为这种职业的代称。)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光绪 端石百蝠长方砚
长22、宽15厘米
       麻子坑石。砚面雕刻祥云,云中藏有众多蝙蝠。“百蝠”谐音“百福”,寓意吉祥。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代晚期  端石龙虎纹砚
长37.6、宽30.2、厚5.1厘米
    宋坑石。砚额雕龙、虎图案。有虎啸龙吟、大展宏图之意。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三羊开泰砚
长14、宽9.9、厚1.8厘米
       绿端石。“三羊开泰”本为“三阳开泰”,是岁首人们互相祝福的吉利话。三阳意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好运降临。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初期 端石“龙马负图”砚
长27.6、宽18.3厘米
       砚池雕刻“龙马负图”图案。传说上古时期,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变出八卦。“龙马负图”图案虽简单,却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书 · 孔安国传 》 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龙马负图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鲤鱼跃龙门砚
长22.1、宽16、厚2.8厘米
       老坑石。传说鲤鱼跳过龙门者则幻化为龙,“鲤鱼跃龙门”图案寓意金榜题名,事业有成。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道光 端石合璧砚
长14.8、宽10、厚2.5厘米
       坑仔岩石。砚池与砚堂呈“日月合璧”样,古时有“苍璧礼天”之说。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道光 端石圭池砚 
长15.9 、宽10.5、厚2.3厘米
      坑仔岩石。砚堂及砚池雕作圭形。“圭”为古代玉礼器,用以祭祀东方,被纳入玉器“六瑞”、“六器”之中。砚作圭样,意趣古雅。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民国 端石古币纹砚
长32.1、宽21、厚2.5厘米
       朝天岩石。砚边雕刻各种古币图案,方孔圆钱、布币、刀币等,具有博古意味。砚背铭文:研非铁,难磨穿,心匪石,如其坚。十九年夏日为息庐主人铭砚。林直勉。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代 端石仿古铜镜纹砚
长30.8、宽20.8、厚3.9厘米
      宋坑石。砚面刻仿古铜镜纹饰,意趣古雅。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中期 端石“三多”长方砚
长14、宽9.5、厚2.1厘米
       坑仔岩石。砚冈雕“三多”二字,为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五岳砚
长24、宽16.2、厚4.5厘米
       宋坑石。背刻五岳真形图。道教视五岳为神山,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重要符图,有趋吉避凶的意义。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道光  端石“玉”字砚
长15.5、宽10.8、厚1.5厘米
       老坑石。砚额雕刻“玉”字,并延伸为砚边。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将“玉”字刻于砚上,有修身养德的含义。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民国 端石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长13.9、宽7.7、厚2厘米
       宋德寿殿为宋孝宗时期宫殿,宋德寿殿犀纹砚式源于宋代,其纹如犀牛,砚堂为瓶式。民国时期民间曾仿制了一批,大量传世。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因材施艺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乾隆 端石云蝠砚
长31.6、宽21.5、厚6厘米
       麻子坑石。双面砚,另一面为淌池式。砚面大块翡翠斑巧雕蝙蝠,周围浅雕云蝠,圆形砚堂为圆月,既突出石品,又和谐互衬。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晚期 石皮端砚
长31、宽15、厚6厘米
       杂坑石。砚面随形,砚堂平坦无池,砚背利用石皮的自然色泽肌理装饰为山体,山中刻一屋舍,营造出“琅环福地”般的仙幽意境。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代 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
长29、宽19.5厘米
       麻子坑石。镶眼或贴眼,是古来就有的做伪方式,以美观、遮盖瑕疵或是冒充天然眼以提高砚的价值。此砚池头正中镶嵌老坑石眼,喻作“宝珠”,周围雕刻海水云龙,构成“龙戏珠”图案。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第四部分:文人与砚
       武夫宝剑,文人宝砚。端砚历来深受文人雅士追捧,他们亦诗亦咏,勒铭题识,著书立说,宝爱珍藏。自然造化赋予端砚石质之美,制砚艺人赋予端砚工艺之美,而历代文人则赋予端砚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镌诗题铭。
       以50余件明清时期镌有铭文的端砚,展示更加深沉的砚文化内涵。砚为古时书写良友,历代文人以端砚为载体,镌诗题铭,咏物言志。有些文人嗜砚若癖,惟砚是求,甚至亲自刻砚、作铭。 这些砚铭言辞精练,简洁清隽;书体正草隶篆,各具风致;印款题拔,相映成趣,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情趣、境界追求和艺术造诣。
      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和它的拥有者。
       许多名人对观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喜爱倍加,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及砚台的来历等,赋予端砚深厚的文化内涵。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明代 端石井田砚
       宋坑石。砚背铭文:紫云飞去复飞来,井字田边犊未归。磨却龙珠三万斛,化来烟水满楼台。永乐元年(1403年)春日,凌云翰。五云(印)。凌云翰,字彦翀,浙江仁和人。洪武初举杭州府学训导。博经史、工词章。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砚背铭文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明代 端石云纹砚
长14.8、宽10.5、厚3厘米
       坑仔岩石。砚右侧铭文:上洞神品。癸亥冬,石如珍藏。石如(印)。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明代  端石长方砚砖
长24.5、宽11.6、厚5.5厘米
       坑仔岩石。砚左侧铭文:云间董氏藏有先代鸲鹆眼石砚一枚,予莅斯邑,见而宝之,遂以家藏米元章墨迹易焉。恐后世子孙莫知宝也,故识之。师游。砚右侧铭文:水晶碧玉费平章,争及端溪石一方。鹆眼盈盈曾见否,凤池绨几几沧桑。民国九年十月从军惠阳三多祝得此,喜而赋之。防城黄惺吾。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砚左侧铭文和砚右侧铭文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明代 端石方正醇古砚
长19.9、宽11.6、厚6.4厘米
       梅花坑石。砚岗铭文:方正醇古。砚侧铭文:既正乃方,醇古而昌,君子珍止,终焉允藏。野鹤氏嘲语铭研。斯砚斯砚,几经磨研。因方见弃,埋没多年,人皆厌其古拙,我独取其粹然。呜呼噫嘻,宁为圭方,不为珠员。嘉靖庚子焦山继盛题。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明代 端石苍龙横沼砚
长20、宽11、厚7厘米
       宋坑石。砚右侧铭文:宣德内府宝藏。苍龙横沼。砚左侧刻铭文:端溪菁英,紫翠晶莹。苍龙横沼,象叶文明。玉皇香案,供奉曾经。玺沉海角,此独护灵。何缘归我,座发古馨,熟与不朽,鸣盛和声。苍梧野人铭。班甫(印)。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砚右侧铭文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明崇祯  端石闲足道人砚
长17.5、宽10.5、厚6.4厘米
       老坑石。砚侧及砚背铭文:海内皆慕端砚,不知端岩不一,莫妙于老坑,即宋水岩也。其深无底,土人缒千尺下之,仅至崖畔腰石。浮水百人牵而上。苏子瞻所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是也。此皆宋室命工采凿所遗者。色玄微绛,中一二处带蕉叶白色,间染绿纹,水眼欲溅。又有带火熏文者,有此炙者为老坑石。一种虫蛀文,俗人以辨真伪,不然也。真鸲鹆眼各坑皆有之。此石为老坑所最难得者。阴天尝作微汗,即可试墨。性温如玉,廉刿能割,故识以传。崇祯庚辰(1640年)春,闲足道人书。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砚侧及砚背铭文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清代初期  端石飞云砚
长16、宽14、厚3.4厘米
       老坑石。双面砚。砚侧铭文:润洽澍雨,涵晕春星。鸲之鹆之,相对眼青。片云飞来,明窗画扃。催得诗句,我歌尔聆。飞云砚铭。杨揆(印)。杨揆( 1760 一一 1804 年)字同叔,号荔裳,江苏金匮人。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年)举人,累官四川布政使,赠太常寺卿。善骈体诗,与兄杨芳灿并称“金匮二杨”。著 《 藤花吟馆诗文集 》 及 《 卫藏纪闻 》 。
(879)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艺术展(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