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文化陈列》
展厅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多张。作为广东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之一,该展览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
走进序厅,迎面而来的是气势恢宏的广东海陆图。在以卫星地图为蓝本的墙面上,代表广东历史文化的各种元素在南粤大地和浩瀚南海上隐约浮现,序厅的设计大胆,将时空高度融合。
第一篇
南粤源流
追溯了广东人的来源、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广东三大主体民系的形成和民俗文化特色。马坝人头骨、双肩石器、南越王油画、广府茶楼、猎德龙舟、潮州大吴泥塑、客家围屋……观众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感受一个生动立体的南粤。
第一部分
远古遗踪
马坝人
1958年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三公里的狮子山石灰岩溶洞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马坝人属于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特性。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
在其溶洞内发现"马坝人"头骨化石和共存的剑齿虎、剑齿象、鬣狗、犀牛,大熊猫等19种动物化石。
剑齿象白齿
西樵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樵山东南坡、中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三大石器制造场遗址之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锤、琢锤,石器生产工具有石球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铲等。创造了“双肩石文化器”,其打造的细石器和双肩石斧精细实用,深刻的影响了珠江流域的原始文明。
双肩石斧
因其柄部的两侧似人的双肩而得名,适用于砍伐树木。进行农业生产。
各种细石器
细石器不仅是指细小石器,而且必须是从石核母体上打制剥离下来的细长石片和石核石器加工而成的各种工具。
在韶关曲江的新石器时期石峡遗址中,发现了石器生产工具、玉器、炭化稻谷等。
石磨盘、炭化稻谷
石峡古稻是一个从原始栽培稻向现代稻种过渡的杂合种群,是华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之久。
石峡文化的墓葬大部分是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但二次葬时时有琮、壁、环等贵重饰物陪葬,证明当时已出现财产私有化和贫富分化。
石器生产工具
广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发现陶器。曲江石峡白陶文化。
白陶鼎
三足盘
这些陶器基本上全是手制的,而且可能已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流水作业法。
鸟形壶
圈足盘
大口尊
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
彩陶
是以红色等
颜料在陶坯上描绘花纹图案,然后烧制。图案主要是几何线条,没有发现动植物和人物的纹样。而且器形种类少。
第二部分
民族融合
广东历代移民路线及分布图
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出兵桂林郡、象郡,兼并了包括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在位六十多年间,推动了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和辑百越”是赵佗建立南越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及缓和外地中原人与当地越人的矛盾,采取的灵活政策。主要内容有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尊从越人习俗、鼓励与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
冼夫人是高凉郡俚人渠帅,历经梁、陈、隋三朝,驰骋岭表六十多年,着力促进俚人社会的进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多次受朝廷册封,被高凉及附近俚汉各族尊称为“岭南圣母”。
灵渠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全长36.4公里,它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国南北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和周边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2018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梅关
梅岭山巅上的梅关关楼,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其“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要隘,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路,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
珠玑古巷里,被历史学家称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的墓志铭、岭南先民颇具中原色彩的随葬品、青铜器、铁器等文物展示于此。
自先秦起,岭北文化传入并影响着岭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器物出土于广东墓葬中。
错银铜壘
肇庆松山战国墓出土
该铜壘融合了中原形制和楚式纹饰。
广东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信宜铜盉(西周)
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该盉造型新颖,刻镂精细。盉身似鬲,口沿外侈,流较长,三足分裆;颈中部饰一周夔纹,肩上有一条斜角雷纹;腹部以裆为界,每足都由雷纹构成一组饕餮纹,两组饕餮纹之间各夔龙一条。盖和流上饰龙纹,龙头是立体的。鋬手由两条镂空的夔龙相合面成,两夔龙之间有小圆柱相连,上部的小圆柱与盉身特铸的一条小龙的口相连构成鋬手,这种构造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西周 青铜甬钟
斜挂的叫甬钟,直悬的则称为钮钟。
双耳四蛙盘口鼎
汉代
两汉以后,中原文化因素大量渗入越族生活各个层面,影响着岭南原住民的衣食住行,使其生活习惯、随葬习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干栏式陶屋
干栏式居屋形式到东汉早期开始逐渐为曲尺式、三合式所代替。
三合式的前为横堂,后连两室,后院用作圈栏。
陶钫
陶井
汉代,南越族一改饮用泉水或河水的习惯,仿汉族挖井汲泉。
陶灶
逐渐摒弃了挖地为灶的原始方法,引进汉式炉灶。复杂的多至数眼。
随着岭北移民的南来,冶铁技术的传入,至唐代,广州、怀集、连山、阳山、潮州等地已有产铁。南汉时期,冶铁技术大有提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汉代水田模型(右上排右)表现了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的情景,反映汉代珠江三角洲水稻已经一年两熟。
陶五联罐(右下排左一)用来储盛干果或调味品。
东汉 陶水田附船模型
1961年佛山澜石大松岗出土
水田长39、宽29、厚1.2厘米
船长21.2、宽7、高6.8厘米
陶质水田由田埂分成六块,田内有六人在劳动。一人坐在田埂上磨镰刀;两人在犁田,田中置铧犁;一人弯腰插秧,田里刻划出成行的秧苗;另两人也在田中劳动。模型再现了夏收夏种的情景。水田旁一小船正等待着装运稻谷。
陶囷
汉代广州马湟水岗出土
囷是圆形粮仓。《说文·口部》讲:“囷,廪之圜者,从禾在口中。”
西晋陶蒸酒器(中后排)
由甑、釜、炉三部分组成,炉口附置一梯。说明广府地区不乏粮食,至少有多余的粮食可供酿酒。


褐彩人物梅瓶
描绘了一人从浅尝、微醉、大醉到昏睡四种状态。
穿过城门,一幅雅致精美的广东三大民系生活画卷,铺陈开来。
广东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
广府人

食在广州
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均成为广东先民的美味佳肴。
蚝蛎啄
是水边居民为开启蚝类水生生物用的一种石质工具。
宴席菜单。
粤式婚宴
桌上的粤式美食是重点
传统粤菜复制模型,烧鹅、烤乳猪、叉烧包,仿佛热气蒸腾
广府茶楼——喝早茶
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是广州西关大屋里过年的摆设,挂满利是封的桃花,年橘,盛放的水仙。
中秋节

栾樨饼印模

赛龙舟
黑色龙舟是从番禺征集的,彩色龙舟从猎德村征集,长40米,宽1.1米,能容纳80人。猎德“花龙”龙舟和棠下村“黑龙”一前一后,似在竞渡。
龙舟后面的青砖墙上,投影放映着广州花市的今昔对比,从花田、花渡头到花市,接连放映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一直到2010年广州花市的照片,岁岁年年花相似。
"花龙"曾荣获200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舟的冠军。
潮州人
潮州工夫茶
潮州商铺里,店主与客人边饮功夫茶,边打着算盘谈生意。
潮绣是粤绣的主要流派,有着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人物故事彩眉寿帐
“寿”字上衣
潮州瓷器
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
潮州木雕
《郭子仪祝寿》龛眉花
郭子仪祝寿是寓意光耀门庭的吉祥图案。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潮州人,到南宋时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潮州被誉为海滨邹鲁。
《七贤进京考试》屏风窗花
将潮州历史上不同时期科举登第、进京为官的七位乡贤的故事融合浓缩在一起,寓海滨邹鲁连科登甲之意。
闺房
闺房中的金漆木雕漆画小姐床、金漆木雕虎皮漆面梳妆台、金漆木雕镶玻璃漆面衣柜,尽显潮州木雕的精美绝伦。
潮汕民间重视人生礼俗,一个人从出生、成年至老去,通常要经历催生、开腥、满月、四月、周岁、入学、成人(出花园)、结婚、祝寿、丧葬等礼俗,尤其是“出花园”和祝寿礼,别致而隆重。潮州大吴泥塑23代传人吴光让的作品,反映潮汕人一生各阶段的礼仪习俗。
皮影戏
客家人
油画《八山一水一分田》
工具
檐下学堂
客家人秉承了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的传统。檐下苦读是他们走出穷困的通途。他们建立梅州学宫、东山书院,客家人英才辈出。老师将执戒尺的手藏在背后。
出土于大埔吴六奇墓的陶塑模型100余件,表现墓主人坐衙、出巡、内庭生活情境。吴六奇是明末清初一位客家传奇人物,曾任广东水陆师提督。这三组模型是我国考古出土陶塑中,系统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不可多得的陶塑作品。
第二篇
扬帆世界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海岸线绵长曲折,峡湾良港众多。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先进的造船技术、丰饶的物产资源和发达的手工业,广东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东西文明交汇的中心,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带领观众进入海上丝绸之路,体验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满载瓷器的广船,聚集奇异洋货的十三行,精美绝伦的广彩、广雕以及风靡一时的外销画,中西合璧的风格处处都在述说着广东的开放与兼容。
第一部分 海不扬波
1:1 复制的南海神庙牌坊
“海不扬波”
照片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祭海场所。
陶俑灯座
人物形象似西亚或东非人,深目、高鼻、厚唇,俗称“昆仑奴”。
东汉 楼舱式陶船
1980年德庆高良官村汉墓出土。
高21、长54、宽18.5厘米
陶船分为头舱、楼舱、舵舱三部分。拱形篷顶,两侧开对称的窗户,墙壁用复线纹分开五格,以示梁柱结构。楼壁与两边船舷想结合处有三小孔。头舱与楼舱下各有一块活动的底板,上塑一站立人物;舱楼下二人弯腰弓背两手向前。船头尾翘起,平底。船尾后墙有一圆孔。
铜钱、铜尺
汉代的楼船和明朝的广船。

巨大的古代远洋船舱南海1号,货舱内环境模拟:上层丝绸、二层瓷器、三层缸瓦,底部是压舱石。
“苏哈尔号”船模 公元6世纪
阿曼同中国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建立了直接联系。当时,阿曼建造的一艘大木船从当时的重要商埠苏哈尔出发,历经艰辛后终于抵达中国广州。苏哈尔因在当时阿曼海上贸易中的突出地位而被阿拉伯地理学家称为“通往中国的门户”。
1980年11月,复原的“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港出发,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开辟的航线,不用现代航海仪器,靠观察日月星辰测定航向,历时7个多月,航行9500公里,于次年7月抵达广州。“苏哈尔”号后来被运回马斯喀特,安置在布斯坦宫酒店门前的人工环岛上,作为阿曼航海史上的“纪念碑”和中阿友谊的象征,供人们参观。
哥德堡Ⅰ号1738年下水,先后三次远航广州。哥德堡Ⅰ号船体长40.9米,宽11米,船深9米,主桅高47米,风帆面积共计1900平方米,可以运载400吨货物,船上有船员140多名,并装备了30门大炮。当年建造哥德堡Ⅰ号耗费了瑞典1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哥德堡号每次运航后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整个瑞典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Ⅰ号开始了第三次的广州之旅。它先到西班牙卖掉了瑞典的木材和金属,换成白银。1744年9月8日,水手们到广州。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Ⅰ号装载了约700吨的中国货品启程回国。据估算,这批货品达到哥德堡市场拍卖能值2.5亿到2.7亿瑞典银币。1745年9月12日,船上的水手已经可以用肉眼看见海港上欢迎商船归来的民众时,商船莫名其妙地偏离了航道,进入了著名的“汉尼巴丹”礁石区,并且触礁沉没。经过抢救和打捞,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仍然能在市场上拍卖,但是货品的价格已经足够支付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获利14%。
哥德堡号模型
展厅局部

典型的广东骑楼建筑。
第二部分
海贸基地
唐宋以来,中国的丝绸、茶叶和陶瓷是三大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第一单元
纺织品
丝绸织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所生产的粤缎、广纱、黎锦饮誉海外。
广州彩缎是明清时期广州大量出口的丝织品,有“五丝八缎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美誉。明末至清中期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
第二单元
外销瓷
1974年3
月至5月,对西沙群岛及周边海域,先后采集到大批南朝、唐宋至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产品。分别产自湖南长沙窑、广东潮州窑、广州西村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建窑、德化窑和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等。
龙泉窑青釉刻花碗(左)、福建磁灶窑酱釉小口瓶(右)
福建清义窑青白釉划花敞口碗
南宋
“南海一号”沉船出土
南宋 福建德化窑白釉葫芦瓶
“南海一号”沉船出土
新会官冲窑
梅县水车窑青釉双系罐
长沙窑釉下彩斑壶
番禹石马村墓葬出土
番禺石码村青釉夹梁罐
南汉刘晟皇帝墓中的陪葬明器,器上置弧面盖,盖沿处设一互对扁长方条状穿孔横贯耳,肩部亦附两双相对称竖向穿孔扁长方条状夹耳和两对称单一竖向穿孔长方条状耳。通体施青釉泛绿,温润如玉,胎色浅灰,质坚密。
潮州笔架山窑
潮州笔架山窑青白釉瓜棱执壶
壶作喇叭形口、高束颈、丰肩、八瓣瓜棱形腹、平底。蝶式盖,盖沿外侈,并设一管状小系;壶肩一侧置管状长弯流,下粗上细,尖状流口;流对称一侧置扁带式把,把顶弯曲处亦有一管状下系,与盖小系相呼应,作穿绳用,可避免壶盖滑落;口外沿,腹上部划弦纹一周,把柄下均划叶片纹装饰,腹部各瓜棱形凹处均划双条竖纹饰,以增加质感。通体施晶莹透澈的青白釉,釉面泛灰,开细纹片,底部露胎,有六个垫烧痕,其造型秀丽典雅,效果如仿阿拉伯国家的金银制品。
潮州笔架山窑鲤鱼形壶
鱼首双侧刻互对凸起状双圈眼,颈下部刻凸起V形鳃。背脊捏塑凹凸峰起的鱼鳍。鱼体表面满刻指甲状鳞片。尾鳍塑成椭圆形底座,表面划有长短不一的竖线或弧线纹为饰。
广州西村窑
西村窑青釉点彩瓜棱小罐
外壁施青灰釉不到底,素面无纹。釉面光洁莹润,釉层厚薄均匀。形制线条舒展自然,丰满墩实。
雷州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以釉下褐彩纹饰为主,在埃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遗址中均有发现。
雷州窑釉下褐彩“洞里桃花”纹罐 揭西出土
器通体施透明釉,釉下用褐彩自上而下绘制图案,四耳间饰复线变形莲纹,上腹部绘三周弦纹间隔缠绕蔓草纹,主题纹饰于下腹部绘四椭圆形开光,内饰折枝菊花和书“洞里桃花”四字,胫部则绘两周弦纹间隔缠绕蔓草纹。
雷州窑釉下褐彩荷花纹瓷枕
该枕前低后高,枕面内凹呈如意头形,褐彩图案绘于枕面,双如意头开光内饰一盛开朵莲,缠绕蔓草纹和重叠三角形叶脉纹。
佛山石湾窑扑满猪
该俑为传世品,体态健硕,长嘴廓宽展上翘,前额双眼微睁,后颈上部捏塑耷耳一对,翘臀浑圆,前后肢塑制粗壮有力,踏于地面。通体涂染青花斑纹,表面施以透明釉,眀料发色灰蓝。
石湾窑酱黄釉双兽耳三足炉
炉口沿与肩部贴塑两对称兽面耳,底部附村枚呈品字形排列的锥状足,足端稍外撇。外壁满施褐黄釉,釉面厚薄不匀,色彩浓淡不一,但光亮润泽。
石湾窑仿均釉椭圆形花盆
器呈椭圆形,圆唇内敛,广平底,底面四转角处附有长方形对称矮足。通体施厚釉,外壁釉色以红蓝白三色互为映衬,釉汁窑变自然,色彩斑斓,具有“广钧”之美誉。
青釉青釉划弧线菊瓣纹碗,
惠阳西支江窑
器圆唇敞口,圈足,足外墙余削,外壁刻花竖向排列斜线菊瓣纹一周,通体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碗造型厚重,釉面光洁润泽,纹饰流畅,整齐划一。
饶平窑青花豆青地缠枝莲碟
通体内外施透明白釉,盘内底心用青花料绘画朵莲一枝,风壁满绘青花缠枝莲纹,外壁则绘品字排列草叶纹三束。青花发色淡雅,图案自然生动。
外销茶
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饮料革命,咖啡、可可、中国茶成为风靡上流社会的奢侈消费品。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向欧洲运销中国茶叶。此后,茶叶逐渐取代了丝绸的地位,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货品。
中外古币
宋代各式铜钱,西礁打捞
1974年、1975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考古队员先后两次远赴西沙群岛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宋元明清的瓷器。包括宋代青釉瓷罐和瓷洗、元代龙泉窑瓷盘、明代嘉靖青花龙凤纹盘和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福建德化窑青花瓷碗碟等。此外,对明代沉船遗物进行了整理,获得500余公斤的历代铜钱和铜锭、铜镜、铜剑鞘、铅块等。
元 “至元通宝”铜钞版
揭西出土

明 铜钱与礁石粘结块
东沙群岛礁盘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