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2019-06-28 14:04:40)
标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器

分类: 港澳台游
       中国玉器发展的脉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曾一度低缓无力。反观同时间的中亚一带,玉石工艺的发展相对显得活络,且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隋、唐时期。其玉器或以国礼贡品、或以贸易商品的形式,进入中土,为中国玉器注入新血。此后,汉人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长期对峙,亦相互接触。透过异文化的衝击、影响,甚至是交融,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元的八百年,玉器发展遂出现重大转折。这股剧烈的变化,让玉文化广纳更缤纷的内容,犹如养份充足而含苞待放的花朵,可谓「玉之华」。
       隋、唐、五代的玉器,从风格和类型上看,应属于一期,唐代是主体,隋和五代是前奏和余波。隋代的玉雕风格基本上接近前代的风格和雕刻手法,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之后,开始出现变化,略有一些新的动向、新的尝试,但由于地方不同。风格和手法也就各有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样式,而隋朝已匆匆夭亡了。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禅地祇玉册,刘慕侠女士捐赠。
       白大理石,共计十五简,每一简长29.5厘米左右,宽3厘米,厚1厘米。每简上下各横穿一孔,以金属丝串联为五简一组,共计三组。每简以隶书体刻字一行,禅地祇祭祷文共115字,为隶书,末尾有两字楷书"隆基",书法精湛,结构庄重。玉册祭文从撰文到书写均由唐玄宗本人完成。此玉册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埋于泰山下社首山(今称蒿里山),此册文在新旧《唐书》及历来文献都没有登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玄宗封禅玉册曾为宋真宗所得,随后宋真宗也进行了封禅泰山大典,并且制仿照唐玉册作新的玉册并将两件玉册一同掩埋。明代两件玉册曾出土过一次,但被朱元璋再次掩埋,1931年两件玉册再次出土,为当时的军阀马鸿逵所得,1971年马鸿逵去世的时候将两件玉册交给台湾国民政府,并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唐  胡人献宝纹玉带板 五件(后代改制加铜框)   
       玉带板呈扁平状,一面琢有纹饰,一面琢有穿系孔。其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桃形、半月形、圭形等。纹饰除光素者外,大部分为浅浮雕乐伎、鸟兽、行龙、花卉。玉带板的制作始于唐,终于明。在唐以前有金属带饰,但迄今未见玉带饰。
      玉带由銙和铊尾两部分组成, 銙为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形状;铊尾(也叫獭尾)为一头半圆、一头平直的圭形, 銙和铊尾统称为带板。玉带是封建社会后期上层统治者系腰所用,带上带板的质地、用数、纹饰是区别官阶高下的标志,佩用玉带板者地位最高。
       玉带板是此时玉雕工艺中出现的新品种,也是玉器从礼玉向世俗化转换的产物。玉带板上所饰胡人形象,在唐代很流行,常见的还有多种奏乐胡人纹饰,反映了唐王朝与西南亚各国的密切往来和文化交流。
唐 花鸟纹玉簪首、元至明 莲塘双凫玉饰 唐  胡人献宝纹玉带板 五件、元 玉童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唐     花鸟纹玉簪首
长10.9公分、宽4.8公分、高0.2公分
           玉质白色,局部有沁。器物呈片状,较薄。由玉质簪花嵌入银镀金簪体内。玉簪首透雕凤穿牡丹图,两面纹饰相同。凤鸟大头细颈,细长杏眼,翅短而宽,穿梭于牡丹花草丛中。下部有细小穿孔。整器阴刻线条规整细密,是唐代玉器的典型风格。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莲塘双鳧图玉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饰胡人献宝纹,高6.2厘米、宽6,5厘米。系用新疆产白玉琢制而成。该胡人长发卷曲,深目高鼻,穿窄袖衣,肩披飘带,双手托一置有宝珠的圆盘,一膝跪地,呈跪献宝物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新疆白玉琢制而成,高6.2厘米、宽6.7厘米,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琢一胡人,盘腿坐于毡毯上,手执凤首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 玉童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本单元分四项子题。首先标志此时期最明显的变化与特质,出现大量以自然界之花叶、鸟兽、人物为主题的写实象生之作。再则呈现此时期承接传统文化中,以玉为沟通人神之媒介;为表彰道统之象征的观念,展品为北宋真宗禅地祇玉册。也就在延续道统的企图下,宋代复古之风兴起。连带的引发仿古与伪古等,对后来元、明、清玉器影响甚大的议题。虽然有关此议题,目前可确定年代的文物数量不多,但其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略,因此仍单独辟立一单元陈述。最后,罗列各色呈现契丹、女真、蒙古等草原民族特质的玉器,其活泼、不受拘束,甚至带著奢华的质感,相信将吸引大家对其生活、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瞭解,并产生不同以往的认知。

宋 真宗 禅地玉册及玉嵌片(没展出)
简长:29.5~29.8cm  简宽:2cm
  “封禅”,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宋真宗禅地玉册的质地为青白色闪玉。册分十六简,简与简间以金线串联。册文以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与唐册相比,字迹显得松散。近日发现,其中两简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据残余笔划推测,似乎是宋太祖、太宗谥号的部份。对照《宋史》发现,二帝的谥号在册与史的记载中确有繁简之别,而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禅地前的两个月,才为二先帝新进谥号的缘故。
  除了玉册,还有一些正方、长方或梯形的玉片共五十二件同时出土。这些玉片上主要装饰着龙、凤及云气纹。根据史书记载,盛装玉册的容器是所谓玉匮,推测这些玉片便是玉匮上的组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南宋至元 公元1127-1368 玉荷叶洗
通高9.5公分,纵长15.2公分,横长6.0公分,重225.0公克
       玉质除底部微微露出原本的黄绿色外,通体褐黄,部份显现灰白斑,偶见褐红的色素掺杂于阴刻线中,所以推测此玉杯可能经过染色。状如枯藁而包阖起的荷叶,呈上宽下敛的三角形,叶缘弯曲起皱。外壁以双阴线刻划出叶脉。叶梗从底部中心开始弯绕,后顺势上扬至杯侧,此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变化外,还具有足与把的实际功能,而此设计手法与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叶杯相似,只是本器更见成熟细腻。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层次镂雕作一把莲状,花叶秀美清雅,益添玉杯之风采。文豪苏东坡曾谓晨饮为「浇书」,婉转而幽默的表达出知识份子不得志时,愁怅但又不放弃理想、希望的心态。或许是心有戚戚,明陈洪绶遂在其〈画隐居十六观册〉中安排了「晨饮」的主题。图中东坡先生坐在木根椅中,手持的正是一只与此件展品相似的荷叶杯。在此,荷叶杯具有文人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象征意义。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南宋  蒲纹玉璧(上)、 南宋至元 仿古玉簋(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  玉凌霄花  元至明 大雁玉带饰  元至明 仙鹤玉顶  元至明 春水玉带饰  元至明  "秋山"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  玉凌霄花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 大雁玉带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仙鹤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春水玉带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秋山"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双螭虎衔芝纹玉顶、 龙纹玉顶、   "满池娇"玉顶、辽金 玉杯、南宋至元 白玉图章、南宋至元 青玉图章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博物院藏有大量的玉顶,以元朝作品为主,搀杂金代者,亦有不少明、清彷作。一般认为玉顶原置于帽上,明代的收藏者或延用原功能为帽顶,或改嵌于炉盖上为炉顶。其数目虽多,主题却可以大致规划出汀渚鹭鸶、螭虎伏丘、花间行龙、荷叶鸳鸯及春水、秋山等类。螭虎伏丘多以高浮凋技法制作,较为厚实,其余各类则惯用多层次镂空,营造层层迭迭的效果。多视角的设计手法,让人既可享俯览之趣,更适合环绕观赏,许多作品丰富细腻,小中现大。
元至明   双螭虎衔芝纹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龙纹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满池娇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辽金 玉杯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南宋至元 白玉图章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南宋至元 青玉图章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宋至明 黄玉鸭  元至明 玉鱼宋至元 玉鹅、元 汀渚鹭鸶图顶、元至明   鸳鸯纹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宋至明 黄玉鸭
      以黄色闪玉琢一鸭子,在鸭的头、腹及双足部位则呈现深褐色。这件玉鸭琢碾的手法极为简单,但因掌握了鸭子翘尾丰臀的体态特征,显得既可爱又生动活泼。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玉鱼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宋至元 玉鹅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 汀渚鹭鸶图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鸳鸯纹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金至元  春水玉饰
       辽为契丹、金乃女真、元系蒙古为主所建立的政权。这三支北方民族逐鹿中原前,游牧、渔猎是其生活的方式,故弋猎网钩是无法亦不可忘记的国族根本,因此临水岸纵鹰擒雁;入山林猎鹿射虎成为仪式外,相关题材与元素亦皆纳入其玉器纹样中,而呈现出的惊险画面或季节色彩,给予定居农耕的汉族崭新的视觉感受与创作灵感。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 螭纹玉环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朝可谓是历史上最複杂的时代,一方是极端保守的极权政治,一方是因商品经济萌芽而鬆动的社会阶级,反映于文化艺术上,则是异常多变,甚至矛盾对立的风格并存,玉器文化发展出人文与世俗化的新风貌。在「技也,而能近乎道矣」的观念下,工匠受文人的掖助,而有类似现在「自创品牌」的情形出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国玉器发展至清,由于高宗乾隆皇帝爱玉,又在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征服回疆后,和阗美玉大量而稳定的输入中原,主客观因素的圆满配合,玉器製作遂达到空前繁荣的景况。然而亦在此时,出现市场时尚与帝王品味背驰的情况,雅与俗、复古与时新的衝突,反而造成时代风格更形丰富、有趣。

玉器工艺在乾隆朝攀越巅峰后,逐渐进入平缓中酝酿变化的时代。最大的转折在于,中国七千年来对玉质的认定产生改变,翡翠以其光滟四射,有别于闪玉温润内敛的美感,取代了闪玉,成为近、现代人们珍爱的玉种。

「玉之巧」单元分为四项子题。首先是检讨「粗大明」的观念,以进一步瞭解明代玉雕风格的多样性。再则罗列出有「御製」、「御用」款或御製诗的玉器,让作品自身呈现清朝皇室用玉的磅礡气势,并观察最爱玉的皇帝,清高宗与当时玉器风格形成的关系。最后,从最接近现代的清晚期至民国初年玉器,去理解现今一般大众对玉器喜爱的类型与特色。

明中晚期 玉人物纹鹿钮盖莲花式玉执壶、元至明  螭虎衔芝纹玉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人物纹鹿钮盖莲花式玉执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螭虎衔芝纹玉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早中期   玉花卉纹双耳瓶    玉荔枝纹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早中期 花卉纹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早中期 荔枝纹盖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 玉御马人物陈设、明中晚期 玉三友纹执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   玉御马人物陈设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三友纹执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至清前期 糖玉蟠螭觥、明中晚期 绳络纹玉壶 附李文甫款木座、明 龙纹玉卮、明   至宝款玉斝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至清前期 糖玉蟠螭觥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   至宝款玉斝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绳络纹玉壶 附李文甫款木座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 龙纹玉卮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  玉单凤耳水盛(左上) 、明中晚期  玉「福寿无疆」璃耳水盛(左下) 、明中晚期  玉「寿」字花卉纹执壶(右)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 玉单凤耳水丞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寿」字花卉纹执壶
高15公分 寬15.8公分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福寿无疆”水丞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玉山水人物纹方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镂空梅石纸镇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龙纹带铐、明中晚期 玉龙纹托盘、明中晚期 玉圭一对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龙纹带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龙纹托盘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圭一对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中晚期 玉爵 附托盘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螭虎纹玉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仙鹤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春水玉带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元至明 秋山玉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陆子刚作品 螭纹玉盒 "海屋添寿图"玉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子冈款海屋添筹图玉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陆子冈款螭纹玉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玉人物山水纹方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子刚”款螭纹玉簪 “子刚”款玉竹节式臂搁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子冈款竹节式玉臂搁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明晚期 子冈款螭纹玉簪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  闪玉园疏笔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信天主人」玉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四得十全」、「八徴五福」、「宁寿宮」碧玉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碧玉“四德十全”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碧玉“八徵五福”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碧玉鳌鱼花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黄玉蟠螭洗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秋山红树山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双人耳盂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带钩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五老图山子、清乾隆  玉竹溪六逸图笔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竹溪六逸图笔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五老图山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兽面纹钫(左)、碧玉龙尾觥(中)、玉群兽插屏(右)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兽面纹钫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碧玉龙纹觥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群兽插屏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碧玉菊瓣盘、清中期  玉提梁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碧玉菊瓣盘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提梁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褐玉仿古人面纹圭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 乾隆  御制四季花卉诗玉杯 一对
清 乾隆 玉杯、盘
杯:高6.5公分 口徑7.4.公分
盘托:高2.4公分 長17.6公分 寬12.6公分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杯盘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御制四季花卉诗玉杯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嘉庆 翠玉碗、清嘉庆 玉双耳杯、清道光 玉子算盘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嘉庆 翠玉碗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嘉庆 玉双耳杯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道光 玉子算盘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早中期 伪古玉璧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早中期 伪古玉杯一对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镂雕山水纹盒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如意双尊
       在乾嘉时期的玉雕中运用得很普遍,一般玉花插多製成松桩、梅桩等形,而花、果、叶等造型多用于碟、盘、盒、洗类当中,玉器选白玉为材,玉质白润,宛若凝脂,器表抛光精良。双尊造型动感十足,增添了韵味与观赏性,分明的层次感,生动的自然天趣,以及面面可观可赏的艺术美,让这件玉器成为收藏佳物。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云龙仙鹤觚形瓶
高15.7公分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巧雕人物、清中期 白玉镂空花卉纹香薰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玉巧雕人物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期 白玉镂空花卉纹香薰
高24.6公分底径19.4公分
       器以三段叠合而成,器身直筒型,内底平,壁直,口缘出扳沿,器外底平,下接三兽足。器身三段,每段纵面分六格,成十八格。每段有三组面对面之夔龙纹。夔龙之耳、鼻、身、肢以减地刻法,使其成浮雕面。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晚期 翠玉松鶴插屏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晚期 翠玉松鹤山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翠玉龙纹镯 一对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中晚期  玉嵌宝石浣花溪舟图插屏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 翠玉“畅远楼”印(上)
       三枚印共置广泛一木盒中,质材均为翠玉,即现代矿物学所谓的辉玉。印文分別为朱文的“畅远楼”、“执中含和” 及白文的“写心”(旁边展示的即为“写心”),印钮作异兽狀,或蹲或伏,有憨厚之趣,然琢工细致,为典型清盛世风格。
清   翡翠砚台(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三色翠玉异兽笔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翠玉嵌珠宝钿花
长 8.7公分 宽8.0公分 厚0.5 公分
所属玉石有尖晶石、碧玺、蓝宝石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翡玉镯(左)、翡翠镯一对(右)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翠玉带钩(前)、翠玉扳指(后)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   翠玉双柄福寿杯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   1 苔玛瑙佛手洗   2 乾隆   玛瑙碗   3 缠丝玛瑙小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   碧玺料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1 清乾隆 水晶小罐   2 清   墨晶未刻图章   3 紫晶仙人   4 发晶雕马背猿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御制四季花卉诗玉杯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玉杯盘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灰玉双驹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乾隆   "三希文翰"玉册
每件长26.5公分、宽12公分
       玉质青色。玉册作四页折扇,前后两页面阴刻填金龙纹,中间两页刻字填金。由文末的署款推测,此件玉册约为乾隆时期作品。玉册封面饰双龙纹,龙形作上升状,左右对称,护卫“三希文翰”题字,封底的龙纹正面迎人,鬃发,龙角竖飞,神采奕奕。龙身翻转姿态活泼,流畅的线刻展现惊人的爆发力,令人动容。龙毛末端,侧装饰火焰,这是乾隆时期常见的特色。玉册,或名玉策,是仿古代竹简形式,以玉石制成。玉册主要是皇帝举行封禅仪式记录祈祷辞和祀文。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金珀鼻烟壸  金珀双鸳鸯
金珀鼻烟壸 
高7.35公分 寬4.1公分
       琥珀质,红色。整器作葫芦形,并于器壁上雕饰葫芦之叶蔓,器壁红透,盖顶为翠玉,形如葫芦之蒂。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青金石山子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清代  红白玉髓笔洗、 黄玉髓三连章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痕都斯坦”为Hindustan之译音,乃一地名,其地处现在的印度北部,曾隶属蒙兀儿帝国的势力范围。当地所制玉器华丽细腻、风格独具,艺术史名之为“蒙兀儿玉器”。同时,土耳其半岛的鄂图曼帝国亦有玉器工艺,风格近似,然精美不逮。
       十八世纪盛清之际,二者皆经过新疆东传至清廷,乾隆皇帝统称之为痕都斯坦玉器。蒙兀儿及鄂图曼帝国王室均信仰回教,痕都斯坦玉器遂洋溢伊斯兰风。此类玉器擅以纯净之玉色搭配繁复层叠的花叶纹,光洁丰美;有时器表镶嵌金丝及各色宝石,灿烂华丽;部份作品并追求薄可透纹的效果,精巧细致。
       痕都斯坦玉器传入后,深受乾隆喜爱,认为“制绝精巧”,“内地玉工,谢弗及也”,命人搜求、进贡。欣赏把玩之余,更是每每吟诗咏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很多都是昔日乾隆爱物,或是吟咏的对象,或是日常的用具,洋洋大观,集痕玉精美之大成。                      

印度  蒙兀儿帝国 十角形盒
全高4.05公分 口径12.6公分。
      洁净的白玉琢成十角形盒。盖心雕一平展的十瓣花,花心嵌红玻璃一粒,盖面与盒身雕花束纹。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印度  蒙兀儿帝国  嵌红绿宝石水晶罐
長7.3公分 寬4.8公分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印度 八角形盒托
寬26公分 厚0.4公分。
       全器呈八方形,以銅胎为地,分作两圈,外圈以铜丝做框,形成八个梯形,嵌白玉,鏤空雕刻花卉。內圈亦成八角,以青玉鏤空相对花卉饰之。为痕都斯坦玉器风格。附束绳印花布套。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民国  翠玉花鸟瓶
      与下面的花鸟纹玉瓶均为高浮雕长尾的绶带鸟,寓意长寿。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民国  白玉花鸟瓶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民国   碧玉屏风
       此屏风最初误认为是翡翠(辉玉),后经鉴定所嵌为绿色闪玉  
(856)台北故宫博物院(八)-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