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2019-06-28 15:58:15)
标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器

杂谈

分类: 港澳台游

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
       玉,当您触摸它时,感到的是冰凉与坚硬;当您凝视它时,看到的是的柔美与温润。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比它更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也没有任何物质,寄托了中国人如此多浓厚的情感与深邃的理念。
       远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从掘土、伐木等生活历练中,认识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头;它散发春阳般的光泽,令先民相信美玉含有丰富的精气,也就是能量。将美玉按照心目中阳、阴二气运行的模式,琢磨出圆璧与方棕,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样,刻画上密码式的符号,希望经由制器尚象发挥同类感通的法力,与天帝对话。他们相信万能的天帝将神秘的生命力经由神灵动物的传递,才降生了人类。从万物有灵的思维中,发展出中国特有的龙凤文化。
       岁月悠悠,随着社会进步,人文主义抬头,远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灵性的思维逐渐蜕变。配戴雕琢龙、凤、虎、鹰的玉饰,原本是为了彰显自身氏族特有的神灵秉赋,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时也被儒家诠释为美玉具备仁、义、智、勇、絜等君子之德。
       六朝、隋唐时,接受了一波波来自异域文化的洗礼,玉器艺术有了极大的改变。褪去以玉通灵的神秘色彩、摆脱以玉比德的儒学教条,宋、元时期文人阶层形成,他们热衷认识自然,协调人文,追求写实、求真的艺术精神。但在追慕古礼、强调法统的心态下,又兴起了玉器的仿古风。玉雕呈现宋元文化的精华。
       明、清二代是多项工艺技术日益精进的时代。明中期以来江南经济高度发展,在文人富商赞助下,玉雕益加精雅细緻。十八世纪后半,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阗玉料的开采;对西南的开发也导致缅甸翠玉的输入。由于皇室的主导下,清代玉雕空前繁荣。
       总之,近八千年的发展,玉雕具体地展现了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伦理,中世纪以后,形神兼备的写实手法达于高峰,说明中国文化中重视格物致知的治学传统。“敬天格物”诠释了我们的民族特性,也说明了中华古玉最深层的内涵。

       在遥远的洪荒时代,人们艰辛地与大自然搏斗,领受过风雨水火的摧残,更体会了光芒四射的太阳掌控宇宙的一切生机;因为太阳的运行推动了昼夜的轮替、寒暑的更迭,更决定了植物的荣枯,以及人类的温饱存活。维系生命旺盛不衰的,是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元气」,或称为「精气」。因此,原始人相信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万物,风、雨、雷、电等现象,都有灵魂,都是神灵。
       先民随手捡拾竹木石骨制作工具,发现少数既坚韧不朽,又温润莹秀的美石,用它制作的工具,总如神物般地帮人们度过许多难关,美石散发的光泽很像催动大地生机的春阳,这样的美石或许也蕴含着可催化生机的精气吧!人们就给它起了个漂亮的名字—“玉”。
       先民相信美玉蕴含的精气已能沟通人神。若依照宇宙运行的模式,或氏族祖先的形貌来雕琢,更提升感应的法力。岁月不停地前进,在这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也就是约公元前6000至2000年(距今8000至4000年)的阶段,从散居的村落发展到村群联盟,更逐渐朝向国家发展。社会分化,阶级形成,聪敏又能通神的一群巫觋([xí]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管理起众人的事,王者为群巫之长,他们透过通灵的美玉汲取神明的智慧,与天地交流对话。

兴隆洼文化晚期至红山文化早期 白石女神
高4.4公分 宽1.4公分 厚1.65公分。
       玉石质,琢一小人,立像。夸张圆硕的腹、腿,五官刻画简洁。几道简单的雕纹,勾勒出女神圆润丰满的躯体,表达人们企盼多产与丰收。背上有圆穿,供穿绳悬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玉琮(左)、带齿动物面纹玉饰(右)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猪龙 
高7.8公分 宽5.65公分 厚2.1-2.6公分。                   
       光素圆转的身躯,一对肥厚的大耳朵,多皱的鼻头,头端与尾端分离,由背部观察,头颈处较宽,颈部有一个穿孔。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系 玉龙形佩
高10.8公分 龙身组1.96-2.37公分。    
      这种造型的玉龙,全器好像英文字母“C”,所以一般俗称“C形龙”。迄今还没有正式出土于红山文化的遗址内,但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征集到两件,那里是赵宝沟文化密集分布区,C形龙又相似于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鹿纹,因此暂定“红山系”。它的玉质很特殊,是晶粒粗大的淡褐色。经光谱鉴定,为闪玉。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 
长19.1公分 高6.9公分 厚0.2-0.35公分
      温润莹透,全器呈「T」形,推测是将原器的上方和左、右下方各切去一块而成。两面以流畅的瓦沟纹表现一双大漩涡眼,镂凋眉毛与瞳孔部份,最接近黑夜里的猫头鹰。下方一排两两相连的大方平牙齿,似乎是哺乳动物才有的。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勾云形珮
高14.2公分 宽19.1公分 最厚0.55公分。
       这是已知的红山勾云形佩中,最具有韵律感的一件极品,既大又美,看来不对称的轮廓,若细绳悬挂,却优雅地保持平衡。清润的青绿色玉,尖端处带赭色。勾云形玉饰由许多勾角组合而成。外缘有双并连的尖牙,右下方一组已伤缺。器琢瓦沟纹,瓦沟的凸嵴明显,甚至在重点处加刻凹线,以加强立体感。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鸟(左上),红山文化晚期 鸟形玉珮(左下),龙山-齐家文化  玉璧(右)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鸟形玉珮
高5.7公分 宽8.4公分。
       清亮温润的黄绿玉质,雕琢一只好似栖息枝头的鸟儿,微微张开双翼与尾翼,整体造型颇似“角枭”。与多数红山文化 鸟形玉珮相比,主要以清晰明朗的阴纹勾勒充满张力的丰满鸟翼,双爪似乎抱着鸟卵。头上还长着角般的羽毛,一双炯炯大眼与宽厚的鸟喙,透露着自信和笃定的气息。羽翼各分为三束,下端分叉,鸟爪下方鑽一小圆孔。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鸟
高6.5公分 宽7.4公分 最厚1.4公分。
       乍看之下,好像表现展翅翱翔的猛禽,又像表现双爪并握,正站枝头栖息的鸟,两只圆圆的鸟眼向上,三角形的尖喙向下。红山巫觋很会捉弄人,总创造让人猜不透的造型和花纹,表现美玉温润灵通的神秘感。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玉鸟(左)、红山文化晚期 玉鱼鹰(中)、红山文化晚期   白石鹰杖杖首(右)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鱼鹰
高5.7公分 宽7.2公分 最厚1.25公分。
       这件玉器表现鱼鹰飞到湖面抓起一尾游鱼,立刻要飞起之前的姿态,生动有趣。鱼鹰的头上,以及被抓起的鱼身上,都雕刻了好像鱼网的蒸格纹。也许是红山巫觋在祈祷捕鱼丰收的典礼上佩戴的。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玉鸟
高5.64公分 宽3.27公分 最厚1.11公分。
       这件玉鸟有着微弯的勾喙,橄榄形的大眼,歪着头古灵精怪的样子似乎正在打着什么坏主意呢。正面上淡淡地用一些平行的短丝表现羽毛,脑后也有一小撮冠羽,但是在背面却没有任何羽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白石鹰杖杖首
高9.8公分 宽5.1公分 最厚2.9公分。
       这件玉器用白色雕成,虽然局部已有伤缺,深深的刻痕也沁成了褐色,但是壮硕的勾喙流露出坚忍的意志力,炯炯有神的鹰眼,更显得深邃而神秘,冠羽长得好像猪龙的大耳,整体共性浓厚的领袖气质。下半部器表粗糙,削薄成片,应是插入长杆的部分。一定是重要的宗教用品-上端插着玉石鹰头的鹰杖。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长20.5公分 最宽7.9公分 最厚1.5公分。
       这件长椭形的厚实斧头,上端削薄,却没有钻錾安装把柄的穿孔,整体大小刚好合适成年男子用手握拿。仔细观察便可以看到刃部有两种不同方向的,一道道短斜线磨蚀痕,说明了手斧不分正反面,先民可以任意变更握拿的方向去劈砍。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1)、红山文化 三连璧(2、3、4)、二连璧(5)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长5.2-6.6公分。
      青绿玉,沁的颇深,表面多成灰黄色。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三连璧(2)
长8.66公分 宽3.88公分 最厚0.33公分。
       距今六、七年前,它出现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但是,距今四千多年海岱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也出土这类连璧,后者是否为前代的遗物?还有待研究。
       这件三连璧的玉质细白匀透,比较接近辽宁岫岩地区的闪玉。局部有小伤残裂,因为接触杂质而沁成淡褐色。雕琢技法是相当原始朴拙的,全器厚薄不匀,三个圆孔都不是正圆,估计是先錾出小洞,再慢慢将小洞变大,孔边和外缘也都磨成斜斜的薄刃。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三连璧(3)
长7.2公分 宽3.4公分 最厚0.2公分。
      玉质透明,色泽白泛黃,有白綹与灰黑斑。全器由三个大小不一环形连接而成,环形外缘不平整,自上而下尺寸由小到大。中间皆有孔,孔缘、外缘均磨薄如刃。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三连璧(4)
长7.07公分 宽3.25公分 最厚0.44公分。
        这件略带灰黄的白玉三连璧,因为接触杂质而沁成淡褐色。估计先切成上窄下宽的玉片,再钻三个小孔,并在两侧切出对称的V形切口。这三个圆孔基本是正圆,孔边都有一圈甚宽的斜面,有的还隐约看出斜面上的同心旋痕,可能是用头端已磨出一周斜面的石样钻錾而成。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 二连璧。
长6.9公分 宽3.8公分 最厚0.25公分。
      玉色灰白,半透明,带有片狀白斑与点状赭斑。全器为「8」字形,上部较小略圓,下部较大偏方形,各有一孔,两孔之间,由两側外缘切刻V字形的缺,中孔缘、外缘均磨薄如刃。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带齿兽面玉珮(1)、红山文化晚期 双人首玉珮(2)、红山系 人面玉饰(3)、红山文化晚期 玉熊神(5)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带齿兽面玉珮
宽4.9公分  高3.4公分 最厚1.45公分。
    青黄玉质,但大部分器表沁为乳白色,正面浅浮雕一对双环形大眼,咧嘴,露出一排整齐的牙。头顶左右有二耳,背面光索。中央上方略拱起,钻錾一隧孔,孔壁留着淡淡的旋痕。这是萨满喜欢佩戴的饰品。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熊神
高6.6公分 宽1.41公分 厚1.65公分。
       黄绿色玉尚称温润,有白沁斑。虽然有着人的躯体,却带着些许野兽的特征,腿似微蹲,双臂夹紧,弯肘两手置于胸前。更特别的是五官不清楚,却明显地长了两只圆浑的熊耳。颈部有横穿。在红山居民的心目中,它可能是玉雕的熊神,也可能是带着熊头的 。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熊神
高5.54公分 宽1.3公分 厚1.83公分。
       这件玉器是用白夹杂灰黑的闪玉雕琢,自头顶至臀部有一个垂直的中孔,用以穿绳佩戴。远古时期北亚地区流行的泛灵信仰,即萨满教,萨满喜爱佩戴用玉石或林骨制作的动物雕像,因为他们相信各种动物都有神灵,而这些动物雕像,通过萨满的神力,也就有了生命,佩戴在身上更能增加他们的法力。为了让自己的法力加倍,这件玉熊神,有熊的头,人的躯体,双手是鸟爪。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双人首玉珮
高2公分 宽3.1公分 厚0.75公分。
       这件小巧的玉珮用略呈半透明的浅黄夹浅褐色玉雕琢,器表散布淡沁斑。正面雕左右并列的两个人面,浅浮雕甚为模糊的眉眼鼻口。也许是描述巫师闭目作法的样子。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系 人面玉饰
高6.1公分 宽4.7公分 厚0.75公分。
       这件灰玉雕琢的人面,脸庞轮廓适中,虽然只能简单地浅磨出眼、鼻与嘴部,却在头部与下巴上琢磨数道皱纹,显然是一位老者。在当时受人尊敬的老者,常常就是部落里的巫觋 。背面光索而微凹,钻一隧孔用来穿绳。(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系 双龙首璜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早期 玉龙首环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期 雕纹玉管(3)、良渚文化中晚期 琮式管(4)、新石器时代 弦纹玉锥形器(5)、红山文化晚期 玉鹰杖(二件)(6)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鹰杖
高17公分 最宽4公分 最厚0.8公分。
       红山遗址出土了不少这样的玉器,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命名,暂时称之“勾形器”。其实这就是鹰杖。全器沁为白色。一端光素长椭形,有钝尖,另一端作弯勾形。器表两面随形琢凹槽,两部份相接处,有凸弦纹二道,最大的特征就是它厚实而有力的勾喙,上面还有一小块代表冠羽的装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玉鹰杖
上截长10.2公分 宽3.25公分 厚1.1公分,下截长6.9公分 宽1.8公分 厚1公分。
       温润的青绿色玉,雕琢一件鹰状的两端。上端雕简化的鹰头部,长而厚实的弯喙,配上脑后的飘羽,即或没有细致地交代眼睛等,大家还是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老鹰。它的下半部就是简单的扁圆形长柱,下端雕成圆锥状,两截都有一端磨薄并钻孔,是用来嵌接木柄的。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新石器时代 弦纹玉锥形器。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新石器时代 弦纹玉锥形器。
长7.2公分。
       青白色玉,局部赭色,颇多网状白沁斑,通体莹秀温润。琢作圆柱体锥形,一端为尖端,另一端为带穿的小榫,器表琢五道弦纹。玉锥形器是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头饰,弦纹亦是新石器时代华东地区流行的纹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晚期 琮式管
高5公分 宽1.8-1.9公分 孔径1.1公分。
       赭色玉。方柱体,外壁无明显的圆弧形。纹分四节,自上而下交替琢小眼、大眼面纹。花纹尚清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期 雕纹玉管。
長4.8公分 直径0.6公分。
       青黃玉,局部赭色。分布少量网状白沁斑。一端尖细如锥,一端有突榫,錾有橫穿。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兽首鸟身形珮(左)、夏代 牙璋(右)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红山文化晚期 兽首鸟身形珮
高7.9公分  宽8.65公分 最厚1.5公分。
       红山的巫觋就是希望这个不伦不类的怪物,既能召唤走兽,又能降服飞鸟。这个兽头有着怒眉、鼓眼、阔嘴、厚唇,头顶还长着两片短短的立耳。展翅飞翔的鸟身上,推磨出瓦沟纹。平齐光索的背部,钻有隧孔,孔壁旋痕明显。这种晶粒粗大的闪玉,常带有大片的深褐色。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夏代 牙璋。
长38公分 宽5.9-9.3公分 厚0.8公分。
       牙璋是发兵或是调遣军队用的信物。全器灰绿色玉质,带不均匀深青色及褐色斑。刃端为月牙形,柄端呈戈形,中间鑽有一孔。凹弧刃,斜背,两侧稍不对称,栏的部分刻饰鉏牙。玉石呈青绿泛灰色,类似的玉石牙璋,呈出土于山东大范庄。本体略歪,刃端分叉,由一面磨薄,有使用崩伤痕,柄端歪斜,本体与柄部交接处,左右器缘有突栏,并有齿棱。青绿泛灰色,类似的玉石牙璋。本体略歪,刃端分叉,由一面磨薄,有使用崩伤痕,柄端歪斜,本体与柄部交接处,左右器缘有突栏,并有齿棱。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弧刃刀(左)、良渚文化 石钺(中)、玉钺(右上、右下)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弧刃刀
寬15.5公分 高8.1公分 最厚0.55公分。
    呈不透明乳白色玉质。中央上方突起,作「介」字型結构,并钻一大穿孔,下缘作圓弧形。表面有数道制作痕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 玉钺。
       黄绿色有斑杂结构玉,表面大面积白色沁斑,夹杂赭色与灰黑条斑。短宽厚实,两侧较薄。园弧正刃。柄端有一由两面对钻的圆孔。左右器表有斜向刮痕,判断为安柄时綑绑的绳子留下的摩擦痕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 玉钺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 石钺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高47.2公分,上端宽7.7-7.8公分,下端宽6.8公分,孔径4.2-4.3公分
       它是以深碧绿色泛深浅赭斑的闪玉琢成。表面还留有最初切璞时的圆弧形凹陷痕。
       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个方转角为小眼纹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节小眼面纹,所以在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个小眼面纹。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时,已少见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纹的组合花纹。而常以多层小眼面纹取代。且有时在这类高琮的上射口处,以极轻的、断续的细阴线,刻出神秘的符号。如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其中之一为每条边线都略呈内凹的菱形;相对的另一边,则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着五个小圆圈。其内涵或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鸟」有关。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夏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左)、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中、右)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夏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上面所刻的是东夷族群的神祖。清晰地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与獠牙,冠帽两侧还凸出了牛角式的装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高3.5 公分 長6.5公分
       上面所刻的是东夷族群的神祖。最特别之处是眼睛雕作漩涡状,鼻子的部位有圆孔,可能曾嵌有圆石片,但嵌片遗失了。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龙山文化  鹰纹圭
长30.7公分  宽7.2公分 最厚1.05公分。
       这是一件用美玉琢制的斧铲,主要是象徵统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礼器,在礼制中称为「圭」。在典礼中,要将它的刃部朝上捧握。距今约4300至3800年间海岱地区的的先民就是文献中的“东夷”。圭的一面雕琢著有大漩涡眼、头戴「介」形宝冠的神祖,「介」形宝冠两旁还插著飘逸的凤羽。另一面雕琢向上冲飞的鹰鸟,整只鹰鸟构成象征通天的「介」形。在宽约1公分的窄边上,还雕琢一个戴圆耳环的长发女子,可能是东夷母后“常仪”。不过十八世纪的乾隆皇帝不瞭解花纹的神秘性,就将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制诗与玺文。清宫中加配木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龙山文化晚期 人面纹圭
长24.6公分,宽7 公分,厚1.2 公分
       这件人面纹圭呈现黄灰色细腻质感,曾以拉曼光谱鉴定为闪玉。从形制与纹饰分析,应该是龙山时期黄河中下游的玉礼器。刃端向上时,中段器表浅浮雕一面具象、一面抽象的面纹。前者是头戴「介」字形冠,圆眼、咧嘴、獠牙、戴圆耳环的面纹,左右耳各垂一侧面人头。后者则以大漩涡眼配「介」字形冠,左右还平展既似双翼、又似牛角的突起。 
       玉圭三千年后流入清宫,乾隆帝分别于38岁和58岁时赋诗二首,可见乾隆对此圭的钟爱。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龙山—齐家系 玉刀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龙山—齐家系 玉刀
长 57.5公分 较宽 10.2公分 刃宽 2.4公分 较厚 0.8 公分。
      暗酸菜绿色玉质,两端出现更深的墨绿色带藻丝包裹体沉积结构,全器清楚地可见流动带状的层层沉积结构。不对称长刀形,凹弧刃,刃弧起迄端温厚,刃线清楚,沿背缘鑽三孔,单面鑽,孔壁垂直,窄端背缘有一刨凹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齐家文化 玉琮(左),龙山—齐家系 玉琮(右)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齐家文化 玉琮。
长6.2公分 宽6.1公分 高10.6公分。
       灰青带绿,「糖包白」青玉质,糖的部分颜色极深,盘红色泽温润。内圆外方琮形,制作整齐,射颈略长,射口内圆外不圆,惟一端射口切斜。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龙山—齐家系 玉琮
高 32公分 边较宽 10.5公分 孔径 8.0公分 较厚 1.7 公分 。
       暗灰绿色青玉质,密布黑色藻丝包裹体沉积结构,局部红沁斑。内圆外方琮形,制作工整,四面平整,射颈较短(占器身的比例),射口内缘、外缘均圆整,孔壁垂质光滑,从颈至肩呈斜面。附:此器出射的方式似与一般齐家文化风格的玉琮不同,其切角较湥射颈的部位经相当多的功夫磨饰,惟玉料属齐家文化常用的玉料,因此,仍订为齐家文化风格之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新石器时期 玉版
长37.4公分,宽35.8公分,厚0.8公分
       玉版玉质的摩氏硬度为6.5,光泽温润,颜色则赭红带黄绿,并有大大小小的斑点,有如天际星云银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缘均涂有深褐色颜料以掩饰新切口的痕迹,厚度则由中段向左右两侧缓降,推测此玉版原为新石器时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传至清乾隆时,经宫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风。编号为「吕」字号,表示曾陈设于养心殿。 玉版原为光素,清高宗时加琢御制诗二首。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为之作诗咏赞,且乘兴亲自书写前后二诗交予玉匠镌刻,玉版遂不复素净的原貌。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期  玉琮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期  玉琮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良渚文化中期  玉琮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夏晚期至商早期 玉戚
   斧或钺的两侧有刻饰的叫做「戚」,礼器。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 玉戚
长16.9公分 宽7.6-5.27公分 厚0.6公分。
       牙黄泛灰色玉。一面的器表似乎曾用硃砂绘有某种图案,局部还有编织物的沁痕。戚身修长,两侧边琢对称的戚齿,有二圆穿,上一圆穿应是用以绑缚木柄,下一圆穿较大,应是镶嵌松绿石,但已脱落。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圭璧一组,龙山-齐家系玉璧,商晚期 玉戈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1.2.西周早中期  龙凤纹玉嵌件   3. 商晚期 龙冠凤纹玉饰    4.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玉柄形器  五件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龙凤纹玉嵌件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龙凤纹玉嵌件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  龙冠凤纹玉饰
长11.35公分,宽5公分,厚0.3公分。
       全器为扁片状,鸟的侧面造形。勾喙、短颈、凸胸、短尾、粗腿。鸟头上站立一龙,比例上龙头甚大,龙身较短。龙背上,鸟胸前与背上,都雕有齿稜。龙与鸟的眼睛,都是商晚期(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典型的「臣」字眼,鸟眼上还加饰了人眉。鸟身上琢饰了勾连的弧线,鸟喙上琢平行的「人」字纹。全器的最下端,即鸟爪的部分,形成一凸榫,证明此器曾插嵌于某种易朽物质之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玉柄形器
长8.35公分。
       青白玉,表面沾满硃砂。长方形,制作较简。此类玉器盛行于商至西周早中期,其功能意义尚有争议,但肯定是当时的礼制用品。器表浮雕平行弦纹及阴刻平行线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 石调色盘
最长13公分 高5.5公分。
       白大理石类,表面多已变黄赭色,局部轻微风化。器身琢作一上大下小的方柱体,上面有四个圆筒形凹槽,正中央有一小圆凹。方柱体的外壁,刻两道各三组凹弦纹。方柱体之下端,有四短足。柱体之一侧,伸出一有长颈的牛头,牛角向后,眼、耳鼻头的凋琢,简单自然。整体造形有似一体躯成方柱体的老牛。不确定其真实功能,一般称之为「调色盘」。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 玉虎
长6.1公分
       青绿色玉,玉质尚称莹透,但因表面抛光不够细,又沾满细泥与硃砂,故显不出应有的温润。立雕一虎,头前仰,口微张,尾部微卷。四足匍伏前行。全器形成一柱体,有一直穿,以备系挂,时代风格甚强。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 玉琮
径7公分 高4.2公分。
    青绿玉,上下缘呈大片赭色,外壁多沁为灰白色。器呈圆筒手镯形,外壁对称地浮凋四隻蝉,使器形成外方内圆的玉琮。似为商代时,江西地区的遗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至西周 玉韘
长4.0公分,宽3.4公分,厚2.8公分
       白玉,泛白色丝纹及赭斑。椭圆形筒状,一端平齐,一端斜口,口上圆下方,底端正面鑽两孔,背面琢了两道横沟。玉韘是一种指上的饰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 双鸟玉嵌件
宽7.4公分 高5.6公分。
       青黄玉,小局部略呈半透明。凋作一嵌饰器,中央下方两面,均雕一动物面,左右各一鸟头,鸟喙向外侧,鸟颈甚长,颈后有直条凹槽,凹槽延至动物面的头顶,中央为一圆形凹槽,原应嵌插有某种物件。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 小玉龙
高3.8公分 宽3.65公分 厚0.7公分。
       器成圆环带缺的形式,类似耳饰玦,龙首的部份较宽,但经过削磨故略薄,眼睛也因此仅仅残留些微线条,张口露齿,有角,背脊饰有起伏不规则的鉏牙,尾部略窄。身躯表面装饰双钩阴刻的弯转线条。鉏牙及近尾端处各有一穿。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爬虫形玉珮
长6.7公分。
       青白色玉质,莹透温润,表面沾着溷有硃砂的泥土。琢一爬虫形动物作贴地匍伏状,口部到颏下有小穿,用以佩戴。方眼、捲角,体躯上饰浮凋的细捲云纹,尾端形成削薄的斜刃。为商末至西周的典型风格。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至西周早期 鱼形佩
       青玉偏黄色,表面有橘色附着物。作一鱼,首尾皆向下弯,似呈珮璜之形。圆眼,近鱼嘴处鑽一小孔用以穿绳繫挂。纹饰简单而浑朴古趣。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至西周早期 蝉形佩
长3.9公分 宽2.1公分 厚0.54公分。
       绿色玉,部分白化。蝉顶作「介」字结构,横钻一小孔。双面都有纹饰,双眼下琢两个回字形,腹成三角形,内填漩涡纹,两侧雕平行线。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至西周 玉鱼
长7.12公分 宽1.9公分 厚0.42公分
       绿色玉带白斑。扁长条形,鱼嘴微张,缝隙中有一小孔穿,单圈大眼,平行线刻鱼鳍。直朴富古趣。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蝉形佩
长3.4公分 宽1.11公分 厚0.3公分。
       青绿色玉,有许多白斑。长条形,顶作一「介」字结构,线条简单。「介」字结构下鑽有一孔,应是用穿绳佩带用。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鸟形佩(上)、虎形珮(中左)、鹿形珮(中右)、牛头形珮(下)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鸟形佩
长6.92公分 高2.6公分 厚0.4公分。
       绿色玉,大部分呈白色。作鸟形,长尾巴,首微扬,头上一大束羽冠,姿态生动。双面阴刻纹饰。胸口钻有一孔,用来率绳佩挂。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鸟形佩
高4.46公分 宽4.4公分 厚0.31公分 。
       黄绿色玉,表面有附着物。作鸟形,身躯短小,头顶一支圭形独角。双面凹凋纹饰,线条简单。胸口鑽有一孔。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中晚期 虎形珮
长8.6公分 宽2.1公分 厚0.3公分 
      碧绿色玉。作虎匍匐形,腿部镂空呈直角,长尾巴,面部仅有轮廓。前腿上部琢一回纹,口钻有一孔。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鹿形珮
长6.9公分 高4公分 厚0.33公分。
         淡绿色玉,沾有硃砂。身躯前倾,大鹿角雄赳赳的。颈部和臀部各钻一穿孔。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牛头形珮
高3.83公分 宽2.5公分 厚0.33公分。
       青灰色玉,带赭斑。线条简单,「目」字眼,鼻的部位鑽一小孔。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兔形佩
    半透明澹绿色玉,有芝麻斑,表面有橘色附着物。凋作一兔,外轮廓形多方直,大眼睛,长耳贴背。线条简单。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  带璜组玉佩
长7.8公分 组合总长60公分。
       玉组佩,共163单件:143大小玉石珠,4件方形玉石管,16件各式玉佩。由一些红玛瑙、莹石、玉所磨製的珠,管,串连玉石的鸟形佩、鱼形佩、兔形佩、蚕形佩、龙纹璜、人形佩等组合而成。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中晚期 玉牌连串珠饰
宽8.0公分长8.0公分 厚0.9公分 
       淡黄绿色似玉之软石。梯形珮饰,背面光素,正面雕一对简化的吐舌龙纹与人纹。在上下器缘与背面,钻凿一排小圆穿。用以串连各色珠、管。这件梯形珮饰与227件珠、管同时出土。珠、管的质地颇杂,有玉髓、玛瑙、花石、骨、牙等,串连在梯形珮饰的上下。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晚期 玉项饰一组
饰片最长一件4.6公分。
       玉石项饰,一组有饰件十二片、玛瑙珠七十一粒。饰片以似玉之美石琢制,珠以红玛瑙磨成,均有小穿可供穿系。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晚期 覆面玉石饰件
玦径4公分 璜最长10.6公分 盖长7.1公分。
       似玉之英石,淡绿色。覆面玉石饰片,一组共二十六件。琢作似人之五官形,应为缝缀于覆面上的玉饰。一对耳饰玦及一玉石璜,或为悬饰耳旁及项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耳饰玦(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玉石璜(嘴)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玉组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晚期 龙凤纹玉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龙纹璜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龙纹璜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龙纹璜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商晚期 小玉戈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早中期 神人纹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 小玉戈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 玉龙纹管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晚期 耳饰玦一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耳饰玦一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晚期 龙纹玉片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 玉构件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 玉剑珌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 龙纹珩
长12.2公分
       牙黄色玉。两端各琢一龙头,五官均云纹化,龙头处各有一长棱,上琢斜线纹,两斜线间琢圆鼓饱满之云纹,云纹间夹有细鳞纹,纹饰精美。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晚期 玉韘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双凤纹珩(上)
宽8公分 高4.5公分。
       青黄玉,局部灰黑色杂质,边缘处略有白沁。半圆形,上方琢成一璜,满饰云纹,下方镂雕一对玉凤。璜上有一直条切割痕,直痕以上斜削下,其背面微有老伤痕,故疑其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玉器在战国时改琢而成。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连体龙纹珩(下)
宽5.9公分。
       玉质极白润。琢连体龙,两龙头相对,作对吼状,两爪相接。龙体作弧形,器表满琢如意云头纹。中央上方及左右下方各有一小圆穿,用以穿繫绳绶,连繫其它玉饰及珠、管等,成串佩戴。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玉螭纹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凤纹珮(上)、谷纹璧(下)
谷纹璧
径10公分 厚0.2公分。
       青玉,有浓淡不一的黄赭斑。单面沿轮廓刻弦纹,内外缘各一圈,两弦纹之间布满谷纹。
凤纹珮
长7.944公分 高4.8公分 厚0.39公分。
       白玉泛浓淡不一赭色,表面有附着物。作凤形,身弯曲呈S形,羽毛卷扬,姿态生动。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至西汉 双身动物面纹璧
直径26.4公分 内径5.8公分 厚0.7公分。
    此璧的特色一在其大,二在其器两面所琢刻的双圈花纹,外圈对称地琢刻四个双身兽面纹,推测是分别象征四个方位之神;内圈雕排列成行的穀纹。玉色斑杂不纯。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1-3、5)、东汉至魏晋   4玉带鉤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镂空兽纹带钩
长4.4公分 最宽3公分 高2.1公分。
       战国两汉间,一般人常于腰间束一革带,革带接头即以「带钩」扣着。带钩质材、形制多变化,然基本结构是一端做成钩状,另一端背面突出一钮。此件带钩青白色玉质温润,钩头处呈深褐色,兽头与兽面均琢刻精致。类似的考古出土物见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的墓葬出土物中。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至西汉早期 龙首玉带钩。
       玉呈牙黄色,带黄赭斑。带钩作兽形,钩作兽首,圆眼,器身满琢云纹,腹下有一椭圆形钮,其作用是固定于革带上,弯曲之钩,则扣在另一端的环上。 

战国   镂空龙纹珩
长12公分。
       青绿玉,边缘稍有赭斑,表面局部白沁。雕作二龙,龙首相背,长体躯盘绕而上,尾端交接处,应原形成提钩,但已破残,又经改磨。大龙的两侧又有二小虺。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龙形珮一对
长20.5公分 高7.8公分 厚0.75公分。
       青绿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层灰白斑。雕作一对盘旋绕转,气势矫健的大龙。虽然体积甚大,但以丝线穿系之,仍十分平衡。两面花纹相同。卷鼻与长鬣分别向前后伸展,下颏作圆弧形,龙口上下颚以分,腮边刻饰雕有斜格纹的盾形图案;似蛇的体躯,又附加各式卷勾;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与另一玉龙成对,尺寸特大,或为鲁公身份者所佩戴。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玉璋(左)
高9.2公分。长12公分。
       表面已深沁为不透明的牙白色,玉质不详。琢作长方形,一端又作斜三角形。背面光素,黏附有咖啡色物质疑为土沁。正面凋有花纹,沿着轮廓有一装饰带,饰以细阴线凋成的斜三角纹。装饰带包围的范围内,以较宽的阴线,琢饰穀纹。在宽仅0.35公分的窄边上,还有一道凹槽,其义不详。

战国 玉圭(右)
高9.6公分。
       表面已深沁为不透明的牙白色,玉质不详。琢作长方形。背面光素,黏附有咖啡色物质疑为土沁。正面凋有花纹,沿着轮廓有一装饰带,饰以细阴线凋成的斜三角纹。装饰带包围的范围内,以较宽的阴线,琢饰穀纹。尖首圭由戈演变而来,为重要的礼器。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至西汉 玉人
宽10.5公分 高7.3公分。
       暗碧绿,夹赭色玉,抛光不佳。琢成长方形,一端简单地刻成人头形,蓄胡,应为男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玉螭纹觹
长7.4公分,宽1.3公分
       螭是龙的一种,几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红,是传世器特有的盘红色泽,刻做成转首侧身形态,头与躯体的衔接方式与本院藏的龙、凤玉觿同,乃是战国时代玉匠处理此类动物玉雕的一惯作法。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带胡玉戈
长19.6公分 宽10.0分 厚0.5公分。
       礼器。石膏白色带土沁。带胡玉戈全器可分成三部份;援为戈体,胡为援往下延伸的部分,尾端为内。援平直,中间无嵴,全器两面是以谷纹;前锋尖锐,双面刃;援、胡与内交接处钻有三个长方形孔,内中间亦钻一孔。带胡戈常见于战国时期,尤以铜质者最多。质已深沁为不透明的乳白色,不详其原有的颜色与质地为何。戈的造型很美,援部线条流畅而优雅;援部的后段弯向下方形成长胡。内部呈长方形。援与内相接合处,光素无纹,并有数个窄长形的小穿,用已绑缚长柲。其余未为木柲遮压之处,满琢云纹。此玉戈有多处断接处。传出土于绍兴。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 蒲纹璧
厚0.45公分 外径深6.5公分 口径17.2公分。
       青白玉,色泛黄,满布深浅交杂之褐斑。全器呈圆璧形,外缘规整。器两面均浮雕蒲涡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至西汉早期 勾云纹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  玉龙兽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 龙纹玉片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春秋晚期   龙形佩一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   螭虎纹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谷纹璧(上)、谷纹珩(中)、龙形珮(下)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谷纹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龙形珮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双龙首凤纹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玉具剑,顾名思义,是以良玉美石装饰的一类古剑。一套完整的玉具剑,通常包括四件玉饰,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玉剑首和玉剑格是固定于剑身之上的玉饰,体型较小;而玉剑璏和玉剑珌是装饰在剑鞘之上的玉饰,常穿绳用以悬挂、佩系,体型相对较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玉剑首是装饰在剑把顶端的玉饰,正视以圆饼形为多,侧视略呈倒梯形或喇叭形,顶面常饰有蝌蚪纹、谷纹、勾连云纹等等。
       玉剑格是镶嵌于剑把与剑身交接处的玉饰,正视略呈长方形,中部有脊,侧视呈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菱形、椭圆形等,表面常饰勾连云纹、兽面纹、高浮雕螭虎纹等等。
       玉剑璏一般嵌于剑鞘的上半部,正视为长方形,顶面微拱,两端或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表面常饰有蝌蚪纹、谷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等。
       玉剑珌为装饰于剑鞘底部的玉饰。正视一般呈长方形或梯形,侧视呈橄榄形断面,顶部常有穿孔一至三个。表面常饰勾连谷纹、云雷纹、高浮雕螭虎纹,等等。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剑珌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剑璏
宽1.6公分 长5.8公分 厚2.5公分。
       青黄色玉,带铁绣与土斑。凋一小剑国立故宫博物院。 ,上有高浮凋之螭虎纹,躯体转折生动。典型的西汉风格。较一般玉剑国立故宫博物院。 小,应是嵌于非实用的小剑的鞘上用的。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剑首
径4.54公分 厚1.25公分。
       玉质,器缘沁成深褐色。全器为片状圆形。器正面以两圈弦纹将纹饰分为两部份。外圈为谷纹,内圈为涡纹。背面平素无纹,中央有一圈圆形沟槽,作为嵌孔。沟槽外两侧各有一小孔。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剑首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剑璏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剑珌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圭璧一组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中晚期 玉舞人佩
长6.0公分 宽2.8公分 高0.4公分。
    玉舞人是汉代流行的组玉佩中重要的佩饰器,此时期製作的舞人舞姿颇有定式,一般都是着长袖衣,左或右袖高扬过头,另一袖下垂摆动成翻卷状,长裙曳地,细腰束带。此件玉舞人青白色泽,作工精细,于舞人头顶上方以及裙摆下缘各穿一小孔,便于佩带。类似的考古出土物多见于西汉的贵族墓中。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早中期 玉韘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中晚期 韘形珮
长8.5公分 宽7.4公分 高0.4公分。
       韘原是古人射箭时戴于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工具。至汉代,形制上演变成主体作心形,两侧作对称的镂空花纹的佩饰器,称作韘形珮。此件韘形珮青白玉色泽,器主体心形,中心一大圆孔,器面阴线细刻云气纹;两侧镂空雕刻一龙一凤。属西汉典型的韘形珮风格。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双龙纹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中晚期 玉韘形珮
           玉料牙白色,局部带墨沁。体扁平,中央一圆孔,左右各凋勾云纹。下方一小孔,用来繫绳配在腰间。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龙纹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螭虎纹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 长乐玉璧
高18.6公分,宽12.5公分,厚0.5公分
       这块玉璧呈青绿色,有红紫色沁斑。形状呈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雕刻有谷粒纹,内外边缘各饰凸弦纹一周。
       出廓部分镂刻 “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用透雕手法雕刻独角螭龙,龙嘴部连接“长”字的两侧,螭龙身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
       这个时期的玉璧,在制作工艺上,延续了西汉的风格,并加以创新,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在出廓纹饰上,采用透雕等新琢法,做到了淋漓精致,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1.汉代  龙纹环    2.东汉至魏晋  龙纹环     3.西汉中晚期  韘形佩   4.东汉  韘形佩    5.西汉早中期  韘形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 韘形珮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龙首环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鸠杖首
高2.4公分 长6公分。
    青玉,光泽莹润,带黄赭斑。作长尾鸟,羽丰体硕,头上一束长羽。器表有许多细微的刮痕,眼睛部位尤明显。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神鹰
长6.5公分 宽5.3公分 高1.7公分。
       全器以鸟为造型,尖喙衔珠,羽翅饱满开展,双爪内缩,作飞翔状。局部杂赭斑,腹有两穿。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高足杯
      这件美丽秀雅的玉杯,是以莹润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条横饰带围绕器表,饰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口缘处、柄之外侧、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锈而沁成蓝绿色。其中以口缘处的沁色较为偏蓝,这或是因所接触的铜器,是用蓝铜矿中提炼出铜来铸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气」,更相信物质会产生感应作用。汉代的贵族特别重视玉制的容器,他们希望玉的精气能渗入所盛装的水或酒中,令饮者能成仙得道。﹝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时,汉武帝曾以铜盘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调和玉屑服食。近年来,曾于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铜盘玉杯,应即是﹝史记﹞所记载,夜间承接露水之物。若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宫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个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单柄,这种单柄也常见于汉代的玉卮之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螭凤纹玉卮
高7.7公分、口径6.8公分
       玉质青色,多赭黄斑。全器圆筒状,器底是另嵌的圆玉片。全器以高浮雕技法镂刻两只双身朱雀,其间穿插五只透雕螭虎。朱雀勾喙尖嘴、双翅上扬,双足下方有螭,朱雀后方另有两只螭,形态不一。推测此器可能由新石器时代的素琮改制而成,作饮器。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白玉兽首嵌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玉眼盖窍塞及玉琀蝉(9件)
        玉质青色,大多沁为灰白色。由玉眼盖、眼眉、窍塞及蝉形玉琀等9件组成,均为丧葬玉器。玉覆面(眉),绿色玉,局部有白斑,有裂痕,新月形状玉片;玉眼盖为模仿人眼形状的玉片,深沁作白色,局部赭色,枣核形,两端各有一个小孔穿,以缝缀在一块覆面的布上;玉鼻塞呈圆柱形,有小伤缺,用来塞在死者鼻孔;玉耳塞亦为圆柱形,两端较细,填塞在死者的耳朵里;蝉形玉琀含在死者口中,又称押舌。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石蝉玉琀。
高5.3公分宽3.0公分厚0.7公分。
      石深沁成白色。器琢作蝉形,背面为平面。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晚期至东汉 金片包玉猪
长10.9公分 高2.8公分 厚2.85公分。
       青绿玉,没有金箔覆盖的部位,有白化现象。圆柱状,横向剖一平底,一端缩小作鼻吻,另一端臀部,并钻有一穿孔。另以较宽的阴线勾勒猪躯体与四肢。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玉角形杯
高18.3公分、宽8.3公分
       玉杯的质地为青白色的闪玉,杂有褐色斑。杯身似兽角,而横断面则呈圆角的长方形。器的正面饰一龙纹,从左上方起首,躯体呈s形向下延伸至器底,接着尾部大幅度扭转到器的背面后再向上攀升,约在杯身的三分之二处回向,继而沿杯外侧的弧度徐缓下降,于杯的右下方盘卷成一圆后终结。首、身、尾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首、尾为高浮雕,身则为浅浮雕。器的背面浅浮雕一凤鸟,身躯亦呈S形。超过比例的长尾一直延续至杯底与龙尾相接,而顶部的凤冠也出乎意料的高耸华丽。纹饰的处理虚实相间,布局四方呼应,具有律动感,且十分平衡和谐。                 
       院藏的玉杯附一精致的紫檀木座。木座外壁缕雕成层层起伏汹涌的波涛,波涛中一面有背载着“河图”的龙马;一面则驮负着“洛书”的灵龟。座内阴刻泥金“商山吴俟侯式”六字,尚不明其意。
        此型角杯作为饮器,来自中亚,是汉代与中亚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辟邪
       辟邪,是想象中的神话动物,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藉助它的法力,来避除邪恶。流行于汉代的辟邪,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常以巨石雕刻,立于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为极高贵的陈设器。
全高4.2公分 长10.5公分
       玉色黑润。立周有角异兽,张口獠牙,前肢伸直,附羽翼,长尾微卷,附木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 玉辟邪。
长12.9公分 宽3.7公分 高5.1公分 木座长12.1公分 宽4.5公分 高1.4公分。
        此辟邪玉色白里透黑,多处沁斑,身躯两侧带翼,作虎行状,此型的辟邪至六朝风行不减。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公元前25-公元220 玉辟邪
       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张口,似在低吼。跨步游走,双翼虽贴于身侧,却做蓄势待发状。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经深沁熟盘,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较长,有似马脸,与常见的短口吻似虎脸的辟邪不相类似。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银丝。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螭虎纹觹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龙纹觹
长13公分。
      玉质,沁白。全器呈片状,为上宽下窄的弯椎尖形。器端以镂空方式雕琢龙首,并以阴刻线勾勒龙首的局部特征,如眼、齿、眉等。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 乳钉纹璧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后期 龙纹珩
长8.9公分。
       青玉,局部赭色夹不透明乳白色斑。琢作圆弧形佩,两端各有一个龙头,面向左右外侧,龙体相连。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 螭虎纹珩
宽4.1公分 长10.73公分厚0.6公分。
       不透明白玉。琢作一玉珩,整体造形源自玉璜,但已略作折磬形。正中央上方有一圆弧行的提勾,供提悬用。镂雕一对螭虎,虎身有小圆斑,但体侧又加饰了代表具有水性的龙的鳍;螭虎的头部已发展成略成菱形,应属东汉时期风格。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 司南佩
全高3.44公分 宽2.15公分。
       玉白色,杂赭斑。片状方形,中段内凹有穿,上下有小勺与盘。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 玉冈卯
       刚卯始于西汉,新莽时期,曾因避“卯”为刘字的部首而一度废除,但东汉继续流行。刚卯必须在新年正月卯日卯时动刀,时于正月卯日制成,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名刚卯,与严卯同为佩饰,有辟邪作用。一般与玉严卯成对,形制相同,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圭璧一组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 玉卮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 玉覆面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 琀蝉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玉骆驼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玉雕仙人骑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汉代 白玉兽首嵌饰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至魏晋 玉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至魏晋 带钩
长7.5公分 宽1.7公分 厚1.2公分。
      青玉,带褐黄斑。细长条形,器身弯曲如汤匙,细的一端向上内钩,作龙首,背面有一突起圆柱,其作用是固定于革带上,弯曲之钩,则扣在另一端的环上。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东汉至魏晋 龙纹环
通长7.3公分 通宽2.6公分高0.5公分。
      玉色深赭,器薄呈龙形,口衔尾盘旋似环。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369年间共有30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南北朝晚期 组玉珮之玉珩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南北朝晚期 组玉珮之玉冲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北周至隋 组玉珮之玉珩(上)、玉璜(下)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南北朝 玉带扣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南北朝 玉杯
(855)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华展(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