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38公分 宽5.9-9.3公分
厚0.8公分。
牙璋是发兵或是调遣军队用的信物。全器灰绿色玉质,带不均匀深青色及褐色斑。刃端为月牙形,柄端呈戈形,中间鑽有一孔。凹弧刃,斜背,两侧稍不对称,栏的部分刻饰鉏牙。玉石呈青绿泛灰色,类似的玉石牙璋,呈出土于山东大范庄。本体略歪,刃端分叉,由一面磨薄,有使用崩伤痕,柄端歪斜,本体与柄部交接处,左右器缘有突栏,并有齿棱。青绿泛灰色,类似的玉石牙璋。本体略歪,刃端分叉,由一面磨薄,有使用崩伤痕,柄端歪斜,本体与柄部交接处,左右器缘有突栏,并有齿棱。
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弧刃刀(左)、良渚文化
石钺(中)、玉钺(右上、右下)
良渚文化中晚期
玉弧刃刀
寬15.5公分 高8.1公分
最厚0.55公分。
呈不透明乳白色玉质。中央上方突起,作「介」字型結构,并钻一大穿孔,下缘作圓弧形。表面有数道制作痕迹。
良渚文化 玉钺。
黄绿色有斑杂结构玉,表面大面积白色沁斑,夹杂赭色与灰黑条斑。短宽厚实,两侧较薄。园弧正刃。柄端有一由两面对钻的圆孔。左右器表有斜向刮痕,判断为安柄时綑绑的绳子留下的摩擦痕迹。
良渚文化 玉钺
良渚文化 石钺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高47.2公分,上端宽7.7-7.8公分,下端宽6.8公分,孔径4.2-4.3公分
它是以深碧绿色泛深浅赭斑的闪玉琢成。表面还留有最初切璞时的圆弧形凹陷痕。
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个方转角为小眼纹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节小眼面纹,所以在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个小眼面纹。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时,已少见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纹的组合花纹。而常以多层小眼面纹取代。且有时在这类高琮的上射口处,以极轻的、断续的细阴线,刻出神秘的符号。如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其中之一为每条边线都略呈内凹的菱形;相对的另一边,则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着五个小圆圈。其内涵或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鸟」有关。
夏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左)、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中、右)
夏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上面所刻的是东夷族群的神祖。清晰地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与獠牙,冠帽两侧还凸出了牛角式的装饰。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高3.5 公分 長6.5公分
上面所刻的是东夷族群的神祖。最特别之处是眼睛雕作漩涡状,鼻子的部位有圆孔,可能曾嵌有圆石片,但嵌片遗失了。
龙山文化
鹰纹圭
长30.7公分
宽7.2公分 最厚1.05公分。
这是一件用美玉琢制的斧铲,主要是象徵统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礼器,在礼制中称为「圭」。在典礼中,要将它的刃部朝上捧握。距今约4300至3800年间海岱地区的的先民就是文献中的“东夷”。圭的一面雕琢著有大漩涡眼、头戴「介」形宝冠的神祖,「介」形宝冠两旁还插著飘逸的凤羽。另一面雕琢向上冲飞的鹰鸟,整只鹰鸟构成象征通天的「介」形。在宽约1公分的窄边上,还雕琢一个戴圆耳环的长发女子,可能是东夷母后“常仪”。不过十八世纪的乾隆皇帝不瞭解花纹的神秘性,就将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制诗与玺文。清宫中加配木座。

龙山文化晚期 人面纹圭
长24.6公分,宽7 公分,厚1.2
公分
这件人面纹圭呈现黄灰色细腻质感,曾以拉曼光谱鉴定为闪玉。从形制与纹饰分析,应该是龙山时期黄河中下游的玉礼器。刃端向上时,中段器表浅浮雕一面具象、一面抽象的面纹。前者是头戴「介」字形冠,圆眼、咧嘴、獠牙、戴圆耳环的面纹,左右耳各垂一侧面人头。后者则以大漩涡眼配「介」字形冠,左右还平展既似双翼、又似牛角的突起。
玉圭三千年后流入清宫,乾隆帝分别于38岁和58岁时赋诗二首,可见乾隆对此圭的钟爱。
龙山—齐家系 玉刀
龙山—齐家系 玉刀
长 57.5公分 较宽 10.2公分 刃宽 2.4公分 较厚 0.8 公分。
暗酸菜绿色玉质,两端出现更深的墨绿色带藻丝包裹体沉积结构,全器清楚地可见流动带状的层层沉积结构。不对称长刀形,凹弧刃,刃弧起迄端温厚,刃线清楚,沿背缘鑽三孔,单面鑽,孔壁垂直,窄端背缘有一刨凹弧。
齐家文化 玉琮(左),龙山—齐家系 玉琮(右)

齐家文化 玉琮。
长6.2公分 宽6.1公分
高10.6公分。
灰青带绿,「糖包白」青玉质,糖的部分颜色极深,盘红色泽温润。内圆外方琮形,制作整齐,射颈略长,射口内圆外不圆,惟一端射口切斜。
龙山—齐家系 玉琮
高 32公分 边较宽 10.5公分 孔径 8.0公分 较厚 1.7 公分 。
暗灰绿色青玉质,密布黑色藻丝包裹体沉积结构,局部红沁斑。内圆外方琮形,制作工整,四面平整,射颈较短(占器身的比例),射口内缘、外缘均圆整,孔壁垂质光滑,从颈至肩呈斜面。附:此器出射的方式似与一般齐家文化风格的玉琮不同,其切角较湥射颈的部位经相当多的功夫磨饰,惟玉料属齐家文化常用的玉料,因此,仍订为齐家文化风格之物。

新石器时期 玉版
长37.4公分,宽35.8公分,厚0.8公分
玉版玉质的摩氏硬度为6.5,光泽温润,颜色则赭红带黄绿,并有大大小小的斑点,有如天际星云银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缘均涂有深褐色颜料以掩饰新切口的痕迹,厚度则由中段向左右两侧缓降,推测此玉版原为新石器时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传至清乾隆时,经宫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风。编号为「吕」字号,表示曾陈设于养心殿。
玉版原为光素,清高宗时加琢御制诗二首。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为之作诗咏赞,且乘兴亲自书写前后二诗交予玉匠镌刻,玉版遂不复素净的原貌。
良渚文化中期
玉琮
良渚文化中期
玉琮
夏晚期至商早期 玉戚
斧或钺的两侧有刻饰的叫做「戚」,礼器。
商 玉戚
长16.9公分 宽7.6-5.27公分
厚0.6公分。
牙黄泛灰色玉。一面的器表似乎曾用硃砂绘有某种图案,局部还有编织物的沁痕。戚身修长,两侧边琢对称的戚齿,有二圆穿,上一圆穿应是用以绑缚木柄,下一圆穿较大,应是镶嵌松绿石,但已脱落。

1.2.西周早中期
龙凤纹玉嵌件 3. 商晚期
龙冠凤纹玉饰 4.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玉柄形器 五件
西周早中期
龙凤纹玉嵌件
西周早中期
龙凤纹玉嵌件
商晚期 龙冠凤纹玉饰
长11.35公分,宽5公分,厚0.3公分。
全器为扁片状,鸟的侧面造形。勾喙、短颈、凸胸、短尾、粗腿。鸟头上站立一龙,比例上龙头甚大,龙身较短。龙背上,鸟胸前与背上,都雕有齿稜。龙与鸟的眼睛,都是商晚期(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典型的「臣」字眼,鸟眼上还加饰了人眉。鸟身上琢饰了勾连的弧线,鸟喙上琢平行的「人」字纹。全器的最下端,即鸟爪的部分,形成一凸榫,证明此器曾插嵌于某种易朽物质之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玉柄形器
长8.35公分。
青白玉,表面沾满硃砂。长方形,制作较简。此类玉器盛行于商至西周早中期,其功能意义尚有争议,但肯定是当时的礼制用品。器表浮雕平行弦纹及阴刻平行线纹。
商晚期 石调色盘
最长13公分
高5.5公分。
白大理石类,表面多已变黄赭色,局部轻微风化。器身琢作一上大下小的方柱体,上面有四个圆筒形凹槽,正中央有一小圆凹。方柱体的外壁,刻两道各三组凹弦纹。方柱体之下端,有四短足。柱体之一侧,伸出一有长颈的牛头,牛角向后,眼、耳鼻头的凋琢,简单自然。整体造形有似一体躯成方柱体的老牛。不确定其真实功能,一般称之为「调色盘」。

商晚期 玉虎
长6.1公分
青绿色玉,玉质尚称莹透,但因表面抛光不够细,又沾满细泥与硃砂,故显不出应有的温润。立雕一虎,头前仰,口微张,尾部微卷。四足匍伏前行。全器形成一柱体,有一直穿,以备系挂,时代风格甚强。

商晚期 玉琮
径7公分
高4.2公分。
青绿玉,上下缘呈大片赭色,外壁多沁为灰白色。器呈圆筒手镯形,外壁对称地浮凋四隻蝉,使器形成外方内圆的玉琮。似为商代时,江西地区的遗物。
商晚期至西周 玉韘
长4.0公分,宽3.4公分,厚2.8公分
白玉,泛白色丝纹及赭斑。椭圆形筒状,一端平齐,一端斜口,口上圆下方,底端正面鑽两孔,背面琢了两道横沟。玉韘是一种指上的饰物。

商晚期 双鸟玉嵌件
宽7.4公分
高5.6公分。
青黄玉,小局部略呈半透明。凋作一嵌饰器,中央下方两面,均雕一动物面,左右各一鸟头,鸟喙向外侧,鸟颈甚长,颈后有直条凹槽,凹槽延至动物面的头顶,中央为一圆形凹槽,原应嵌插有某种物件。
商晚期 小玉龙
高3.8公分 宽3.65公分
厚0.7公分。
器成圆环带缺的形式,类似耳饰玦,龙首的部份较宽,但经过削磨故略薄,眼睛也因此仅仅残留些微线条,张口露齿,有角,背脊饰有起伏不规则的鉏牙,尾部略窄。身躯表面装饰双钩阴刻的弯转线条。鉏牙及近尾端处各有一穿。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爬虫形玉珮
长6.7公分。
青白色玉质,莹透温润,表面沾着溷有硃砂的泥土。琢一爬虫形动物作贴地匍伏状,口部到颏下有小穿,用以佩戴。方眼、捲角,体躯上饰浮凋的细捲云纹,尾端形成削薄的斜刃。为商末至西周的典型风格。
商晚至西周早期 鱼形佩
青玉偏黄色,表面有橘色附着物。作一鱼,首尾皆向下弯,似呈珮璜之形。圆眼,近鱼嘴处鑽一小孔用以穿绳繫挂。纹饰简单而浑朴古趣。

商晚至西周早期
蝉形佩
长3.9公分 宽2.1公分
厚0.54公分。
绿色玉,部分白化。蝉顶作「介」字结构,横钻一小孔。双面都有纹饰,双眼下琢两个回字形,腹成三角形,内填漩涡纹,两侧雕平行线。
商晚期至西周 玉鱼
长7.12公分 宽1.9公分
厚0.42公分
绿色玉带白斑。扁长条形,鱼嘴微张,缝隙中有一小孔穿,单圈大眼,平行线刻鱼鳍。直朴富古趣。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蝉形佩
长3.4公分 宽1.11公分
厚0.3公分。
青绿色玉,有许多白斑。长条形,顶作一「介」字结构,线条简单。「介」字结构下鑽有一孔,应是用穿绳佩带用。
西周早中期 鸟形佩(上)、虎形珮(中左)、鹿形珮(中右)、牛头形珮(下)
西周早中期 鸟形佩
长6.92公分 高2.6公分
厚0.4公分。
绿色玉,大部分呈白色。作鸟形,长尾巴,首微扬,头上一大束羽冠,姿态生动。双面阴刻纹饰。胸口钻有一孔,用来率绳佩挂。

西周早中期 鸟形佩
高4.46公分 宽4.4公分 厚0.31公分 。
黄绿色玉,表面有附着物。作鸟形,身躯短小,头顶一支圭形独角。双面凹凋纹饰,线条简单。胸口鑽有一孔。
西周中晚期 虎形珮
长8.6公分 宽2.1公分
厚0.3公分
碧绿色玉。作虎匍匐形,腿部镂空呈直角,长尾巴,面部仅有轮廓。前腿上部琢一回纹,口钻有一孔。
西周早中期 鹿形珮
长6.9公分 高4公分
厚0.33公分。
淡绿色玉,沾有硃砂。身躯前倾,大鹿角雄赳赳的。颈部和臀部各钻一穿孔。
西周早中期 牛头形珮
高3.83公分 宽2.5公分
厚0.33公分。
青灰色玉,带赭斑。线条简单,「目」字眼,鼻的部位鑽一小孔。
西周早中期 兔形佩
半透明澹绿色玉,有芝麻斑,表面有橘色附着物。凋作一兔,外轮廓形多方直,大眼睛,长耳贴背。线条简单。
西周
带璜组玉佩
长7.8公分
组合总长60公分。
玉组佩,共163单件:143大小玉石珠,4件方形玉石管,16件各式玉佩。由一些红玛瑙、莹石、玉所磨製的珠,管,串连玉石的鸟形佩、鱼形佩、兔形佩、蚕形佩、龙纹璜、人形佩等组合而成。
西周中晚期 玉牌连串珠饰
宽8.0公分长8.0公分 厚0.9公分
淡黄绿色似玉之软石。梯形珮饰,背面光素,正面雕一对简化的吐舌龙纹与人纹。在上下器缘与背面,钻凿一排小圆穿。用以串连各色珠、管。这件梯形珮饰与227件珠、管同时出土。珠、管的质地颇杂,有玉髓、玛瑙、花石、骨、牙等,串连在梯形珮饰的上下。

西周晚期 玉项饰一组
饰片最长一件4.6公分。
玉石项饰,一组有饰件十二片、玛瑙珠七十一粒。饰片以似玉之美石琢制,珠以红玛瑙磨成,均有小穿可供穿系。
西周晚期
覆面玉石饰件
玦径4公分 璜最长10.6公分
盖长7.1公分。
似玉之英石,淡绿色。覆面玉石饰片,一组共二十六件。琢作似人之五官形,应为缝缀于覆面上的玉饰。一对耳饰玦及一玉石璜,或为悬饰耳旁及项上。
西周早中期
玉组佩
西周晚期
龙凤纹玉饰
西周早中期
龙纹璜
西周早中期
龙纹璜
西周早中期
龙纹璜
商晚期
小玉戈
西周早中期 神人纹觹
西周 小玉戈
春秋 玉龙纹管
西周晚期 耳饰玦一对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耳饰玦一对
春秋晚期 龙纹玉片

春秋 玉构件

春秋 玉剑珌

春秋 龙纹珩
长12.2公分
牙黄色玉。两端各琢一龙头,五官均云纹化,龙头处各有一长棱,上琢斜线纹,两斜线间琢圆鼓饱满之云纹,云纹间夹有细鳞纹,纹饰精美。
春秋晚期 玉韘

战国 双凤纹珩(上)
宽8公分 高4.5公分。
青黄玉,局部灰黑色杂质,边缘处略有白沁。半圆形,上方琢成一璜,满饰云纹,下方镂雕一对玉凤。璜上有一直条切割痕,直痕以上斜削下,其背面微有老伤痕,故疑其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玉器在战国时改琢而成。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连体龙纹珩(下)
宽5.9公分。
玉质极白润。琢连体龙,两龙头相对,作对吼状,两爪相接。龙体作弧形,器表满琢如意云头纹。中央上方及左右下方各有一小圆穿,用以穿繫绳绶,连繫其它玉饰及珠、管等,成串佩戴。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凤纹珮(上)、谷纹璧(下)
谷纹璧
径10公分 厚0.2公分。
青玉,有浓淡不一的黄赭斑。单面沿轮廓刻弦纹,内外缘各一圈,两弦纹之间布满谷纹。
凤纹珮
长7.944公分 高4.8公分
厚0.39公分。
白玉泛浓淡不一赭色,表面有附着物。作凤形,身弯曲呈S形,羽毛卷扬,姿态生动。
战国至西汉
双身动物面纹璧
直径26.4公分 内径5.8公分
厚0.7公分。
此璧的特色一在其大,二在其器两面所琢刻的双圈花纹,外圈对称地琢刻四个双身兽面纹,推测是分别象征四个方位之神;内圈雕排列成行的穀纹。玉色斑杂不纯。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1-3、5)、东汉至魏晋
4玉带鉤
战国
镂空兽纹带钩
长4.4公分 最宽3公分
高2.1公分。
战国两汉间,一般人常于腰间束一革带,革带接头即以「带钩」扣着。带钩质材、形制多变化,然基本结构是一端做成钩状,另一端背面突出一钮。此件带钩青白色玉质温润,钩头处呈深褐色,兽头与兽面均琢刻精致。类似的考古出土物见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的墓葬出土物中。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

战国至西汉早期 龙首玉带钩。
玉呈牙黄色,带黄赭斑。带钩作兽形,钩作兽首,圆眼,器身满琢云纹,腹下有一椭圆形钮,其作用是固定于革带上,弯曲之钩,则扣在另一端的环上。
战国
镂空龙纹珩
长12公分。
青绿玉,边缘稍有赭斑,表面局部白沁。雕作二龙,龙首相背,长体躯盘绕而上,尾端交接处,应原形成提钩,但已破残,又经改磨。大龙的两侧又有二小虺。
战国
龙形珮一对
长20.5公分 高7.8公分
厚0.75公分。
青绿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层灰白斑。雕作一对盘旋绕转,气势矫健的大龙。虽然体积甚大,但以丝线穿系之,仍十分平衡。两面花纹相同。卷鼻与长鬣分别向前后伸展,下颏作圆弧形,龙口上下颚以分,腮边刻饰雕有斜格纹的盾形图案;似蛇的体躯,又附加各式卷勾;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与另一玉龙成对,尺寸特大,或为鲁公身份者所佩戴。

战国 玉璋(左)
高9.2公分。长12公分。
表面已深沁为不透明的牙白色,玉质不详。琢作长方形,一端又作斜三角形。背面光素,黏附有咖啡色物质疑为土沁。正面凋有花纹,沿着轮廓有一装饰带,饰以细阴线凋成的斜三角纹。装饰带包围的范围内,以较宽的阴线,琢饰穀纹。在宽仅0.35公分的窄边上,还有一道凹槽,其义不详。
战国 玉圭(右)
高9.6公分。
表面已深沁为不透明的牙白色,玉质不详。琢作长方形。背面光素,黏附有咖啡色物质疑为土沁。正面凋有花纹,沿着轮廓有一装饰带,饰以细阴线凋成的斜三角纹。装饰带包围的范围内,以较宽的阴线,琢饰穀纹。尖首圭由戈演变而来,为重要的礼器。

战国至西汉 玉人
宽10.5公分 高7.3公分。
暗碧绿,夹赭色玉,抛光不佳。琢成长方形,一端简单地刻成人头形,蓄胡,应为男性。
战国 玉螭纹觹
长7.4公分,宽1.3公分
螭是龙的一种,几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红,是传世器特有的盘红色泽,刻做成转首侧身形态,头与躯体的衔接方式与本院藏的龙、凤玉觿同,乃是战国时代玉匠处理此类动物玉雕的一惯作法。

战国 带胡玉戈
长19.6公分 宽10.0分
厚0.5公分。
礼器。石膏白色带土沁。带胡玉戈全器可分成三部份;援为戈体,胡为援往下延伸的部分,尾端为内。援平直,中间无嵴,全器两面是以谷纹;前锋尖锐,双面刃;援、胡与内交接处钻有三个长方形孔,内中间亦钻一孔。带胡戈常见于战国时期,尤以铜质者最多。质已深沁为不透明的乳白色,不详其原有的颜色与质地为何。戈的造型很美,援部线条流畅而优雅;援部的后段弯向下方形成长胡。内部呈长方形。援与内相接合处,光素无纹,并有数个窄长形的小穿,用已绑缚长柲。其余未为木柲遮压之处,满琢云纹。此玉戈有多处断接处。传出土于绍兴。

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 蒲纹璧
厚0.45公分 外径深6.5公分
口径17.2公分。
青白玉,色泛黄,满布深浅交杂之褐斑。全器呈圆璧形,外缘规整。器两面均浮雕蒲涡纹。
战国至西汉早期 勾云纹璧

春秋
玉龙兽
春秋 龙纹玉片
春秋晚期
龙形佩一对
战国
螭虎纹佩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谷纹璧(上)、谷纹珩(中)、龙形珮(下)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谷纹璧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龙形珮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双龙首凤纹珩
玉具剑,顾名思义,是以良玉美石装饰的一类古剑。一套完整的玉具剑,通常包括四件玉饰,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玉剑首和玉剑格是固定于剑身之上的玉饰,体型较小;而玉剑璏和玉剑珌是装饰在剑鞘之上的玉饰,常穿绳用以悬挂、佩系,体型相对较大。
玉剑首是装饰在剑把顶端的玉饰,正视以圆饼形为多,侧视略呈倒梯形或喇叭形,顶面常饰有蝌蚪纹、谷纹、勾连云纹等等。
玉剑格是镶嵌于剑把与剑身交接处的玉饰,正视略呈长方形,中部有脊,侧视呈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菱形、椭圆形等,表面常饰勾连云纹、兽面纹、高浮雕螭虎纹等等。
玉剑璏一般嵌于剑鞘的上半部,正视为长方形,顶面微拱,两端或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表面常饰有蝌蚪纹、谷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等。
玉剑珌为装饰于剑鞘底部的玉饰。正视一般呈长方形或梯形,侧视呈橄榄形断面,顶部常有穿孔一至三个。表面常饰勾连谷纹、云雷纹、高浮雕螭虎纹,等等。
西汉 玉剑珌
西汉 玉剑璏
宽1.6公分 长5.8公分
厚2.5公分。
青黄色玉,带铁绣与土斑。凋一小剑国立故宫博物院。
,上有高浮凋之螭虎纹,躯体转折生动。典型的西汉风格。较一般玉剑国立故宫博物院。
小,应是嵌于非实用的小剑的鞘上用的。
西汉 玉剑首
径4.54公分
厚1.25公分。
玉质,器缘沁成深褐色。全器为片状圆形。器正面以两圈弦纹将纹饰分为两部份。外圈为谷纹,内圈为涡纹。背面平素无纹,中央有一圈圆形沟槽,作为嵌孔。沟槽外两侧各有一小孔。
西汉 玉剑首
西汉 玉剑璏
西汉 玉剑珌
汉代 圭璧一组
西汉中晚期 玉舞人佩
长6.0公分 宽2.8公分
高0.4公分。
玉舞人是汉代流行的组玉佩中重要的佩饰器,此时期製作的舞人舞姿颇有定式,一般都是着长袖衣,左或右袖高扬过头,另一袖下垂摆动成翻卷状,长裙曳地,细腰束带。此件玉舞人青白色泽,作工精细,于舞人头顶上方以及裙摆下缘各穿一小孔,便于佩带。类似的考古出土物多见于西汉的贵族墓中。
西汉早中期 玉韘
西汉中晚期 韘形珮
长8.5公分 宽7.4公分
高0.4公分。
韘原是古人射箭时戴于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工具。至汉代,形制上演变成主体作心形,两侧作对称的镂空花纹的佩饰器,称作韘形珮。此件韘形珮青白玉色泽,器主体心形,中心一大圆孔,器面阴线细刻云气纹;两侧镂空雕刻一龙一凤。属西汉典型的韘形珮风格。
西汉 双龙纹珩
西汉中晚期 玉韘形珮
玉料牙白色,局部带墨沁。体扁平,中央一圆孔,左右各凋勾云纹。下方一小孔,用来繫绳配在腰间。
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龙纹觹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螭虎纹觹
东汉 长乐玉璧
高18.6公分,宽12.5公分,厚0.5公分
这块玉璧呈青绿色,有红紫色沁斑。形状呈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雕刻有谷粒纹,内外边缘各饰凸弦纹一周。
出廓部分镂刻
“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用透雕手法雕刻独角螭龙,龙嘴部连接“长”字的两侧,螭龙身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
这个时期的玉璧,在制作工艺上,延续了西汉的风格,并加以创新,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在出廓纹饰上,采用透雕等新琢法,做到了淋漓精致,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1.汉代
龙纹环 2.东汉至魏晋
龙纹环
3.西汉中晚期 韘形佩
4.东汉 韘形佩
5.西汉早中期 韘形佩
东汉 韘形珮
汉代 龙首环

西汉 玉鸠杖首
高2.4公分
长6公分。
青玉,光泽莹润,带黄赭斑。作长尾鸟,羽丰体硕,头上一束长羽。器表有许多细微的刮痕,眼睛部位尤明显。
西汉 玉神鹰
长6.5公分 宽5.3公分
高1.7公分。
全器以鸟为造型,尖喙衔珠,羽翅饱满开展,双爪内缩,作飞翔状。局部杂赭斑,腹有两穿。
西汉
玉高足杯
这件美丽秀雅的玉杯,是以莹润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条横饰带围绕器表,饰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口缘处、柄之外侧、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锈而沁成蓝绿色。其中以口缘处的沁色较为偏蓝,这或是因所接触的铜器,是用蓝铜矿中提炼出铜来铸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气」,更相信物质会产生感应作用。汉代的贵族特别重视玉制的容器,他们希望玉的精气能渗入所盛装的水或酒中,令饮者能成仙得道。﹝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时,汉武帝曾以铜盘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调和玉屑服食。近年来,曾于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铜盘玉杯,应即是﹝史记﹞所记载,夜间承接露水之物。若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宫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个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单柄,这种单柄也常见于汉代的玉卮之上。
西汉 螭凤纹玉卮
高7.7公分、口径6.8公分
玉质青色,多赭黄斑。全器圆筒状,器底是另嵌的圆玉片。全器以高浮雕技法镂刻两只双身朱雀,其间穿插五只透雕螭虎。朱雀勾喙尖嘴、双翅上扬,双足下方有螭,朱雀后方另有两只螭,形态不一。推测此器可能由新石器时代的素琮改制而成,作饮器。
汉代 玉眼盖窍塞及玉琀蝉(9件)
玉质青色,大多沁为灰白色。由玉眼盖、眼眉、窍塞及蝉形玉琀等9件组成,均为丧葬玉器。玉覆面(眉),绿色玉,局部有白斑,有裂痕,新月形状玉片;玉眼盖为模仿人眼形状的玉片,深沁作白色,局部赭色,枣核形,两端各有一个小孔穿,以缝缀在一块覆面的布上;玉鼻塞呈圆柱形,有小伤缺,用来塞在死者鼻孔;玉耳塞亦为圆柱形,两端较细,填塞在死者的耳朵里;蝉形玉琀含在死者口中,又称押舌。
汉代
石蝉玉琀。
高5.3公分宽3.0公分厚0.7公分。
石深沁成白色。器琢作蝉形,背面为平面。
西汉晚期至东汉 金片包玉猪
长10.9公分 高2.8公分
厚2.85公分。
青绿玉,没有金箔覆盖的部位,有白化现象。圆柱状,横向剖一平底,一端缩小作鼻吻,另一端臀部,并钻有一穿孔。另以较宽的阴线勾勒猪躯体与四肢。
汉代
玉角形杯
高18.3公分、宽8.3公分
玉杯的质地为青白色的闪玉,杂有褐色斑。杯身似兽角,而横断面则呈圆角的长方形。器的正面饰一龙纹,从左上方起首,躯体呈s形向下延伸至器底,接着尾部大幅度扭转到器的背面后再向上攀升,约在杯身的三分之二处回向,继而沿杯外侧的弧度徐缓下降,于杯的右下方盘卷成一圆后终结。首、身、尾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首、尾为高浮雕,身则为浅浮雕。器的背面浅浮雕一凤鸟,身躯亦呈S形。超过比例的长尾一直延续至杯底与龙尾相接,而顶部的凤冠也出乎意料的高耸华丽。纹饰的处理虚实相间,布局四方呼应,具有律动感,且十分平衡和谐。
院藏的玉杯附一精致的紫檀木座。木座外壁缕雕成层层起伏汹涌的波涛,波涛中一面有背载着“河图”的龙马;一面则驮负着“洛书”的灵龟。座内阴刻泥金“商山吴俟侯式”六字,尚不明其意。
此型角杯作为饮器,来自中亚,是汉代与中亚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西汉
玉辟邪
辟邪,是想象中的神话动物,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藉助它的法力,来避除邪恶。流行于汉代的辟邪,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常以巨石雕刻,立于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为极高贵的陈设器。
全高4.2公分
长10.5公分
玉色黑润。立周有角异兽,张口獠牙,前肢伸直,附羽翼,长尾微卷,附木座。
西汉 玉辟邪。
长12.9公分 宽3.7公分 高5.1公分 木座长12.1公分
宽4.5公分 高1.4公分。
此辟邪玉色白里透黑,多处沁斑,身躯两侧带翼,作虎行状,此型的辟邪至六朝风行不减。
东汉公元前25-公元220 玉辟邪
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张口,似在低吼。跨步游走,双翼虽贴于身侧,却做蓄势待发状。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经深沁熟盘,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较长,有似马脸,与常见的短口吻似虎脸的辟邪不相类似。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银丝。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螭虎纹觹
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龙纹觹
长13公分。
玉质,沁白。全器呈片状,为上宽下窄的弯椎尖形。器端以镂空方式雕琢龙首,并以阴刻线勾勒龙首的局部特征,如眼、齿、眉等。
东汉 乳钉纹璧
东汉后期 龙纹珩
长8.9公分。
青玉,局部赭色夹不透明乳白色斑。琢作圆弧形佩,两端各有一个龙头,面向左右外侧,龙体相连。
东汉 螭虎纹珩
宽4.1公分
长10.73公分厚0.6公分。
不透明白玉。琢作一玉珩,整体造形源自玉璜,但已略作折磬形。正中央上方有一圆弧行的提勾,供提悬用。镂雕一对螭虎,虎身有小圆斑,但体侧又加饰了代表具有水性的龙的鳍;螭虎的头部已发展成略成菱形,应属东汉时期风格。

东汉 司南佩
全高3.44公分 宽2.15公分。
玉白色,杂赭斑。片状方形,中段内凹有穿,上下有小勺与盘。
汉 玉冈卯
刚卯始于西汉,新莽时期,曾因避“卯”为刘字的部首而一度废除,但东汉继续流行。刚卯必须在新年正月卯日卯时动刀,时于正月卯日制成,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名刚卯,与严卯同为佩饰,有辟邪作用。一般与玉严卯成对,形制相同,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

汉代 圭璧一组
汉代 玉骆驼
汉代 玉雕仙人骑羊
汉代 白玉兽首嵌饰
东汉至魏晋 玉羊

东汉至魏晋 带钩
长7.5公分 宽1.7公分
厚1.2公分。
青玉,带褐黄斑。细长条形,器身弯曲如汤匙,细的一端向上内钩,作龙首,背面有一突起圆柱,其作用是固定于革带上,弯曲之钩,则扣在另一端的环上。

东汉至魏晋 龙纹环
通长7.3公分
通宽2.6公分高0.5公分。
玉色深赭,器薄呈龙形,口衔尾盘旋似环。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369年间共有30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南北朝晚期 组玉珮之玉珩
南北朝晚期 组玉珮之玉冲
北周至隋 组玉珮之玉珩(上)、玉璜(下)
南北朝 玉带扣
南北朝 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