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咸和右门来到一条小胡同,胡同的南墙外就是养心殿院落,胡同的北侧就是西六宫了。在这条胡同的中部,有一个小方型过道,除了南侧是墙,其余各面各开一扇门,东侧叫纯佑门,

西侧叫嘉祉门,

北侧是螽斯门。清末,宣统皇帝溥仪为了骑车方便,将内廷部分街门和院落之门的门槛锯掉,其中包括螽斯门。锯下的门槛两端做出榫头,残留的两段门槛上再分别凿出卯眼,每到夜晚封门上锁之时,须将门槛装回原位,以保门禁的森严。

西六宫布置图

西二长街

除了嘉祉门和纯佑门,还有四个门:
敷华门通向长春宫。

崇禧门通向翊坤宫。

咸熙门通向咸福宫。

长泰门通向储秀宫。

螽斯门为西二长街南门,与之相对应的北门叫百子门。螽斯是一种繁殖能力特别强的昆虫,百子的意思不言而喻。

最初的东、西六宫建设结构是大致相同的:周围绕墙,南侧正中是宫门,门后有道影壁,前院正殿面阔五间,坐北朝南,东西配殿各三间。两侧随墙小门通后院,后殿面阔五间,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后院有一口井,设井亭。到了清朝后期的百年间,对东西六宫做了很多改变,但总体结构没有变。
由于太极殿和储秀宫、翊坤宫和储秀宫均连成四进庭院。因此,这里介绍独立成院的永寿宫和咸福宫。
从养心殿后门——吉祥门出来,就到了永寿宫前的小胡同里。这个小胡同的东门叫咸和右门,西侧门叫纯佑门。胡同正中北侧就是永寿门。

永寿宫是一个独立院落,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永寿宫为两进院,绕过门前石影壁。

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菱花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菱花扇窗。殿前的踏跺旁各有一株植物,是海棠树。

正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仪淑德”,对联是“三秀草呈云彩焕,万年枝茂露香凝”。

清代每当年节,东、西六宫便张挂宫训图。宫训图是宫廷画家奉皇帝旨意,从历代后妃中挑选出楷模式的人物和事迹画成图,供嫔妃们效法。永寿宫的宫训“班姬辞辇赞”,由大臣梁诗正抄写,讲的是:班姬名班昭,是西汉成帝的妃子,世称班婕好。她喜读书史,高雅自律,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可当成帝命她同车出游时乘坐,不料却被班婕妤正色拒绝。她委婉地对成帝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而亡国之君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我今天如果和你同车出进,岂不和亡国之君相似吗?”成帝的母亲听说了,感慨道:“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

前院左右还有东、西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

西配殿

正殿及后殿的展览主要是清宫嫔妃的选美,婚娶过程及生活用品。




















咸福宫在西六宫区域,初名寿安宫,明嘉靖时改名咸福宫,取《易经》中咸卦的阴阳交感而得吉福之意。咸福宫与东六宫的景阳宫相呼应,均为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区的其他宫殿。除作后妃的居所,皇帝也会将此作为起居处。此殿也是嘉庆帝为乾隆帝守孝、咸丰帝为道光帝守孝的地方。
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内有4扇木屏门影壁。

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

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槅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
这幅宫训图画的是西汉元帝时冯婕妤(嫔妃名号)在危险关头护卫皇帝的故事:一次冯婕妤跟随皇帝来到御苑游玩,突然御苑兽圈中的一头熊爬出了兽栏,向皇帝一行走来。随同的嫔妃都吓得四散逃离,只有冯婕妤一人挺身挡在皇帝身前护卫皇帝。等待侍卫人员赶来救险。事后汉元帝更加敬重冯婕妤。
熊佚直前当以身,用加敬重倍群嫔。汉家天子犹隆准,顿使英风让妇人。格熊原有羽林人,未免矜常耀众嫔。岂识封候几人立,翻因此以害其身?丙戌暮春之初御笔

咸福宫前殿的匾额是乾隆御笔:"内职钦承"。中间设宝座、地屏和屏风,东、西两侧陈列紫檀架几案和紫檀玻璃插屏。

咸福宫后殿正室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匾额:"滋德含嘉",东室匾额为"画禅室",西室匾额为"琴德簃",这里曾是乾隆皇帝醉心艺术和宗教的地方。
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顶,各有耳房。


咸福宫在清代曾有多位嫔妃在此居住,已知的有:道光皇帝的琳贵人、成嫔、常贵人、彤贵人;咸丰三年,奕訢的母亲康慈皇贵太妃(道光皇帝的静贵妃)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咸丰五年到六年间,咸丰帝的懿嫔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咸福宫的特殊性在于它也是清代皇帝经常停留的地方。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一月,太上皇乾隆皇帝病故,嘉庆皇帝先是以上书房作为倚庐,二十天后移住到咸福宫,继续为皇皇治丧。咸福宫按嘉庆皇帝的要求,不设床,只铺白毡和灯草褥。丧事满月以后,再行设床。嘉庆皇帝在为父皇治丧的后期迁到咸福宫,是为了推迟入主养心殿的时间,咸福宫便成为倚庐兼过渡性的寝宫。在咸福宫居住的十个月间,嘉庆皇帝在这里主持政务,引见军机大臣。并写下一对联:“一日万机,咸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锡德无疆。”嘉庆皇帝的亲政生涯就是从咸福宫开始的。直到该年十月,嘉庆帝才从咸福宫迁入养心殿。
嘉庆皇帝驾崩后,道光皇帝也在咸福宫“寝毡枕块”,为父皇守制,并写下了《初居咸福宫述悲》一诗。道光帝驾崩后,咸丰帝同样在这里守制,在位期间也曾多次在这里小住,默念祖宗世代持守的基业和意志,为此咸丰将咸福宫后殿命名为“同道堂”。
而咸福宫的后殿同道堂,也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宫殿,当年咸福帝的懿嫔(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于咸丰六年,在此生下了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也是惟一一位成活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生子之后,懿嫔很快升为贵妃,迁回储秀宫。咸丰皇帝御赐给慈禧两方印章,其一就是同道堂之印。慈禧在同治年间,最爱钤用这一印章。说明慈禧对同道堂有着太深的感念。现在咸福宫后殿同道堂里,还保留着咸丰时代的原状陈设。
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阔5间,硬山顶,东西各有耳房3间。前檐明间安槅扇门,设帘架,余间为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

同道堂是一座五开间的殿堂,分别为正间、东次间、东梢间、西次间、西梢间。正间原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匾额:“滋德含嘉”,咸丰时改为“襄赞壸仪”,匾额下方左右两侧悬有挂对,上书“盛世寰区仍望泽,端居宵旰早关怀”。炕上设有黄龙坐褥隐枕,两侧置有炕几、炕桌,上面摆放文玩插屏等陈设物。

特别是东西梢间里,南炕北床的室内设计是典型的清宫内廷家居的布陈风格。在此格局下布置的家具器用疏密有度,富有变化。与空阔壮观的三大殿和赫赫威仪的乾清宫正殿相比,同道堂内的陈设更充满了生活气息。

堂前东南有井亭1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