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后半部的东西两侧,均衡的坐落着十二座宫殿,称为东六宫、西六宫,是明清两代嫔妃们居住和生活的宫区,每一宫都各自形成独立的空间。
走进乾清门西侧的内右门,前面是一条长巷,这时你就进入了古代称之为“永巷”的地方。紫禁城中,共有这样的永巷四条,分别是东一长街、东二长街、西一长街、西二长街。
面前的这一条就是西一长街,长街的北端是通往御花园的琼苑西门。
近光右门把西一长街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后半部分就是东西六宫,前半部分西侧是养心殿。

养心殿的正门“遵义门”,“遵义”,二字语出《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养心殿建筑群示意图。

走进遵义门,正对面为黄色琉璃照壁。照壁上精美的琉璃花装饰画,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

影壁后为养心殿第一进东西横长的院落,院内西侧、东南、东北墙根下为连檐通脊的廊房3处,共34间。建于乾隆15年,为太监的值房。现在是商店和餐厅。

南侧正中有座金镶玉的影壁,非常精美。一块圆形玉壁,镶嵌在一个框架之内,框架正反两面有8条小龙装饰,加上里的皇帝就是九条龙。皇帝坐在养心殿内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比德如玉,面壁静心,提醒着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北侧正中为养心门,坐北朝南,歇山顶黄琉璃瓦门楼。两侧各出随山影壁,红墙黄瓦,缤纷的琉璃装饰,金钉朱扉的宫门,显出一派庄重景象。

门前有两座铜狮子。狮子身躯下部的鎏金铜铸台基座,有密密的雕花和锦铺纹。狮子的眉、耳、卷云纹、胸前雕绶带、尾巴等也都是与身躯整体铸造而成。但狮口中的牙和舌头,幼狮和绶带缠绣球还是分别铸造后镶嵌上的。鎏金狮的造型特点是丰满圆厚,形象谦恭,头顶螺旋卷毛个小数多,脸颊边缘是一排鬣毛卷,狮前额头饱满,双耳直立向后,双眼圆睁,翘鼻平方,嘴张的不大,侧背有肋骨纹。这种造型比较圆厚的鎏金铜狮,在北京城仅此一对。

进养心门有个木照壁挡住视线,牌楼式,中间为隔扇门。

养心殿前殿示意图。

正殿面阔7间(36米),进深3间(12米),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
正间和西次间、西稍间前出卷棚悬山顶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




殿前东西各设铜炉一个,通体铸花纹,上部作重檐攒尖式圆顶,下部汉白玉雕石座承托,古朴端庄。

西次间抱厦前设有日晷,三鹤铜炉各一个,因抱厦偏出,所以陈设不完全对称,却与环境极其谐调。


正中三间为一敞间,上书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四个大字。匾下设皇帝的宝座,红木龙椅,椅前设铺木黄缎案桌,宝座上方天花正中是浑金的蟠龙藻井。这座正堂又被称为中正仁和殿或养心殿明殿。屏风背后有通往后殿的两小门,曰恬澈、安敦。

北墙设书隔,东西按板墙壁与东西暖阁相隔,墙南各有一门通往东西暖阁。


养心殿藻井
板门芦毗帽

东暖阁:东暖阁就是东次间和梢间。由于养心殿采光不如乾清宫好,因此首度运用了外国建材——玻璃来做窗户,这几块玻璃,是全中国第一面玻璃窗。

分南北向前后两室,以隔扇分割。这是西侧。
东暖阁西南原有御笔“明窗”,为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之处。北室虚分东西两室,东1间小室无窗,靠北墙为床,为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此室有仙楼,原为供佛处。南室靠窗为一通炕,东壁西向为前后两重宝座,两个宝座上都铺有黄垫子,在这两个座位之间挂着一面黄布帘子。这就是光绪皇帝年幼时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垂帘听政其实是在这间房子里进行,参加的人也很少,只有军机大臣等高级官员。

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间北窗下设宝座,有匾“随安室”、“寄所托”等,为皇帝御笔。
后“随安室”匾移到了东小室寝宫床上。

“寄所托”原为后室之中室,清末改为“寿寓春晖”。

西小室门口

后室中央一座大型木宝塔,名为无量寿宝塔。

仙楼上挂第一批从阐福寺移来的24轴唐卡。

西暖阁:西暖阁就是西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前后两室,前室西为“三希堂”,额为乾隆御笔,因内储晋代书法大家王氏的三张书帖而得名。
三希堂,养心殿的西套间原是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珣的"泊远帖";连同他已经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件稀世珍宝。这处珍藏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就被称为三希堂。三帖中《快雪时晴帖》现藏在台北故宫,另两帖,现藏于故宫。现在西殿的南窗下,还保留有当年的木板围墙,是防备有人偷听和偷看而设的。


三希堂下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东墙有小门通中室——勤政亲贤,匾额为雍正御笔,南为窗,北设宝座,为皇帝召见大臣之处。

后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长春书屋”,东室为“无倦斋”,乾隆间设佛堂于此。养心殿西耳殿为“梅坞”,为乾隆39年添建。殿面南,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

东配殿:前殿东配殿,明建,面阔五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初名为“覆仁斋”。明间开门,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

西配殿规制同东配殿,初名“ 一德轩”。东西配殿清代无殿名,雍正以后设佛堂于此,是皇帝专用佛堂。

后殿面阔五间,是皇帝的寝宫,黄琉璃瓦硬山顶,明代曰“涵春室”,清代无殿额,正间额曰“乾元资始”。靠北墙为一炕,正间南为穿堂与前殿正间相连,成工字殿 。
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梢间为“华滋堂”内设床。

西次间为南窗下设通炕。

北墙设雕龙柜。

东梢间为“自强不息”,内设床,床上额曰“又日新”。

东次间靠北墙下设宝座,上额曰“天行健”。

后殿东耳房为“体顺堂”,“体顺堂”慈禧所题,当然是她有捉刀人,一个是女宫廷画家缪嘉惠,另外一个是男画家屈兆林麟。

明建,初明“隆禧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绥覆殿”,后改为“同和殿”,光绪时改今名。面阔5间,前出廊,东与东围房相接,黄琉璃瓦硬山顶,为皇后所居。

东稍间

东次间

东次间稍间,“祥开麟趾”贺早生贵子。

明间

西次间

西稍间


体顺堂前有一个巨大水晶石。是一块没有经过打磨的天然水晶石。这么大的天然水晶,在自然界是很难得的,那为什么要把它放在这里呢?由于水晶具有纯洁、透明的自然品质,人们就赋予水晶许多美好的象征,例如冰清玉洁,光明磊落等等。体顺堂是皇后住的地方,在这儿摆上水晶石,既是皇帝对身边女子的一种美好祝愿,也具有警示、告诫作用。

燕禧堂:后殿西耳房为“燕禧堂”,明建,初明“臻祥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平安室”,光绪时改今名。同体顺堂,为贵妃所居。不能参观。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养心殿后寝殿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养心殿后寝殿西侧的“燕禧堂”。
东西围房:各有10间,目前只能看到东围房的北侧5间当年曾经是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侍寝的临时住所,他们的长期住所应该在东西六宫。
清朝光绪皇帝大婚后,正宫隆裕皇后并不受宠,但按照慈禧的旨意就住在体顺堂,她的正式寝宫是东六宫的钟粹宫。瑾妃(珍妃的亲姐姐)住在养心殿的东围房,又叫同贺殿东围房,她的正式寝宫是东六宫的永和宫。光绪宠爱的贵妃珍妃只能住在西围房,又叫燕禧堂西围房,她的正式寝宫是东六宫的景仁宫。






燕禧堂西侧也有一条穿廊,北走就到了养心殿的北墙,上有如意门。

出了如意门就到后宫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