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草莽时代造就“证券死刑第一人”

(2009-04-23 12:57:30)
标签:

证券死刑第一人

杨彦明

股票

421,北京市最高人民法院终于宣读了对杨彦明的死刑终身判决。杨彦明,这个历经司法机关多次补充侦查,发回重审,历经多次审判,被一审法院两次都判处死刑的人,在历经5年的等待和审判之后,最终仍然没能躲过终审的死刑判决。如果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启动的死刑复核程序对该判决予以核准的话,此案漫长的司法程序也算尘埃落定,杨彦明将成为中国证券界名副其实的“死刑第一人”载入中国证券业的史册。

 

作为证券界首例死刑案件,杨彦明案的案情并不复杂,但其在中国司法和证券犯罪史上的范本和警示意义的确非常典型。杨彦明作案的时间,大致是在1998年到2003年的5年之间。熟悉中国金融史的人都知道,这五年时间,属于中国金融业嬗变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案要案频发的时代,称之为中国金融的“草莽”时代绝不为过,而新兴的证券市场更是成为特大案件孵化的温床。被称为中国第一大金融资金挪用案的北京证券小西天案,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大案的中科创业证券操纵案,涉案总额高达22亿元的余卉案,兰州证券黑市案,总额近6亿的东北证券资金挪用案,亿安科技案、银广夏案,等等,甚至可以说,中国证券史上具有制度标本意义的证券大案基本都是那个时代爆发的。

 

杨彦明案的作案手法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其作案手段之简单,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他通过指使员工使用营业部管理的身份证,开设多个股票账户的方式,搞委托理财和自营,而认定构成贪污的6500万元,甚至是一笔一笔通过提取现金的方式,积少成多,整整累积了5年,终于累积成触目惊心的巨大数额,其涉案资金高达2.19亿元,但就那个时代而言,这样的金融在大案要案排行榜上也许进不了前十名,折射出那个时代金融监管制度的粗疏和千疮百孔。金融犯罪在那个时代还属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低级犯罪,动辄金融巨大,而手法又异常简单成为那个时代金融大案的共同特点。

 

从杨彦明案等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金融大案,我们也可以管窥中国金融制度建设的艰辛历史和进步,近年来,虽说金融系统也爆发了一些大案要案,但总体已经不具有“群发”和制度性残缺的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亦说明,中国金融业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已经初步走出了无法可依,监管残缺的草莽时代,在制度上构筑了一个基本可以防范金融大案的法律防线,这样的制度变迁实乃中国金融业之最大进步。

 

杨彦明案,历经五年司法,四次重大审判,多次补充侦查,包括终审在内三次被判处死刑,可谓穷竭了中国司法制度的所有救济程序。但即使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终身判决,仍然疑点重重。比如,在贪污数额的认定上一变再变,6千多万的赃款至今下落不明,今年325日,杨彦明接受了他自2005年以来的第四次庭审,他突然爆出自己贪污的部分款项已用来行贿,但是拒绝透露受贿者身份。这些,都给本案的最终结果留下了司法上的存疑之处,对其是否需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争议多多,也给最高人民法院的最终复核结果留下了悬念,但某种程度上,杨彦明案的曲折司法程序,凸显了中国司法的进步,但其之所有能够5年后依然活着,绝非什么为了找到6千万赃款,法治的价值显然不是区区6千万可以考量的。

 

不管杨彦明在最高人民法院启动的死刑复核程序中最终结果如何,但由“证券死刑第一案”引发的诸多思考相信不会随着案件的尘埃落定而风平浪静。关于经济犯罪死刑的存废,关于比杨彦明危害更大的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行为的刑事惩戒问题,关于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制度化建设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依然会是中国司法和金融界面临的制度话题。杨彦明所处的那个“草莽时代”已经远去了,但重大金融犯罪的魅影并没有因此而离去。希望杨彦明是“证券死刑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

(新闻晨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