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资融券是权贵的“馅饼”,股民的“陷阱”

(2008-10-07 11:07:09)
标签:

融资融券

监管不力

制度残缺

陷阱

财经

 

证监会在“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正式宣布,近期启动融资融券试点业务,相关细则也将于近期发布。这种做法的政策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证监会试图将“融资融券”作为救市的手段,“对冲”假日期间美股下跌给A股的冲击。然而如同证监会历次的救市措施一样,“融资融券”并没有挽救A股的积弱,暴跌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内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依然不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的情况下,政策并不能一时改变投资者信心失血的危机,唯一的结果是政府又少了一张在关键时刻可以打出去的牌。

 

“融资融券”本身作为资本市场上卖空机制的一种重要形式,正如证监会发言人说言,可以通过融资的买入和融券的卖出促使股票价格趋于合理,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亦可以通过资金或者证券的放大效应,活跃市场,增加流动性,还可以为通过反向操作,改变单边市的模式,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然而,在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资本市场惨淡的特定语境下,对融资融券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无疑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清醒和冷静。我们看到,为了稳定市场,欧美等资本市场开始限制卖空,管理层在这个时候却反向推出以卖空为主要特征的融资融券,并且给予其制度层面的高度评价,对于熟知融资融券“天性”的投资者而言,这种举措无疑面临极大的风险和出现大规模卖空的可能。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和券商的评论员尽管自信满满的指出,在现阶段融资规模将远大于融券规模,不会出现一些投资者担心的大规模卖空现象。券商对其的推崇毫不奇怪,因为是这项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但我们确实看不出这种判断的现实依据何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动荡的今天。就这个意义而言,“融资融券”政策推出后市场却出现暴跌的效应,与其说是投资者基于对信用交易本身风险放大效应的担忧,毋宁说是对监管者的监管能力信心不足。 

 

管理层的赞美和券商的推崇,都有其利益的倾向。很显然,券商作为融资融券的最大受益者,其不可能不去歌颂融资融券等可以扩张其业务,挽救其亏损的任何政策,这是人性的弱点说决定的。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防止金融幻觉和金融狂热的过程中,记忆说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越了法律。时光能冲淡记忆,但也能凝固痛苦,资本市场历次崩溃,包括这次美国金融海啸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监管和公平的参与环境,融资融券不仅不是天使,风险放大效应可以将其变成可怕的魔鬼,成为毁灭的种子,而这恰恰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和信心贫血的根源所在。融资融券在历史上的破坏作用和其建设作用一样昭著,尤其是在监管不力的市场。

 

显然,和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不同,中国资本市场一直存在着金融创新的不足而非过度情况。我们并不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排斥一切金融创新,而是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贸然推出融资融券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首先,中国资本市场历来并不缺乏流动性,相反,中国资本市场的动荡正是因为短期投机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所致,以融资融券来加强流动性没有任何意义。其次,当前中国股市的最大特点莫过于既得利益集团人为操纵特征太明显,内幕交易等非法行为猖獗。如果机构和大股东联手,将运用巨额的资金优势,形成可怕的决定市场方向的权力,市场将无法形成与庄家抗衡之做空力量,,只会使庄家操纵股价变得更容易,加大股价波动之风险。更进一步,考虑一下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在一股独大的治理模式下,融资融券与其说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不如说是给大股东、机构和庄家联手操纵资本市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再者,在中国股市不健全的情况下,其实缺乏一个股票价格合理确定的工具。通过融资融券来发现价格的机制缺乏制度上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备兑权证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否则融资融券的双方都不知道股票的合理价格区间,等于在盲目操作。

 

 

抛开监管不力这个痼疾不论,单就资本市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选择在目前这个时候推出融资融券,管理层的用意显然并不在于将融资融券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慎重推出,甚至并不在于挽救广大的投资者,其挽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的意图实在太明显了。融资融券最大的收益者还是券商,他们可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对普通的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政策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实惠,反而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卖空操作导致资本市场更大的动荡。而且,融资融券作为一种“试点”,意味着在制度建设方面制造了新的不公平,那些尚未或者“试点”资格的机构要么争取进入“体制”内,要么在“体制外”通过非法操纵市场的方式获取非法收益,增加资本市场的动荡。中国证监会虽然强调具体步骤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行,并施行窗口指导,以控制风险,但现实和以前庄家操纵的历史告诉我们,靠中国证监会目前的能力和监管手段,显然还没有任何理由和自信能够控制融资融券的风险,同样的理由,加上证监会关门搞制度建设的传统,我们对未来的细则能否从技术上解决这些盲点,控制风险并不会抱不切实际的希望。

 

中国资本市场从来不缺钱,缺的永远是信心和监管,是长久的制度建设规划。目前,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我们本可以安下心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残缺做长远的治疗和规划,而不是手忙脚乱的推出这种具有“自杀式”效应的制度来刺激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到需要这种搏杀的地步。我们都知道,为了改变“单边市”的制度缺陷,中国证监会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搞股指期货,并对其稳定中国股市,结束暴涨暴跌的畸形常态寄予厚望。中金融所在技术、制度、细则、风险控制等方面更是做了大量的准备,不断进行模拟和仿真演练,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比融资融券要充分。但为了短期的救市,我们推出的却是没有来得及梳妆打扮,风险控制令市场极度忧虑的融资融券。

 

于是,中国证券市场短短18年的历史似乎一直在救亡和政府的干预之中徘徊,成为一部看不到对制度建设的确定性和统一性追求的历史,这的确是一个令我们所有的关心资本市场建设的人感到吃惊的事实。融资融券的贸然推出再次告诉我们,尽管我们的历史在不断的重复教训,但利益的博弈和追求政绩与稳定的短期效应,要想真正走出这种怪圈,确实绝非易事。我们只能提醒投资者,在一个缺乏监管和操纵猖獗的市场,融资融券带给投资者的不仅仅是馅饼,更主要的,可能是绞杀投资者的陷阱。

 

 

(南方都市报马光远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