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简介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
天下共知吴武壮,一生遗憾未封疆。秋风客散平原馆,家国潇潇一味凉。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西岸,东门镇左所后街。是为纪念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六年(1872——1880年)浦口驻军统领吴长庆所建。现仅剩门楼及两侧厢房,门楼上方嵌有“吴武壮公祠”清水磨砖题刻。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庐江县泥河镇沙湖山人,是李鸿章淮军帐下的得力干将,《清史稿》有传。袁世凯出其门下,张謇曾为其幕僚。吴长庆好读书,爱士兵,时称儒将。他在浦驻防任职期间,不但为官清廉、体察民情,而且能身先士卒和民众一起兴修水利,功绩卓著。他在浦口的短短八年里,治理了四泉河,开浚了朱家山河。
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史上,吴长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人物。1888年,日本企图乘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时机准备出兵侵略朝鲜,在此危急关头,朝鲜政府向清朝请求援助,吴长庆奉命率兵由山东登州东渡朝鲜,用计捕获了叛乱罪魁,迅速扑灭叛乱,加强了朝鲜防务,粉碎了日本的侵略阴谋,使朝鲜人民避免了一场灾难。在朝鲜期间,吴长庆鼓励当地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帮助朝鲜政府建立军队,以为抵抗侵略的力量,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爱戴。朝鲜国王李熙感念吴长庆之功,对其部下赏赐有加,并在汉城东大门内拨地建筑吴长庆生祠,吴死后改称“吴武壮公祠“。
吴长庆光绪十年(1884年)移防奉天金州(今辽宁金县),于闰五月二十一日(1884年7月13日)病故。江浦、六合、滁州、来安、全椒五州县的绅民怀念他,联合禀请两江总督左宗棠呈报朝廷为吴长庆建立祀祠,“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亲自为吴长庆撰写的挽联。清政府批准后,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兴建了“吴武壮公祠”,“武壮”二字为皇帝赐谥之号。自此,“岁时展祀”,以表忠魂。
1905年吴武壮公祠创办新式私立小学堂。1912年后,该祠改为浦口市高等小学校,解放后为东门小学,但门楼及两侧厢房一直保存完好,题额仍在,面阔三间12.6米,进深五檩6.1米。门后有古冬青树1棵。1983年吴武壮公祠公布为浦口区文物控制单位;1984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泰山街道对这组建筑开展了维修工作。
http://pan.xici.com/group5/M01/87/18/rBABqVf-UX2ELx3uAAAAABS3cY0499.jpg/1010
链接:
吴长庆(1834-1884),字筱轩,安徽庐江人。其父吴廷香在地方上组织团练,咸丰四年(1854),被太平军杀死,清廷下诏抚恤,并授予世袭云骑尉,其事迹见于《忠义传》。吴长庆继承他父亲官职,顶替父亲统领团练,先后跟随清军攻占庐江、舒城,他因立下战功而被提升为守备。咸丰十一年(1861),他率军会同清军攻克了三河。李鸿章组建淮军时,他率领五百人组成“庆字营”。
好地方。可惜照片太少,文字太长http://imgs.xici.net/_img/emot/panda/4.gif
我在2012年有一段时间多次路过那里,当时封闭起来了,包括大门,也拍了几张照片,要找找。
http://pan.xici.com/group5/M01/87/A7/rBABqFf_ujmEDTweAAAAAOV79Qc884.jpg/1010
安徽合肥庐江吴武壮公祠,已修复,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天汉城(今首尔)华侨中学后山上还保存着一座吴武壮公祠,述说着这段过往的历史。
http://pan.xici.com/group4/M02/87/63/rBABplf_xOqELduwAAAAAIn73ek576.jpg/1010
这座吴武壮公祠建于1885年,是韩国人纪念1882年宫廷“壬午政变”时,清国派往朝鲜平乱的淮军名将吴长庆所建的祠堂。原址并不在偏僻寂寞的华侨中学后山,而是在观光客云集、热闹无比的东大门运动场南侧。1945年后,公祠的大部分占地被列入市政用地而被韩国政府占用,1977年,韩国以配合汉城都市计划为名将公祠迁至现在的地点。
正如把汉城改为首尔,搬迁的用意相当明显,今天韩国民族主义的昂扬高涨,他们要遗忘这段被中国当作藩属国的历史。
回复 第1楼 的 @wangchongyang1:
窃以为吴长庆这一生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提携和重用了袁世凯,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近代历史的进程......
只有一个门面,想多拍也没有可拍的呀。
以下是引用 第7楼 @云中漫步57 的话:
拜读!饕餮大餐,谢谢...
王兄好贴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