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 心系槟城Penang(奇遇九皇大帝)


标签:
马来西亚自助游槟城九皇大帝槟城美食马来西亚风俗旅游 |
分类: 自由的流浪——其它旅游 |
10月5日一下飞机遇到马航的空姐下班,见我帅蜂拥扑到我的周围
西马的繁华不可与东马相提并论,哪怕一个小小的槟城Penang也车马繁荣,高楼林立。从一个古朴安静的小地方突然回到车水马龙的都市,让人感觉浑身不适。
还好,我们住的1926古迹酒店
我俩也没介意,只当是什么寺院活动一时隆重而以。继续穿街跋巷来到攻略中推荐的小吃街“汕头街”。环顾左右,没有满街的香气与噪杂的食客,新手满脸困惑,或低头看地图或伸长脖颈张望,嘴中念念有词“没错呀,就是这条街.......”。看着这厮的馋像我就乐,来槟城是享受美食来的,这下看你如何解馋。
左右打听才知道,今天是当地的“送九皇大帝”日。九皇大帝,是道教传说的星神,九月初九晚上,就会进行“送驾”仪式,意谓恭送九皇大帝回銮。这里已经连续9天不开荤档了!我俩人品好,今天是送神日,明天还是可以美食一通的,不虚此行。
酒店对面一个破旧的建筑物上写着如下字样,让我至今不明所以。
槟城的美食大多是华人经营的,只在入夜才开的路边小吃档为主。主要聚集在乔治城(George
Town)的牛干东街(Chulia Street)和汕头街(Kimberly
Street)、其它的零星散落在乔治城的各个角落。咖喱面、炒稞条、云吞面......各种滋味需要食客细细品尝。饮料我隆重推荐一种叫做安布拉(Ambra)的鲜榨果汁,酸甜可口。
回来后仔细研究这一习俗才获知,九皇大帝为北斗七星星君(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加上左辅、右弼两星君的合称。继嗣活动流行斋戒法会,连持九日斋,不屠不杀,俗称“九皇斋”,希望能得到九皇大帝的庇佑。
东南亚的九皇信仰,除了茹素礼斗还保持原来的传统外,其馀已为秘密帮会——洪门会,及闽南民间信仰所影响。如善信们全身素服,头绑白布,手腕缚黄布,显然是为明思宗(崇祯君朱由检)带孝;在海边接送九皇大帝,与帮会的「反清复明」大石香炉自河中流浮而来之说相合;受闽南民间信仰影响的则有乩童、过火路、上刀山、出巡镇境、送王船等。后来去海南出差的机会聊起此事,才得知在海南一些小地方还在延续这种习俗,但已经不像我所看到的那么隆重了。当九皇信仰在中国逐渐式微之际,却在东南亚传续。
简单的吃过晚饭,我俩寻着鼓乐声找到全市最热闹的寺院“斗母宫”。这里人山人海,细看周围都是华人,男女老幼都浑身素裹,锣鼓喧天,各式各样的彩车花船供奉着各路神仙一路排满街道,到处可见挂黄布,点燃黄色的香烛,寿桃、摩诃等祭品;准备着犒赏五营军将及恭送九皇大帝回宫仪式。“送驾”的游行队伍,除九皇大帝的座驾和皇船外,各个神只都被抬在木轿或花车上参加游街活动,直到送回海中。
斗母宫的门口异常热闹,送神活动最夸张的一个仪式在这里举行。十几条汉子赤着膀子,咬紧牙关坐在凳子上。几个壮汉在呼喝声中端起一根6米长指头粗细的钢针,由一名长者往钢针上口喷矿泉水,然后快速的将钢针的锋芒扎入壮汉的脸颊,瞬间穿透腮帮,两端平衡后,壮汉双手抓住钢针透出口腔的两边,疾步进入花车队伍。10几个汉子依次被钢针扎过,并要带着钢针参加游街活动,整个仪式持续了近3小时,最后在靠近海边的一个小庙前由之前的老者将钢针拔出。
在这时我俩认识了同样爱好摄影的本地小伙儿“棉尼”。“棉尼”的中文名字好奇怪,他告诉我,这是活动的重头戏,被钢针穿体的人不会流血,也不感觉疼痛,因为他们是被神灵附身的缘故,他在泰国还看到过上刀山、扎碎玻璃、过火海等项目。活动中我也奇怪这些汉子确实没感觉疼痛,而且最后拔出钢针也没见到出血,真TM邪门,难道是被附神上身了吗?所见所闻让我毛骨悚然,但强大的好奇心一直引导着我走向送神的码头。
码头边同样是香火鼎盛,几个小伙在香炉前摇头晃脑的念着符咒,身后两个满身龙纹的中年壮汉浑身酒气,同样中了邪一般的浑身乱颤,拿起酒壶猛灌一口,然后用利刃或者狼牙棒往身体上猛砸......天那!父母所赐的血肉之躯就这样被刀锤摧残着,然而仔细观察除了几个红印,没有任何的外伤,“棉尼”说这也是神灵附体的表现。最终一条装载九皇大帝的小船被抬到海边,装满香火之物后被拖往深海焚烧。
整个活动可以用喧嚣、隆重、血腥、恐怖来形容。“棉尼”始终陪着我们看到最后,并不停的讲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活动结束已是凌晨1点,“棉尼”带着我们到刚刚开档的小食肆品尝地方佳肴。这边的美食大多是路边的档口,以闽粤口味居多,很多特色小吃在国内已经难觅踪迹却被华人在这里延续下来。
吃过晚饭,“棉尼”开车拉着我俩去槟城的乔治古城观夜景,一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介绍各个景点的历史、现状与周边美食,让我们对第二天的行程充满了期待。凌晨2点送我们回到住处,相约明晚再见共进晚餐。
“亚庇的叶竞文老先生”“槟城的棉尼”“九皇大帝庆典活动”一日之间的所遇所见所闻,让我深刻的感受了马来华人的热诚与信仰,其间“传统文化”这个词不停的冲击着我。从衣着打扮到饮食习惯,从语言风俗到对我们这些外乡华人的友善,从祠堂佛庙到传统饮食,当地华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不懈的坚持一次次的打动着我的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