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个古老的城市,但今天的繁华已经使洛阳失去了历史的辉煌,值得一说的是与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的龙门石窟了。3月底借出差洛阳的机会,有幸一览龙门雄风。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奉先寺卢舍那”群雕最为著名。出名并不单单是因为它的巨大——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更多的一层原因或许是因为动用了武则天的脂粉钱修建的,大佛的面容也依稀是仿造武则天的容貌刻就。这座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圈极富情态质感的众佛托衬,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据佛经说,“卢舍那”意为佛光谱照,堪称中国的蒙娜丽莎,那若有所思的微笑,彰显盛唐气象。






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还有一处佛教胜地“白马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在今天看来“白马寺”虽不算宏大壮观,但它作为中国第一座寺院,还是香客游人的朝拜圣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