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驾秦岭新发现,神秘古村藏陕南,车路不通,恍如世外桃源

(2020-11-16 07:25:08)
标签:

汉中

原创摄影

秦岭

泡鱼儿的博客

旅游

分类: 鱼の影像志—我的摄影作品

大家好,这里是@泡鱼儿 的行摄江湖,点赞上方关注,每天与你分享旅行路上不一样的风景。

https://p0.itc.cn/images01/20201102/2744817306404acdb88e38c1d35e56f3.jpeg

探秘秦岭,今天继续。从留坝县江口镇往太白方向继续前行,经过磨坪村时,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藏了着一个很少有外人知道的神秘古村落——许家山。不就是一个古村吗?难道还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http://p8.itc.cn/images01/20201102/7f97bc72439d4954853c828f8b0dc39e.jpeg

许家山是磨坪村所辖的一个村民小组,也是陕南汉中最北边的一个村子了——从这里顺着244国道继续往北走,便到了秦岭以北的宝鸡太白地界。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11/e24debdd5a43465a99d1cd378f83bf2f.jpeg

从244国道进入许家山的唯一入口,是一条横跨红岩河的吊桥。因为很少有人走这座吊桥,又无人打理,桥上的木板多处断裂,走在上面生怕一脚踩空,跌落河谷。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11/bc0cc95171b443309fc2a63d4afe0d22.jpeg

许家山隐藏在深山里,不通公路。要想去许家山,只能步行,从眼前这座叫鹰嘴崖的夹缝之间的一条步行小道才能走进村里

http://p7.itc.cn/images01/20201111/d4a4a1725c344ffab1647462cf915987.jpeg

路边柴垛上斜靠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普通家庭渴望的“三大件”之一啊。

http://p3.itc.cn/images01/20201111/25056ea9b9834e879cd016f2189505f6.jpeg

过了前面那个柴垛之后就是一条岔路口,记得一定要走右边这条小路。我们开始顺着左边这条看上去应该是大路的路走的,结果路走错了,打电话问当地人,才又折身往回返。这一去一回,至少浪费了半个小时。

http://p0.itc.cn/images01/20201111/5fb6d523bd1c4294af6c02dadec825ed.jpeg

顺着小路越往前走,路越窄,看上去完全没有人走过的痕迹。金黄色的落叶铺满了整条小路,厚厚的一层,踩在上面软绵绵的,就像是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http://p2.itc.cn/images01/20201111/9e7ad85b78d64b2abdd00f5b487f9912.jpeg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路边小溪潺潺,让人不由得想起《桃花源记》中的风景。

http://p4.itc.cn/images01/20201111/2d27ad26a88b43c1a7a9afd853f45358.jpeg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拐过几道山梁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藏在深山之中的许家山。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111/2406f49cb0174bd0a7cd577f56f3846a.jpeg

许家山就藏在一个小山坳里。从空中俯瞰,21间屋舍被层层梯田包裹着,大多呈现出北方三合院式的半围合院落布局,房舍之间有小路相连,错落有致。回看图片时,同行小伙伴说,这个古村落的形状不就是一只鱼的形状吗?难道其中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奥秘?21处传统旧民居星罗棋布散落在百余亩土地上。

http://p7.itc.cn/images01/20201111/7272ee48966d4bd787064b5ecf4609db.jpeg

村头的山茱萸红了,落得满地都是。很奇怪,这可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啊,竟然就这么任其烂在枝头。

http://p1.itc.cn/images01/20201111/85703bec33dd444aa4dbc21eaef20f2f.jpeg

走进村子,家家户户房门紧锁,看不到一个村民,人都去哪了?

http://p7.itc.cn/images01/20201111/3c7f941f3ebd42b4a06e62656e0f8c57.jpeg

村口三间完全不同建筑风格的房舍。左边是陕南地区最常见的“一字式”民居风格,而中间房舍的人字屋脊可以明显看到关中平原民居的特征,最右边的红砖房则是现代农村建筑的风格。

http://p7.itc.cn/images01/20201111/112b0fc44432403f97caeb5d7635a62c.jpeg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秦岭山脉的阻隔,造就了陕西南北迥异的文明。与陕北、关中相比,气候温和的陕南汉中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南方了。

http://p6.itc.cn/images01/20201111/bf22b096c68a4df5b4c00e1b4875cf6a.jpeg

http://p1.itc.cn/images01/20201111/bc8c421d83c6462c9a95a9a488872ccc.jpeg

仔细观察村中老屋发现,“封火墙”、“燕子口”,这些都是典型的关中建筑风格。为什么这座神秘的关中古村,会出现在陕南大山之中?

http://p7.itc.cn/images01/20201111/5a0dd8606fb045ed89b94abfc07c4b77.jpeg

http://p4.itc.cn/images01/20201111/a1421a44735848b98220c79698d8d386.jpeg

推开一户柴门半开的人家,屋里没人,院子里晒着核桃、香菇和玉米、柿饼。

http://p1.itc.cn/images01/20201111/bac2b62e5dee4ac9b08a57cf421a4441.jpeg

退出小院,总算遇到一位老人,一口的关中土话,完全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

http://p8.itc.cn/images01/20201111/fa7a7af44cc84ecaa32953ca67a871ed.jpeg

连比带划,总算弄明白了老人的意思,敢情是要我到她家去看看。正是晒秋季节,一位村民正在院子里忙着晾晒玉米。村民说,这破房子有啥好看的,今天是第二拨人来这拍照了。以前说是要开发旅游,不知道为啥现在一点动静都没有了。按照村里人的说法,到许家山原来是要修一条水泥路的——前几年有位老板准备投资5000万来开发许家山,不知道为什么路只修到吊桥那里,老板就跑了路。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111/9e5679cbbbd148d59178b4e6f52915c2.jpeg

在另外一个三合院里,张大爷和他的老伴正在忙活着。与张大爷一聊天才得知,这个村里的没有姓许的,全都姓张。我问,这个村子不是叫许家山吗?为什么都姓张?

http://p0.itc.cn/images01/20201111/f7b6a10a2c664f0b86b789a7a5bb4636.jpeg

据张大爷介绍,许家山的来历确实与“许”姓有关。大概是在清朝时期,一户姓许的人家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从关中平原往秦岭方向一路“南逃”,最后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幽静之地扎下了根,开垦土地,辛勤劳作,最终成了一处世外桃源。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11/2e14c0b1ea334686a65557887e8f9f08.jpeg

后来,老许家因为膝下无子而断了香火,便招了一名张姓上门女婿。随着张姓人家的繁衍生息,村中张姓族人越来越多,同治年间还出了一名叫张贡的进士,在村里还保留了一块朝廷亲授的“长发其祥”牌匾。现在,村中的张姓后人已经是张贡的第九代子孙了。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11/e689df60ad4344579e93f0756193fccc.jpeg

走遍整个村子,我们一共只看到六位老人。年轻人都已经离开这里,远走高飞了,而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选择坚守在这里。

http://p8.itc.cn/images01/20201111/0e12306da55e4e07a4bfa2d9bafeaf0b.jpeg

眼前的这座古村,清新淳朴,没有一丝的喧嚣。我们打趣地说,村头这间牛棚要是改成一间“牛栏咖啡”,一定“文艺范儿”十足。可是,我心中不由得隐隐担心,如果数年之后许家山真要是被开发了,是否“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未可知了……

http://p1.itc.cn/images01/20201111/fb8158140d4c42878e3a9c58178f32e7.jpeg

留住老屋、保护古村,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和灵魂。你觉得像许家山这样的古村有开发旅游的价值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