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两大新特征暴露主力意图

(2012-03-26 15:03:18)
标签:

股指期货

玉名

股市赢家模式

股市钱规则

主体思维选股法

赚在起跑线

股票

分类: 股票

今日两大新特征暴露主力意图 

声明:本文归“新人”玉名博客所有,各位如果要是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相关链接,转载于本博客,玉名拜上,谢谢各位。
  今天市场有两大新特征是值得股民研究的:第一个就是缩量,非常明显的缩量,基本上回到了春节前一周的水平,但当时是源于节日因素而缩量,如今则是市场自然形成的缩量。缩量和巨量是对应的,都能够直接体现市场资金的意图,特别是股指期货出现之后,结合股指期货持仓是判断主力意图最好的时间。单纯的股市量能往往只能够体现资金进出和日常活跃度,但无法真正提示多空,这是传统方法的弊端,而玉名为了弥补之一弊端,特意研究创立了“股指期货实战系统”的最大功能就是帮助股民监测资金动向,提前挖掘市场的机会与风险。从玉名微博图解股指期货连续记录的数据来看,3.16日是IF1204持仓正式突破持仓警戒位的,随后持仓一路增加,直到3.22和3.23日创出历史的盘中和收盘持仓新高。
  股期持仓代表多空分歧与行情背离的风险,持仓越高风险越大,指数调整的压力也就越大,这样我们结合股期持仓和股市量能就能够很好地判断市场多空力量变化与强弱。从技术上3.14日天量长阴终结的反弹行情,导致了股市获利盘的派发,这说明多头力量在减弱,而随后股期持仓从3.16日突然激增后超过警戒线,则是说明了市场多空力量的转换之后,空头掌握市场,正是该点导致了随后的连跌。连跌之所以持续这么久,也恰恰是多头撤离与空头做空两者的结合所致。所以玉名在《股市钱规则》书中反复提到,资金要素是股市三要素(资金、赚钱效应、赢利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把握的,对股民来说,千万不要去哪一路具体的资金,因为资金买入和大量持有未必就是利于多头,如果其卖出和平仓反而是最大的空头,同样资金卖出和大量空仓未必是利于空头,这也很可能是最大的多头,所以此时一定要多利用ETF和股指期货系统来完成对市场监测(这两套系统,我已经收录在《赚在起跑线》书中的“八大实战系统”了,股民感兴趣可以研究)。
  第二个是热点的大面积溃散与强势股的补跌。今天大量时间中几乎找不到非ST类的涨停股,反而出现了跌停股和连续大跌个股,这说明获利盘派发的第一波高峰结束了,也就是大量获利盘完成了在高位的派发,这样其就不需要再维系个股的强势,也不需要类似斯米克、维维股份这样来掩护出货的题材股了,可以安全撤离了。这就是上周玉名反复提示到的,看上去市场热点遍地开花,今儿一个热点,明儿一个热点,但都是一日游,无法真正形成赚钱效应,而指数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持续新低,那么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掩护派发啊,如今派发告一段落,则不需要如此了。
  结合这两大特征,玉名认为,缩量和热点的消退都能够说明获利盘派发的迫切度在降低,或者说目前场内资金大量持股的品种都处于微利或者被套的尴尬状态,没有太多的派发的欲望了。同时出局的资金也没有入场做行情的必要,这样导致了市场的缩量。这也就是之前我给大家提示的,市场量能必须要经历一个先地量后放量的过程才能够说调整行情结束,如今第一步达到了,这是好事。其次,热点的消失是暂时的,后期我们需要观察市场新热点能否形成,同时这也将伴随市场量能放大的动作,但这个过程很可能不会很快,而是需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市场后期还会有阴跌的情况,毕竟股指期货持仓还没下降,也就是说整个市场还在做空赢利的模式下,市场很难出现大的反弹,顶多会有一些局部超跌反弹,但很快也会沉寂,所以对股民来说,后期继续盯紧量能和热点主线上的变化,目前依然被套而大量持股的股民暂时不必割肉了,而是选择观望与等待。

今日两大新特征暴露主力意图

点击观看“股市赢利三部曲”系列书籍:3 《赚在起跑线》之八大实战系统,2《股市钱规则》,1《主体思维选股法》 

 

如果各位对个股和大盘有问题探讨,看玉名的“图解股指期货”可加新浪微博和空间http://weibo.com/wwhuahuayhttp://t.cn/hp5Vh提问,看直播和最新的千股千评文章~

 

新浪博客改版了,股票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lm/stock  和财经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m/financ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