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性的“青春期后置”现象

(2009-04-24 09:51: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散谈

    这段时间,报纸,电视等媒体都在讨论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一个14岁的中学生爱上了他的女英语老师,并有多次的离家出走。孩子的家长闹到学校,认为是女老师“勾引”自己的孩子,并大闹学校与教育局。只是两个当事人一直没有露面,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争议。

 

   在中国,年龄大的男老师爱上自己的女学生好象更容易被公众宽容对待。而少年爱上大自己20岁的女老师,特别是未成年的男孩子,这就会被指责为“不伦”。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师生关系是属于伦理范畴的。以前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显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师生近似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假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乱了,那就是“乱伦”。现在是一个14岁的男孩子与一个34岁离异的女老师之间的“爱情”呢?无怪乎愤怒情绪泛滥(孩子的父母),指责声讨之人群起攻之。

 

   这两位当事人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假如历史倒退30年,那他们就惨了,绝对是会被唾沫淹死的(特别是那个女老师)。又假如他们身处江湖,绝对会成为各路豪杰得而诛之的对象。他们做了一件让很多人内心焦虑的事情,那是激发出了平常人被压抑的“乱伦”渴望,焦虑也是来自“乱伦焦虑”。普遍的有着江湖情结的人,恰恰是青春期没有过的。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会迷恋上武侠小说的原因,在许多江湖豪杰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影子。

 

   从心理的层面来讲的话,这个男孩子很勇敢,但也很懦弱。勇敢是因为他突破了传统的禁忌,敢为许多人不敢为。懦弱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焦虑,而是见诸行动的方式去保护自己。

 

   人的驱力是性与攻击。这是佛洛伊德的理论。处在青春期的人会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离开家庭,在外面的女性身上获得性满足,当然更多的方式是性幻想。另一件事情是攻击性很强,特别是男性。他们打架,斗狠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无意识中,有超越权威的愿望,特别是超越代表着权威的父亲。而这个父亲可能会被泛化为一切男性。

 

   有着这样青春期表现的男性,恰恰是心理比较健康的男性,发展下去,他的社会功能和自我功能会比较好。而一旦在青春期的时候发展受阻,那青春期就会被无限期的延长,甚至到中年后都有着类似青春期的表现。中国男性身上尤其有着“青春期后置”的特质。

 

   所谓“青春期后置”,其实就是在成年状态下表现出具有青春期的特质。处在青春期的男性,性满足,自尊满足,爱与被爱的满足更多的来自于家庭以外的伙伴之间。家庭给予他的更多是亲情。看看现在“婚外恋”的盛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很多丈夫把妻子看成是照顾自己的母亲式的人物,甚至在家里完全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一样。但在“婚外情”的对象那里,展现出来的关系更多的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更平等式的,可以沟通的。这与青春期男性的关系模式很类似,其实这本来更应该在青春期完成的关系模式,只是在40岁的时候去完成。

 

   看看《中国式离婚》这样的关于中国婚姻的小说或者电视,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男性身上有的特点。需要妻子变成“老妈子”式的人,然后感觉与妻子之间沟通越来越困难,他就会有愿望想在外面的女性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心灵交流,并承受责任和欲望之间的冲突。而中国女性,在无意识中也很愿意去完成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换,接着就体会着价值感消失,担心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并把自己所有的满足都放到丈夫与孩子身上。夫妻之间都承受着失落,无力感,并相互期待,最终彼此感觉到自己受到伤害。

 

   没有完整顺利的度过青春期的男性,几乎不具备能力做一个丈夫。因为在他的内心中的关系模式会一直处在“母子关系”或者是“父子”关系两者转化中,几乎没有能力去维持一个平等的,相互独立并联接的成年男女之间的夫妻模式。这一方面来自自己父母的关系模式的认同,另一方面,他并没有从男孩子成为一个男人,或者说,是没有能力体会成为男人后的满足感,更多男人在家庭中的价值满足,似乎来自是能养家,能照顾到家人的物质需要,那好象是一个“好男人”的表现。假如没有“吃喝嫖赌”,那就是很多女性心目中的“完美男人”了。

 

   而有许多女性心中更完美的丈夫,那就是既可以满足其内心“完美的照顾自己的父亲”,又是“听话的,能被自己控制的孩子”这样的男人。当然,还要在性上面,能是一个“男人”。不过,对后面“男人”的角色似乎不是最主要的。听到很多女性夸奖自己的丈夫,很少听到丈夫的事业成就如何;也很少听到女性夸奖自己丈夫有着属于自己的情趣爱好;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对家人怎样。当然,抱怨男人最多的,也是这样。

 

  这样的夫妻关系模式,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那是被认可和接受的,也是适合当时的社会整个文化和观念的。就好象是70年代的中国,“中山装”一度是时髦,不过到现在西装盛行的今天,“中山装”似乎有点别扭。婚姻模式也是,在崇尚爱与自由的今天,曾经的婚姻模式在现今社会,似乎恰恰是制约人追求精神愉悦的一块大石头。婚姻关系,或者说是人们内心的婚姻关系模式也许发生一些改变,成为平等独立自主的婚姻方式,更能在当今社会的婚姻氛围中得到彼此的乐趣和长久的发展。

 

  婚姻关系是动态的平衡状态。假如夫妻双方能在这样的互动中保持步调一致,那婚姻关系就是和谐的。妻子需要“父亲”的时候,男人可以扮演,他也愿意扮演。而丈夫需要“母亲”的时候,妻子也愿意去满足对方,及时的关系转换能在彼此需要的时候被觉察和行动,那夫妻双方也就会彼此获得满足。一旦在丈夫内心,他感觉妻子在扮演"权威"式的父亲,或者是“控制”式的母亲的时候,丈夫内心“青春期”的叛逆也就显现出来,“青春期”男孩子就会被激发出来,当然,愤怒和焦虑的情绪也被激发了。

 

  而“青春期后置”的男性,表现的方式是需要“母亲”,但又怕母亲的控制而失去自由。对于这样的男性来说,照顾一个女性是很有压力的事情。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并没有照顾一个女性的能力。就算他感觉有这样的能力,事实上更多的是他把自己幻想成“无所不能”的状态,因此他的照顾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并不是因为对方的需要。这样的男性很容易对女性产生内疚感,而他们所做的行为,从无意识动机来看,更多的是为了消除自己那种曾经的内疚。而这样的内疚感,恰恰是一个无力的母亲传递给他的。

 

   什么样的父母会“培养”出“青春期后置”的男人呢?

 

   下一篇再做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