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公婆"的"硬伤"
(2009-04-14 13:51:30)
标签:
家庭婚姻公婆凤凰张军上海情感 |
分类: 家庭教育 |
两性心理
●
●
“凤凰公婆”的“硬伤”
胡慎之
词典:
凤凰男,来自“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指出身贫寒(往往指农村),几经辛苦考上大学,成为一个家族“蜕变”的希望,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并与城市女子(称孔雀女)结婚的男子。
由于自小生活艰辛,为他们留下了烙印,使得他们在具有勤奋、吃苦、孝顺等品德之外,也形成一些难以改变的性格:譬如盲从的“孝顺”、譬如过分自尊,从而与“孔雀妻子”的婚姻生活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负面问题。
原生家庭:是指没结婚之前的家庭,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代表影视:《新结婚时代》《双面胶》
“过年回谁家”,竟成导火线
小凡挺庆幸,自己的“凤凰男”丈夫张军,似乎没有别人描述中的那么恐怖:没有接二连三的乡下亲戚,没有过分在意自己的财产,会做家务会体贴会浪漫,性格随和,没有过分自卑自尊的迹象。
但到了结婚第二年,“回谁家过年”这个问题,却开始发生变化:小凡心想去年跟丈夫回了老家乡下,今年再丢下自己父母孤单过节,心里过意不去;当然她也想到如果留在上海,则对公婆说不过去。于是提议,将老人家接过来一起过节。
本以为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却遭到丈夫一家的反对——就一年一次,媳妇都不愿意回乡下过,反而要老人家奔波过来,未免太不懂事……最后两个人各自陪父母过,事情没有愉快收场,反而成了个结。
之后,公婆来上海,并主动承担家务,让他们安心工作。丈夫变回一个儿子的角色,衣来伸手,其乐融融。婆婆开始倒是客气,只是这种客气,小凡觉得,在自己家里,自己就像个客人般不自在。
再此后,就像现实或者影视剧中的情节一样,他们开始为一些琐事摩擦不断。小凡在一次活动中抽得的旅游券,因为自己抽不出空,准备送给公婆让他们出去玩,不想竟引来矛盾——他们理解为这是逐客令。由于小凡的解释语气比较生硬,竟演变为吵架。婆婆一气之下回乡下去了。
这个结果让张军内疚不已,当和小凡再一次无法平静沟通之后,醉酒的张军出手打了自己的妻子。
这个行为超出了小凡的忍耐底线,她觉得自己的婚姻大概要走向《双面胶》那样的恐怖情形了。她很疑惑,以前那么长的时间,张军并没有所谓“凤凰男”的那些事,为什么一旦和他的家庭近距离接触,事情就“上了轨道”。
“凤凰男”的问题,已经被讨论得沸沸扬扬,矛头大多指向“凤凰男”本身那些难以改变的“烙印”。
但无论是影视还是现实,很多矛盾的出现和激化,都从“孔雀媳妇”与“凤凰公婆”的碰撞开始。这并不是责任的归咎问题,家庭的矛盾,任何成员都应有其责任。在众多凤凰家庭的闹剧中,部分“凤凰公婆”的确存在一些“硬伤”,没有解决,矛盾就会始终存在。
这个家,谁才是主人”
小凡心里的别扭,大概是从感觉自己在家里像个客人开始的。
在我们的传统里,也在小张父母的意识里,家庭里媳妇的角色是不太重要的,是原有家庭的一个“外来者”。在他们看来,媳妇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去融入这个大家庭。
而在小凡看来,自己和丈夫毋庸置疑就是同等重要的,她一样要承担经济压力,一样要去外面奔波,一样拥有很多的资源(甚至比丈夫还多),这个家是他和丈夫共同构筑的,她必定觉得,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认为,这是儿子的家,当然也就是他们的家,自己就是家中主人,两者势必会起冲突。
而在平时相处的时间,小凡发现张军的家庭,是如此紧密没有间隙,有时他的兄弟姐妹到来,他们一家说说笑笑。小凡便更觉得自己就是多余的,进不去那个密不透风的墙,更别提主人的感觉。
“凤凰公婆”其实是担心,原来家庭里,与儿子没有间隙的关系被撕扯,但他们或许忽略了“形势的改变”了:儿子和媳妇已经是一个组合,这里是他们组建的家,而不是原来他们当家作主时的那个大家庭了。反客为主,对媳妇往往就是意味着排斥。
自卑是道跨不过的天堑
在许多分析凤凰孔雀配的文章,都会说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凤凰男身上始终难以磨灭的自卑感(有时表现出来的是过度的自尊)。
事实上,这种自卑感,凤凰父母也同样携带着。
张军认识小凡,张家父母其实是暗自为儿子高兴的,这种高兴不仅仅是儿子“讨到城市老婆”这么简单,还有一些他们自己也说不出的私心:小凡家就在上海,有房子有车,这一方面可以让儿子不需要太辛苦就可以过上好日子,而对家乡的亲戚朋友,还可以说儿子凭自己的能力,已经可以在大城市安营扎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为儿子赢得一些脸面”,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的脸面。
但在另一方面,张父母其实是有些忐忑的,他们一方面期待小凡和她的父母能与自己平起平坐,另一方面却在心里觉得本来就不对等的。这种自卑感他们或许没有意识,或许是不愿意去承认。但却象一条跨不过去的天堑,让他们始终有种不舒服的感觉。
而这种自卑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对“孔雀媳妇”的低眉顺眼,反而是戒备。
加上小张父母内心中,还有另一个早已有之的好媳妇形象:顺从,听话,包容,尊重老人。小凡虽不是个野蛮的娇娇女,偶然任性也有的,与丈夫或者公公婆婆的意见不一时,会直接说出来。而这些则成为公婆内心不满或者指责的理由。
实际上,如果真要公婆说出,小凡有如何不可原谅的缺点,他们也觉得似乎没有,但他们似乎只有在批评和数落小凡时,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才能被抵消:至少还有做人父母的权威感。
“都是为你好”,最美丽的谎言
陈华是另一个“凤凰男”的例子,他的婚姻算是比较顺利;妻子和母亲相处时不是没有矛盾,好在他始终比较善于调解。
但当父母向他提出要钱,回乡下建并不需要住到的大房子,还有接济众多亲友时,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拒绝了。
这个拒绝惹来母亲的一通眼泪,当母亲说:“这不都是为了你好吗”时,他内心又觉得愧疚不已。
“都是为你好”,这大概是存在于所有家庭的美丽谎言了,即使我们不愿承认。
对于很多“凤凰父母”,或者其他父母,始终都是没有感觉自己在儿子婚姻中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的:为儿子的家庭节省,是心疼他们赚钱不容易;向儿子媳妇要钱,回乡下建大房子,是为孩子回家的时候有面子……
所以如果类似的要求被拒绝,父母会感觉很委屈:还不是为了你!事实上他们不知道,有些东西只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并不是孩子的需要,甚至是孩子难以做到的。
他们不请楚:被要求的儿子其实有被强迫的感觉,但如果拒绝,则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都是为你好”带来的愧疚,成了对儿子最好的控制。
父母在艰辛条件下,培养儿子到大学毕业,让他有了成家立业的本事,自己付出的辛苦自不必说,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儿子毕竟不是自己随意支配的财产,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和方向。
“在我们眼里,他始终是个小孩”,这句话听来充满爱意,但仔细去想,却是一个问题:我们并没有把子女当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他已经独立地存在于社会和他自己的家庭。而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儿子理应满足自己提出的这些“为他好”的理由。
或许,这样的分析会让一些人无法接受:父母的爱不是真爱?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其实,我们想说的是一些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认识,有时假借了爱的外衣,最终会使得我们失去判断的能力,一旦爱人或者亲人的行为不是自己希望的,便会产生怀疑,从而对家庭的亲密关系造成干扰。
如果你的“凤凰儿子”组建了他的小家庭,而你因此感到失落,请记住“从现在开始,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爱人。这样,你或许不会因为“失去最爱的人”而无法平衡自己的内心,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意愿对他们的家庭带来困扰。“我上我儿家,我和我儿说声就成了,难道还要你同意吗?”这样的话是几乎是致命的。
孔雀女应该在结婚之前对凤凰男和他的家庭多一些了解。匹配不是门户之见,而是为了在以后的相处更加和谐,更省力。
如果你就是凤凰男,在组建了新家庭后,应认识到自己是新家庭的核心,如果还依附于原来家庭,就很难维持和谐的小家。要知道,所有矛盾的解决,你始终是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