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慎之心理
胡慎之心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47
  • 关注人气:11,1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子的恶梦

(2009-01-14 12:54:41)
标签:

育儿

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恐惧感有时会让我们受益。当孩子因为“恐惧”而得到父母额外的照顾时,他就会形成这种恐惧——受益模式,这个模式有时能让他控制父母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依赖。 

儿子从小就是一个人睡觉,5岁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7岁的儿子却出现了从来没有的情况。晚上11点,他跑过来敲我的房门。我跟他进了他的房间,坐在他床边,在我轻轻拍打下他很快又睡着。

我刚躺下没多久,他又来敲门,我想噩梦可能一直侵袭他的睡眠。但问他的时候,他却只说胸口难受,一摸背上竟出了很多汗。我猜小家伙肯定是想表现出男孩子特有的自尊感才不说,于是帮他换了衣服,安慰一番,继续让他睡觉。

过了半个小时,儿子第三次起来敲我的门。这时候我知道他需要我了。他虽然只说身体难受。但我想应该是梦魇,我想起,他白天刚看了电影《生化危机》,成人电影,这也怪我没有很好给他选择电影。梦魇是很恐惧的体验,成年人都会害怕,何况是7岁的孩子。

当我决定陪他睡一个晚上时,他紧张的情绪一下就缓解了,很快就塌实地睡着了。

孩子总是在感觉无助和恐慌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他们安全感,这时候任何说教都没有意义的,他们只需要陪伴和安抚,或者身体的接触。我需要一个合适的时间和他讨论这个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讨论,很显然不是适当的。

第二天,我问儿子昨天晚上发生什么事时,他的回答仍然很模糊,只说身体不舒服。我想他可能害怕去讲述昨天发生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要再一次面对整个过程,再一次体验恐惧。

不过,不去面对并不是好办法,这只是否认或者回避了事情本身,情绪也只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严重点可能影响他将来的生活:恐惧被储存起来,而不是被体验和解决,以后遇见类似情况,只会引起更大的恐惧感。

后来,他承认是因为看了电影后,电影中的坏人、怪物在他梦里出现了,而且还向他扑来,他害怕,但叫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办。

讲了原因后,他提出晚上还要我陪他睡觉。

但我拒绝了。我觉得不应该因为他的一个恶梦,而去满足他内心不合理的期待——和爸爸一起睡觉。

被我拒绝后,儿子表现出很挫折与无助,甚至有点愤怒。然后他开始哀求我。

我还是没有答应,不过告诉他如果晚上还有这样的情况,再考虑是否陪他一起睡。

当天晚上,他果然再一次把我叫醒,即使安慰他说我就在隔壁,他还是拒绝睡觉,这让我在半夜感到烦恼。

儿子害怕一个人睡觉,而我拒绝陪他让他更紧张,因此他用拒绝睡觉,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让我紧张焦虑。我因为担心不睡觉对他身体的影响,而且还要去权衡我自己的利益和孩子利益之间的关系平衡。他给我出了个难题。

看清楚了孩子要求背后的动机,就不会被他控制了。

我问清楚了他害怕的东西后,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去面对他恐惧的东西。他并不能想到其他的办法,只是一味期待我帮他解决。这就是孩子的愿望,渴望别人帮自己解决问题。这时候他的确需要一些援助。

我问他:为什么要老爸陪?这样怪物就不来了吗?

他回答:不是的,怪物还是会来,但老爸在就没那么害怕。

在跟他解释怪物只是在电影里、梦里,但家里其实是安全的之后,我问他,有什么东西可以制服他所害怕的怪物,他想了一会,说超人应该可以。

我接着给他做解释:爸爸小时候也有这样的体会。当他知道别人也会有同样体验时,就会知道他遇见的问题不是独特的,这可以消除他部分焦虑感;而且他知道原来很强大的老爸也是从他那样的过程中经历的,这能给他一个值得认同的榜样。我们经常说父亲是儿子的榜样,就是这个道理。

我说我知道你还有可能会梦到怪物,或者其他恐怖的东西,但不能因为做了噩梦而让老爸一直陪你。既然超人可以制服怪物,那你在害怕时,可以想象老爸就是超人,在你害怕时随时出现,赶走怪物。

“就算梦里的超人老爸赶不走他,真实的老爸就在隔壁,随叫随到。不信你试一下。等你对付了梦里的怪物,你就会长大一点了”。

小的孩子总是渴望长大的,这些话给了他一点信心。他要我陪,就是害怕梦里的怪物来侵犯他,给了他应对梦里恐惧的方法,就像学游泳害怕溺水而给自己戴一个游泳圈,恐惧感不会完全消失但是缓解了。

他表示一个人试着睡,但要我保证随叫随到。我自然答应他的请求。

第2天早上醒来,他说还是有怪物,但没那么害怕了。醒了一下,觉得老爸在隔壁,又睡着了。他说的时候表情有点骄傲。

我肯定了他的表现,并夸奖他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象个小男子汉了。

下午,他跟他的小伙伴描述了这个过程。

一个噩梦,儿子从恐惧,到了解,到找到解决方法然后分享他的体会,并且在这件事情中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与成长,这其实就是一次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

 

前面提到,孩子要求我第二天继续陪他睡觉,是他“内心不合理的期望”,如果我没意识到他的意图,就会被他控制。

这并不是我和儿子之间的一场“较量”。

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有时恐惧感会成为我们受益的工具,尤其是小孩子,他们经常会用这样的模式来获得照顾,满足他的依赖。

比如他想跟妈妈一起睡觉,他会说:“妈妈,我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当妈妈满足了他的要求。恐惧的受益模式就会在他的潜意识中形成了。

而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有时就会放弃自己的事情:母亲本来有社交活动的,因为担心孩子晚上不能一个人睡觉,只能放弃;或者,母亲本来和父亲一起睡,但因为孩子怕鬼,母亲必须和父亲分开而与孩子一起睡,而这正好满足儿子无意识中,不愿意和母亲分离的愿望。这样,母亲以孩子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就被孩子控制了。

不仅仅是睡觉这件事情,很多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很胆小,如果自己不陪,他们就不去做这个做那个。事实上,他们都是被孩子的恐惧感控制了的父母。

这种模式的结果有几个:孩子体会的不是恐惧本身,而更关注到的是恐惧产生后能得到的好处;他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恐惧,要依赖他人,并认为父母是必须对自己的恐惧负责的,如果让自己去面对,就是父母不对;同时,他会因为自己没有能力面对恐惧,感觉无助和自卑。

而这样的控制模式,在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还会被复制。他们会因为“害怕”得不到对方的照料而感觉到愤怒,譬如在伴侣出差时,必须打很多电话,自己是多么需要对方而他(她)却不在,从而引起对方的内疚感。他们在无意识中,把对方也看成自己的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都会表现得依赖性太强,没有完全脱离孩子的状态,也就缺乏独立去面对自己问题的能力。

恐惧感是每个人出生后就要面对的情绪,孩子恐惧的时候,父母是需要适当介入的,但并不是去帮他消除,而是理解他的情绪,从负面事件中帮助孩子一起发现积极的意义。

一味让孩子不要害怕,当然没有任何意义;而用“完美”的照料方式去替代孩子的恐惧和满足孩子因为恐惧而提出的不合理需要,则只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甚至只是满足父母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幻想。
备注:本文章已经被<家庭医生>杂志采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