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势力探秘 领袖访谈录】序:先从格局入手

标签:
杂谈 |
2009年,香港导演王晶和台湾“学者”老板蔡松林相继提出“华语电影将迎来黄金十年”,理由是年轻观众开始走进电影院,内行老板陆续出来做电影,内地票房连年增长,影院不断新建。这一观点提出之后,获得业内广泛认同,但也有人表示质疑,导演尔冬升就担心内地影市火爆会让大量资金涌入,导致明星加价、题材趋同、质量下降等问题,最后重演港片落难史。转眼三年过去,“黄金十年”确在继续,但隐忧也逐渐暴露,尤其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美国进口大片数量和分账比例都翻倍增长,这对国内电影制作的冲击有多大?尚待观察。
如何看清纷扰、解决问题?不妨从头说起,先从华语电影产业格局入手。
当今华语影坛,市场唯内地马首是瞻,自冯小刚《甲方乙方》打起贺岁片大旗,至张艺谋《英雄》票房乃以亿计,进而中影打造大片系列《投名状》、《赤壁》,华谊、博纳等民营公司也相继崛起,引得港台导演及电影公司集体挥师北上,共同铸就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象——也是本书所呈现的“势力格局”。
1,第一本囊括两岸三地最知名雄厚华人电影公司历史现状及产业模式的电影书。
2,专访每家电影公司的掌舵人,由大佬亲自现身说法,行文则是集记叙与对话的纪录体。
3,内容既涉及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现实,又追溯从地域(港台)到年代(十几年前)华语电影势力形成。
4,按各公司分章节,公司分单纯的制作公司及集投资制作发行的综合公司两大块。
业内皆知,相比好莱坞,华语电影还未形成真正规范的工业,很多电影和公司的成功也有偶然因素,所谓总结更有事后诸葛亮的诟病,但经验多了可能就成为模式。本书罗致的电影公司大多不是昙花一现,起码曾领风骚三五年,产业模式也各有特色,皆可一书。作为公司的掌舵人,大佬们接受访问的内容或许主观、疏漏、不实;作为作者,我们尽量帮他们梳理归纳,最大限度还原真实,倘仍有不如意之处,望读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