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孙红雷才是程蝶衣!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影脚 |
尽管我个人最喜欢陈凯歌的《刺秦》,但他公认最辉煌的代表作当属《霸王别姬》。
十五年后陈凯歌再拍《梅兰芳》,既然题材类似,必不可免会被人拿来跟《霸王别姬》比。陈凯歌能否自我超越?黎明又能否及得上张国荣?或许,有人在等着看笑话,《梅兰芳》不比《霸王别姬》可以肆意发挥,有各种因素掣肘,怎能拍得好?老实说,看片之前,我也有此疑虑,但看完第一段“梅兰芳斗戏十三燕”已是咋舌惊艳,只这一章,便足以证明陈凯歌宝刀不老,那份信心正如十三燕所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电影《梅兰芳》是三段式结构,讲述梅兰芳人生的三个阶段,每段都是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高潮,官方所谓死别、生离、聚散,若总结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分别展示梅兰芳对艺术、爱情、大义三个方面的态度,虽未道尽大师一生,却也是传记形式一种,仍足以全面了解传主。
第一章“斗戏”可谓先声夺人,青年梅兰芳一出《游园惊梦》不仅让袁大总统、前清状元张季直,北大校长蔡元培如醉如痴,更迷倒了从来不看京戏的邱如白。这场戏至关重要,就算陈凯歌手段再高调度再妙,若演员不行,也很难让观众信服梅兰芳有如此艺术魅力!余少群的梅兰芳,眉目如画气质清雅,身段台下挺拔台上婀娜;戏外神情羞涩中带着倔强,戏内则是风情万种颠倒雌雄众生,绝了!绝不逊于《霸王别姬》中张国荣的风采,《梅兰芳》有余少群,成了!更何况,还有王学圻的十三燕,浑身上下都是戏,那语调那眼神那坐派,太京味了!
确实,“斗戏”一章集合了京派文化精粹,剧情亦是跌宕紧凑勾人心弦,梅兰芳为何有意创新京剧?邱如白为何甘愿辞官帮他改戏?十三燕坚持斗戏究竟是何心理?编导交代得有条不紊,张力十足,三个人物也由此愈发生动立体,整场戏才荡气回肠拍案叫绝。这段戏之所以好,窃以为除了陈导的功力,还有情怀,只有对那段已经消失的文化历史真有感悟才能拍得出来。以近十年为界,电视剧只有郭宝昌的《大宅门》,电影就是这部《梅兰芳》。
第二章“弃情”,演得最好的是章子怡,干净干脆,如果历史上的孟小冬真的如此英气,那我绝对相信后来杜月笙被她迷晕。陈凯歌调教演员确实有一套,黎明饰演的中年梅兰芳,沉稳大气,有名角儿的风范。此章堪称娱乐圈前传,京剧辉煌时代的梅兰芳,犹如当今的娱乐巨星,这里有经纪人(邱如白)与明星(梅兰芳)的控制与反控制,有明星想做普通人自由谈情说爱的愿望,有小报记者的偷拍,有比杨丽娟更疯狂的粉丝。
在邱如白看来,梅兰芳要想成为天下一人,必须高处不胜寒,必须独享这份孤单,所以必须不择一切手段让孟小冬弃情。无论他是否成功是否后悔,梅兰芳仍然是梅兰芳,对观众一不糊弄二不膨胀,在中国如此,到美国大受欢迎更是如此。对待爱情,他的选择是永远不再唱《梅龙镇》,因为那出戏只属于他和孟小冬。
第三章“秉义”,无非是众所周知的梅兰芳蓄须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显示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民族气节。耐人寻味的是,陈凯歌在这段却恰恰将梅兰芳还原成一个凡人。影片将大伯(毕彦君饰)给梅兰芳的一封信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情节道具。旧社会艺人地位低,梅家大爷就被宫里戴了一副纸枷锁羞辱,邱如白也曾嫌梅兰芳是戏子不敢让他进家,十三燕怕世人说戏子下贱朝三暮四宁可守旧不敢改戏。所以梅兰芳一生遵照大伯遗书,为艺人争气挣地位——如果给打入上海侵占中国的日本人唱戏,岂不是前功尽弃丢尽艺人的脸?
梅兰芳的想法仅此而已,他亦师亦友的最大帮手邱如白却不这么想:“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还不演莎士比亚了?”梅兰芳的日本军官粉丝(田中隆一)也这么想:“不论战争胜负与否,梅兰芳都应该是不朽的!”
邱如白,电影中唯一贯穿三段、戏份最重的人物。他为梅兰芳可以弃官舍家不择手段。他想把梅兰芳塑造成神,超越国家民族,但梅兰芳最终还是选择做了人。其实邱如白毕生追求的不是梅兰芳,而是完美的艺术,所以他才是《梅兰芳》中的程蝶衣!不得不提的是,孙红雷将这一角色拿捏得相当到味,尤其是在与梅兰芳关系的处理上很准确:他们是干净的,但又是微妙的……
其实,邱如白又何尝不是陈凯歌自己的写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