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本论:刘晓庆为何创娱乐圈“活人告死人”先例?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八卦掌 |
常听人讲,香港人没文化没传统没人情味,凡事利字当头。看香港电影就不觉得,胡金铨李翰祥的电影多考究多传统?徐克王家卫之流也不能说没文化吧?《富贵逼人》、《豪门夜宴》俗则俗矣,但人情味绝对浓厚。至于利字当头,通过这几年我的切身体会,觉得香港人什么事确实是先谈利益,但只要达成协议,绝对尽力不耍赖,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火车轰轰见真章儿就溜号的,实在靠谱太多了。当然这些都是闲话,其实我真正有感而言的是老一辈香港影人的“不忘本”。
前晚与麦子善导演吃饭,当然不肯放过听前辈讲古机会,问及麦导出道时间。他让我猜,“难道是70年代末就开始做剪接?”,“还要早十年,我第一部参与剪的片是《新独臂刀》。”“啊,那岂不是跟姜兴隆同一个时代?难道麦导是姜师傅的徒弟?”麦导闻听,面色肃然道:“姜兴隆是我的前辈,当时邵氏有两大剪接师,姜兴隆专给李翰祥、刘家良、楚原剪片,还有一个郭廷鸿,他是专门给张彻剪片,我就是郭廷鸿的徒弟。”谈及师徒渊源,麦导也认徐克为师傅,自觉剪片做导演都受老怪影响很大。
我当时听了就颇感慨,刚才无意间又在汪明荃的粉丝论坛翻看王天林寿宴的照片,杜琪峰、林岭东、林德禄一众徒弟祝寿,场面很有人情味!再联想20年前,张彻一班弟子义务张罗拍《义胆群英》,表面上是为纪念师傅从影40周年,实际上是为解决老人家晚年经济困境。还有与张彻同辈齐名的罗维,老来拍戏赔光了棺材本,洪金宝、陈勋奇、曾志伟一帮当年受过他恩惠的后辈也义务自发给拍了一部《运财五福星》筹款。就是当年与罗维闹得很不愉快的成龙,也感念提拔之恩,在老人家晚年帮过很多忙,这就是人情味,这就是不忘本。反观我们内地,新凤霞的腿是被谁打断的?杨钰莹为啥跟老师反目?
(张彻跟爱徒及友好于《义胆群英》的开拍酒会上的大合照。
前排左起:刘家辉、郭追、张彻、狄龙、李修贤、郑康业、谷峰
后排左起:吴宇森、陈烈、刘家荣、田丰、午马、姜大卫、陈观泰、唐佳、岳华、王青、梁家仁、李家鼎、田青、孙仲
)
最让人寒心的还是刘晓庆同志,当年若不是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刘晓庆怎能扬名国内、享誉海外,怎能之后片约如潮?但就在李翰祥死后不久,刘晓庆就把李翰祥告上法庭,理由是李导演违背专款专用的约定,由此创下娱乐圈首例“活人告死人”的官司。刘晓庆当然振振有词,李翰祥也未必全对,但老人家在拍你的《火烧阿房宫》期间猝死,无论生者逝者没有任何准备,有很多后遗烂账也很正常。你刘晓庆争取正当权益也正常,但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难道您真是打官司成瘾,非要让老人家死后也蒙羞?
当然,内地不忘本的影人也大有人在,两个月前我办徐小明《木棉袈裟》影展,于荣光就当着现场那么多观众感谢徐小明带他入行,多年来其实一直当对方是师傅,这种有人情味的话登时立时赢得全场掌声。
“为人不能忘本,凡事留有分寸”,大概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大众潜移默化的一种意识传统,但到如今这个独立独行的年代,这传统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小弟不才,愿意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