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影脚 |
看完《见龙卸甲》,想了一下,应该没有失望吧,因为本来就没抱期望嘛。
李仁港还是李仁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见龙卸甲》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志”,而是“三国漫画”。
漫画版《三国》
奉劝诸位,看《见龙卸甲》千万别想劳什子历史和罗贯中,就当看漫画。诸葛亮一出场就吃饭,一打仗就神算,倒是应了鲁迅先生那句“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很阴谋家。赵云一定要跟关羽张飞三英打一架才过瘾,编出个罗平安和曹婴不算啥,唱唱皮影、弹弹琵琶,也就是为了营造气氛,别当真,反正都打上李仁港原著了,又不是罗贯中!
《见龙卸甲》的每个人出场都很拉风,每个人的造型都独特,刘德华的大辫,安志杰的小辫,于荣光的胡子,五虎大将的祭庙,是不是很怪?想想日本漫画的范儿,就不难理解了。三国的游戏还不是日本开发得最好?三国或日本战国的漫画风咱们也不是没领教过!
无可否认,《见龙卸甲》延续李仁港《94独臂刀之情》的镜头风格,每一场戏都很风格化,开场一战暴雨,结尾一战飘雪,打戏不是快剪就是慢切,或者大特写,其实还是很漫画啦。玩惯游戏看惯漫画的应该都见怪不怪吧。但也有意外,长坂坡一战拍得就很写实,恍惚《投名状》,赵子龙也非万人敌,也是占了曹操轻敌欲生擒的便宜,洪金宝的动作设计也卖力,但还是淹没在大量快切慢剪的李氏风格中!好坏不论,好歹李导演也有自己的风格了,不容易。
老年版《阿虎》
可能是我想得太多,看《见龙卸甲》开始有点晕,好不容易不当“三国志或演义”看了,又琢磨导演通过这个故事想讲啥呢?赵子龙(刘德华)年轻时认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老了最后一战才发现自己一直只是颗棋子,难道是在讲命运定数?或者,在讲迟暮英雄如何面对失败荣辱?或者,在讲小人物罗平安(洪金宝)的致命嫉妒?或者,在讲诸葛亮曹婴的权谋兵法用人心术?后来:看到邓芝(安志杰)对战韩德(于荣光)打得血肉模糊死不言输,忽然一拍旁边哥们大腿大叫:得之矣!《见龙卸甲》根本就是一老年版《阿虎》嘛。
从中年《阿虎》到《少年阿虎》,再到老年版《阿虎》——《见龙卸甲》,重头戏就是对擂决斗,几个回合下去,男主角总是明知必输,却总是勇往无前!三部戏一到这部分就特悲壮猛煽情,身边好几个爷们都被煽哭了,只有我那哥们摸着大腿看着赵云冲进敌阵,咧嘴问:“难不成赵子龙真败了真死了?”小弟我则惴惴嗫嚅:“不会像《少年阿虎》最后决战那样结束吧?”
啊,还真是?服了!就凭李仁港的执著劲儿,这回我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