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乱弹指 |
魏:影响的内地导演太多了,比如贾樟柯的很多电影中都出现了录像厅的背景,在放映着《喋血双雄》或者《英雄本色》,还有他的《三峡好人》,里面那个叫小马的小孩不断地模仿周润发扮演的小马哥。他这次要拍的《双雄会》还要请姜大卫,就是老港片《新独臂刀》、《刺马》的主演,也算圆贾樟柯的一个梦。
像黄晓明这一批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新生代,都是看香港影视剧长大的,而且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是共通的,比如它表现的草根文化,它倡导的侠义精神。内地演员会受到香港演员表演方式的影响,比如黄晓明演《新上海滩》,比如孙红雷演的一些黑帮老大。其实香港演员早期是学好莱坞,比如周润发、吴镇宇,都学过阿兰·德龙、阿尔·帕西诺等,然后我们学香港演员。
记:简单说一下港片这十年来的变化。
魏:1997年前后的港片挺奇怪的,反而出现了《古惑仔》系列,好多人说这是无政府主义,教坏小孩子;杜琪峰也是在1996年创建了“银河映像”,1997年首部作品《一个字头的诞生》同样是江湖片。也就是说,当年港人并没有特别强调回归后就要拍内地口味的电影。反而是这十年中尤其是2003年到2006年,在“北望神州”精神的指引下,港人进军内地市场的希望特别迫切,但后来发现没有那么简单,剧本审查只是一方面,还有就是他们自以为摸透了内地观众,但其实内地导演还没摸透内地观众呢;港人以为内地有10亿人,但不知道看电影的只有3000万人,愿意自己掏钱看的可能还没这么多。所以从去年底今年初开始,港人开始觉得内地市场没那么重要,开始拍一些专门给香港人看的电影了,比如叶念琛的《十分爱》,是面对香港观众的,在一直低迷的香港影市达到了13天票房过千万的纪录。我觉得港片要自强不一定非盯着内地市场。
记:港星为何在内地过于受欢迎?
魏:文隽说过,哪怕是万梓良这种在香港已经过气的明星,只要是去内地的偏远一点的地区,依然会被当作巨星对待,我想是因为很多人都是从录像厅时代开始崇拜他们的嘛,有一天能见到真人了当然非常激动,所以也容易理解魏骏杰这种香港二线演员来了内地就能当主角。至于香港演员片酬通常比内地演员的高,一是他们非常有经验,每年每个人都要拍好多部剧集,各种角色都能演;二是他们的职业道德是“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在片场绝对敬业,不像内地有的演员还耍大牌呢。
将来变成特区电影
记: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中,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是?
魏:香港的文隽比较成功,他制片和监制的《风云雄霸天下》是1998年的港片票房冠军,里面的内地演员有王志文、徐静蕾和于荣光,《我的兄弟姐妹》则使用了内地的年轻导演拍,结果成为当年的内地票房冠军。还有内地的王光利,被王晶请到香港合拍了《卧虎》,票房突破了1000万元。但香港导演叶伟民的《炮制女朋友》,以为完全适合了内地观众的口味,赵薇是内地的偶像啊,片中她很强悍、其他香港人很弱势啊,但完全不成功。
记:香港电影会重现过去的辉煌吗?
魏:现在香港与内地电影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了,将来可能会变成特区电影,我赞同这样。因为电影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六七十年代开始腾飞的香港电影反映的正是那个特殊时期香港经济的膨胀,我觉得港片会变成中国一个城市的电影代表。这有迹可循,比如原来培养了很多演员的无线电视台,现在早没有艺人训练班了。英皇娱乐公司投资拍电影是为了让它旗下的谢霆锋、Twins等歌手主演;寰亚电影公司现在主要做音像制品,卖版权也有利润;骄阳电影公司出了《墨攻》等,但也是主要为有线电视台服务的;嘉禾娱乐公司投资电影是为了它的院线服务,但近年来东南亚院线非常不好。
记:香港电影在内地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魏:香港有些人总在喊“审查”阻碍了他们进军内地市场,其实港片去马来西亚等地也要改结局的,像“古惑仔”这种最后不是变成了卧底就是被警察带走了,暴力场面也都删了。部分港人觉得内地政府应该养着香港电影而又不能提任何要求。其实《新龙门客栈》、《黄飞鸿》那种模式完全可以成功,但现在他们不做了。而内地去年的《疯狂的石头》和《大电影之数百亿》,一个票房3000万元,一个2000万元,如果换做香港电影,需要《龙虎门》那种又有大腕又有动作的才能达到这个票房啊。而那种恶搞的题材本来不是香港擅长的吗,但现在都哪里去了?《戏王之王》香港票房不俗,却没有进攻内地市场,这些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