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路难 |
卓别灵
差点将本文标题定为“港片搜索引擎”。魏君子好言制止,说他只是个港片爱好者。但是有段时间,毫不夸张的说,他就是担当了搜索引擎。
一年前制作一套介绍港片幕后花絮的电视节目,我们搜集资料的方式之一,就是在GOOGLE里键入影片名字,再加上“魏君子”三个字,于是就可以找到他不知哪年写下的关于这部影片的帖子。主创人员的陈年旧事,拍摄过程的是是非非,影片获得的票房、反响和影坛地位,来龙去脉,拉拉杂杂,写得头头是道,就跟他亲眼目睹了似的。
看他的文章感触总落在两个字上:厉害!他的资料收集和归纳整理能力惊人,这种能力让他在大脑里建起一个与众不同的港片坐标系。即便以一个人或一部戏为出发点,也很少局限于一时一事,就片论片,每篇文章都能牵扯出若干人,涉及到若干事,回述上若干年,几乎每句话都带出“信息量”。
曾经问魏君子他是怎么收集资料的,为什么他总是比别人知道得多。他说,他能获得这类杂志书籍的机会很少,《电影双周刊》都从来没看过,在能上网之前,他了解幕后背景的方式是记住每部影片片尾的演职员表,以此获知电影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魏君子开了博客以后,他的网络旧文按“八卦掌”、“摘星手”、“梦里真”等等分类每天贴出,再加上新片评论,篇篇含金量很高,逐渐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和喜人的流量。他的博客被放置在影评人博客圈里,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影评人,他说他不懂技术层面的东西,配乐啊摄影啊都是他的盲点,香港电影金像奖从来没有预测对过,因为他总是偏向自己喜欢的电影人。至于自己写的文章,全是“人本主义”,“一叶障目”的东西。
我也不认为他是影评人。如果他是,那别人就不是。
他跟国内影评人的区别在于,不管多么痴迷于电影,都始终保持着大众化的欣赏趣味。他热衷的话题大多围绕动作片、喜剧片、武侠片等娱乐性比较强,票房收入比较高的影片类型,谈及小众化的文艺片,也多从创作者心态入手,很少对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当然,三级片,艳情片,乃至僵尸片也在他的爱好之内,点评起来颇为投入。
在评价电影作品和电影人时,魏君子很少流露偏激的个人情绪,语气中没有冷嘲热讽,总是直接坦率地表达观点,对创作者保持着一份尊敬和善意。如此厚道,也不象影评人。
他的旧文快要在博客里贴完的时候,有个朋友问他,你为什么不隔几天贴一篇,这样不至于很快就贴完了网友没的看。这个家伙竟然说,他就是要在有激情的时候持续迸发,迸发完了就一败涂地,就象徐克那样。
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港片作风——“尽皆过火,尽皆癫狂。”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说这话的是另一位港片爱好者,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他的《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把香港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进行剖析,从理论的层面讲解港片令人痴迷的原因。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就象这本学术著作的倒影,是香港电影的“野史”、“外传”和“演义”。这里面有江湖恩怨,人生起伏,功过评说,文字之间隐藏着香港影坛人物关系图和历史发展年代表,看过之后的感觉,不是听了高深的学术讲座,而是听了一部过瘾的评书。
魏君子确实不是搜索引擎,那是一种很机械的东西。他说热闹时是个眉飞色舞的人,论门道时是个以理“胡”人的人,实际上,他是不完全版“港片演义”的说书人。
前一篇:“刺马”之影视版本一览
后一篇:“黄金”?“好人”?不如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