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卦掌 |
多年之后的2006,在好莱坞混出点名堂的于仁泰回内地执导动作大片《霍元甲》。这也是他继20多年前的《巡城马》后,第二次与袁八爷合作。彼时,身残心傲的于导演踌躇满志,农历春节推出的《霍元甲》内地港台大卖已成定局。不过,他可能不会注意到,当年的好友高志森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拍一部《左邻右李》。并且,由于导演已经过气,该片注定湮没无闻、卖座乏力。
但在十五年前,不知各位可还记得:高志森与于仁泰搭伙拍戏时,不仅“高志森作品”票房远胜于仁泰,他在香港影坛的地位影响更是直追徐克、王晶、高志森,俨然一流名导。反观于仁泰,则是一个刚拍完《千王1991》、《伙头福星》两部平平之作的不得志才子。所幸有好友高志森帮忙,不断物色适合他拍的戏,结果找到武侠名作《白发魔女》,但当时于仁泰对古装戏兴趣不大,看完原著又觉得“好闷,如果梁羽生由得我改就拍”。又是高志森跑去问,得到肯定答复后,这才拍成这部后来颇受好莱坞青睐的诡丽奇情武侠片。
算起来,高志森与于仁泰相交已有20多年。最早认识是在新艺城时期,在黄百鸣的赏识下,搞舞台剧出身的高志森与份属“新浪潮”之列的于仁泰先后在1984年执导了鬼片《开心鬼》和《灵气逼人》。两部电影票房尽皆成功,但低成本的《开心鬼》就盈利更多一些。尤其该片上映时居然成功击败麦当雄、洪金宝联手摄制的《省港奇兵》,仅以二百万成本,狂收一千七百多万,赚来纯利超过千万,是当时“新艺城”赚钱最多的一部电影。高志森也因此一举成名,其后导演的《圣诞快乐》票房收入也颇不俗。而这两部电影更成为高志森日后跳槽到德宝的资本。
据说高志森之所以转投徳宝是因为不满新艺城的待遇太低,他当时所导影片的叫座率皆在千万以上,可是自己的片酬却只有十几万。因此当潘迪生以每部戏一百万的高薪请他跳槽时,高志森已理会不得好友黄百鸣的百般挽留了,便理所当然的“人往高处走”了。与此同时,于仁泰亦转投德宝,可惜导演作品只有《龙在江湖》寥寥几部,卖埠海外票房虽好,本土票房却差强人意,是以在德宝仍不得意。倒是高志森,没有让潘迪生的高薪白花。他加盟徳宝的首部作品《富贵逼人》便引起轰动!他针对香港小市民发横财买“六合彩”的功利心态,拍出了一部反映小市民的“横财梦”,片中对小市民的心态及居住场所日常生活皆有喜剧化的处理,令香港观众看来倍感亲切,至今更被港人誉为本土文化的重要解读文本。
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新艺城三巨头各怀异心,即将分崩离析;潘迪生苦心将杨紫琼小姐捧红并娶回家中后,便无意电影事业,德宝从此后劲乏力。值此乱世,高志森与“伯乐”黄百鸣再次聚首,转投新宝院线,联合许冠文拍出贺岁喜剧《合家欢》,大获成功。进入90年代,高志森除了连续数年与黄百鸣合作了《家有喜事》、《花田喜事》、《大富之家》等一系列“合家欢”式的贺岁喜剧外,又自组“高志森影业公司”(一度依附黄百鸣稍后组立的东方院线及电影公司),力邀于仁泰帮忙做监制,常用李力持做导演,训练弟子谷德昭、张肇麟及小学徒马伟豪做编导工作,初期仍走大众通俗路线,主攻颠覆经典的谐仿笑片(《花田喜事》、《水浒笑传》、《黄飞鸿笑传》)和以情色噱头为主的咸湿喜剧(《蜜桃成熟时》《不文小丈夫》、《不文骚》)两大类型,大多取得票房佳绩。高志森亦因此成为当时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1993年之后,高志森旗下人才流失严重:久不得志的于仁泰终于凭《白发魔女》扬眉吐气,随后自组工作室,继续在黄百鸣资助下开拍《新夜半歌声》,已与高志森并驾齐驱;李力持与周星驰成为最佳拍档,拍《唐伯虎点秋香》时还诱走爱徒谷德昭(肥谷戏称因此被高志森“逐出门墙”);至于马伟豪亦另谋高就,先后为永盛与UFO开拍《山水有相逢》及《记得香蕉成熟时2》。
其实,没了这批好手帮高志森搞商业喜剧并非坏事。从1994年开始,高志森将兴趣转向了舞台剧的电影改编,第一部便是《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不过,好友兼老板黄百鸣却并不认同高志森的改变。虽然令黄百鸣收益最大的《开心鬼》就是改编自舞台剧,但他不觉得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类怀旧+爱情的题材会有什么市场。于是,“东方”没有为高志森投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出品方为当时刚刚成立“寰亚”),但出于友情,黄百鸣依旧客串演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结果,黄百鸣看走眼了!一部百多万港币成本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居然拿下2100万票房和香港金像奖三项大奖,在香港影坛引起轰动。之后,高志森更沉迷于舞台剧制作和影视改编不能自拔,接下来制作的《年年有今日》、《人间有情》、《南海十三郎》即便仍有不少处境喜剧的笑料和幽默的情节对白,但整体而言却已是或描摹世俗真情、或感慨红尘独醒的正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高志森在这一系列作品里,擅长用怀旧笑料勾起观众的往昔记忆,难免对影片凭添了几分亲熟好感,是以反响热烈。
至9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持续走低,改编自舞台剧的电影亦乏人问津,为寻求突破,高志森受好友黄百鸣之邀,再度执导擅长的贺岁喜剧,孰料票房收入却每况愈下,2005年两人合作拍摄的贺岁片《皆大欢喜》香港票房竟惨到只收十数万,较之当年高、黄每部贺岁片皆有三、四千万的鼎盛时期,实在惨不忍睹。——客观而言,改编自广东家庭幽默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皆大欢喜》与《富贵逼人》一样都是以“小市民发横财梦”为题材的生活喜剧,只可惜今时不同往日,当年港片鼎盛时代观众几乎是全家出动进影院观赏,《富贵逼人》老少咸宜,怎能不大获成功?而今影院消费主体却多是青年观众,对他们而言,拍摄手法、笑料堆砌仍停留在80年代的《皆大欢喜》显然已老套过时。
同理,即将推出的《左邻右李》纵然有多年不拍戏的谭咏麟领衔,但高志森拍摄手法观念的落伍已很难令该片有所作为。正因如此,未能迎合跟进时下观众喜好的宿将高志森注定再次折戟沉沙……
前一篇:类型片的退化与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