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卦掌 |
转眼间,中国电影已历百年,想来意义非凡,确实值得纪念。但正如十几年前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尽管去年搞得热闹轰动,却仅能抬高京剧的艺术地位,无法挽回其观众愈少、市场愈小的颓势。同样,如今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亦已不复往日辉煌,纵然无数的国际电影大奖正努力证明它在世界影坛所获的空前肯定,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踏入21世纪后,中国电影的产量在减,观众在流失,一派虚假繁荣的背后蕴藏的是关乎中国电影如何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市场危机……
壹·视听艺术门类的百年竞争
众所周知,在中国电影的婴儿时期,虽然凭借前所未有的神奇影画技术赢得观者惊叹,但国人并未立即对这种新生事物趋之若鹜,戏曲甚至曲艺等传统的视听艺术依旧是那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有趣的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其实就是个京剧舞台纪录片,而此后中国电影亦时常借助戏曲招揽观众,比如早期电影短片《瓦盆申冤》、《庄子试妻》的故事及片中人物造型便源自传统戏曲。五、六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开拍改编自传统戏曲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改自京剧《游龙戏凤》和《骊珠梦》)大受欢迎,并藉此迅速崛起。六、七十年代内地风行用胶片纪录戏曲舞台艺术,同时革命样板戏更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反复播放,成为文革时期群众仅有的娱乐活动之一。
较之戏曲舞台艺术,电影显然更具备娱乐大众的技术优势,真实的背景道具、自如的空间切换、神奇的特技效果,都是舞台戏曲片无法比拟的。是以到得六十年代,电影已与戏曲打成平手,并列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休闲娱乐。亦因如此,当年李翰祥在台湾拍摄取材古代传奇、结合戏曲形式的“黄梅调”《西施》时,首度发行股票让群众当老板,才有许多痴迷戏曲和电影的台湾观众敢于将毕生积蓄押进去。而到得七十年代,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戏曲的受众面更窄,港台如成龙、洪金宝等出身梨园的戏班学徒眼见唱大戏无法糊口,便尽皆转入电影圈谋求发展去了。
不过,即便戏曲风光难再,广受欢迎的电影仍然未能独受观众青睐。因为随着各种电子媒体的兴起,大众的娱乐选择亦呈多元化,尤其是近年来电视业迅猛发展,其可以让观众在家中随意欣赏的优越性及日益丰富的电视节目(有电视台甚至开辟了电影频道),都对电影产生巨大冲击。比如目前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人气鼎盛,电影业却持续萎缩,以至最近的金马奖,事后大家恐怕只会对电视直播的璀璨群星和娱乐噱头津津乐道,反而不会记得哪部电影获奖及台湾电影的失落惨况。
以目前之形势,进影院的国内观众自然远不能与在家看电视的人群数量相比,其实影视本不分家,电影和电视亦没可能互相打败对方。但中国电影处境艰难,要想挽回大量流失的观众,仍须以精良的制作及艺术水准和难以在家中享受到的影院震撼级视听效果取胜。当然,也不要忘记借助电视这一竞争对手进行广泛宣传。——可惜如今的中国电影搞商业炒作倒是很有一套了,作品整体水准却不敢恭维,长此以往,待到中国电影200周年时,我们还拿什么来怀念呢?
贰·一味迎合与遗世独立
与其他行业一样,拍电影须受商业利益节制。也就是说,没有观众和票房,电影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这在早期最为明显,电影人千方百计迎合观众,电影亦因商业驱动而开始类型化。于是,中国20年代就搞出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30年代就有了恐怖经典《夜半歌声》。
50年代,中国电影正式分为内地及港台三块,商业性类型化进程各有不同。内地及台湾电影偏于政治说教,淡化商业色彩,惟有香港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还能继续大力发挥娱乐大众的基本功能,搞出许多迎合观众口味的类型题材。从“黄梅调”、歌舞片,到武侠、功夫、警匪、枪战、无厘头喜剧,吸引了大批固定的拥趸顾客,香港电影业亦得以迅速发展,不仅在港台、东南亚及各国华人地区大受欢迎,而且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狂赚洋人的钞票。而六十年代之后,台湾经济起飞,电影亦始商业化,但拍摄娱乐片却跟风香港,武侠、功夫、黑帮、赌片一度横行,制作水准却不及港片,只有炮制的特色土产“琼瑶爱情电影”曾在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受到观众力捧。至于内地,则是从80年代之后才真正重视电影的商业娱乐性,当时拍摄的所谓“娱乐片”虽然粗糙生涩,有模仿港片的痕迹,却依旧深受曾长期缺乏娱乐的内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其实电影发展到一定程度,除了用商业票房作标准外,有些影片亦仅注重自身艺术性,多以制作水准衡量成败。无可否认,这应算是电影进步的一种表现,但如若此类不重商业效益、唯我独尊的小众电影泛滥成灾,却会对电影业造成沉重打击。或许有人以为笔者是在危言耸听,但目前的台湾电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80年代起,台湾除了蔡扬名、朱延平少数几人拍商业娱乐片外,绝大多数的电影人都拒绝与国际接轨、不屑拍商业电影,只是一味追求艺术性而遗世独立,而长期这样的结果就是,进入21世纪后,台湾电影每年产量只在十几二十部左右徘徊,台片在本土市场上的比重只占0.3%,更有甚者,居然有人已喊出了“台湾电影已死”的哀语……
那么,香港和内地电影又怎样呢?自90年代中期开始陷入低谷的港片,一直没有放弃迎合市场、创造更多票房的希望。可惜今时不同往日,市场变了,环境变了,心态变了,香港影人的创作力也有点萎了。尤其近两年来,港片为了进军内地市场,试图迎合内地观众口味,拍了不少两面都不讨好的尴尬烂片,令自身陷入目前更为难堪的困境。反观内地电影,虽然一直在高调商业化、注重娱乐性,但真肯放下身段去搞、而且取得票房成功的,只有冯小刚和张艺谋两人而已。不过,内地电影的商业味多体现在包装和炒作上,大规模拍真正通俗的娱乐片,完成电影工业化的目标,似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叁·政策无效 大片虚妄
无论什么年代、什么体制,电影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规划。好象中国在30年就出台了《电影检查法》(藉此禁映辱华西片、抑制武侠神怪,维护传统道德),比好莱坞还早。而在中国电影发展迅速的各个繁盛阶段,背后都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得力措施。及至近年,华语电影陷入低谷,政府部门虽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旨在刺激电影市道,可惜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比如台湾由于开放过度,导致国外电影肆无忌惮的长驱直入,居然技术令本土电影没了立锥之地。至于内地则有每年限额进口西片的政策,可惜此举虽与韩国的“电影配额制”类似,却未能力保华语电影抢占市场份额——即便如今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亦可享受国产片待遇,但电影局对拍摄题材内容的诸多限制,却极易对作品的制作水准产生不良影响。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尽管内地有限额引进国外影片的政策,但每年能进影院的国产片却廖廖可数。更有甚者,是那些能进影院的电影大多也悄无声息、票房惨淡。而那些所谓创造票房的大片独霸档期、影院如今则早已形成惯例。显然,我们早就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票房不好的未必是烂片,票房大卖的是也未必是佳作。如果内地电影每年只靠那么几部“大片”来创造商业效益,那显然也陷入了一个畸形误区。
非常认同陈可辛的观点,香港电影不能靠拍大片重振声威,大量拍摄并扶植中型制作才是复兴希望。窃以为,此论同样适合内地电影,且关键不仅在于鼓励拍摄,更在于扶植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