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卦掌 |
近来港产电影颇多怀旧题材,对此我们或许可以视作香港电影人抚今追昔的一次集体情感投射。比如《精装难兄难弟》向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和电影人致敬;《花样年华》还原六十年代的审美观与生活情趣;《一碌蔗》怀念七十年代香港青年的成长历程。前几年的贺岁喜剧《鬼马狂想曲》则大肆向七十年代广受欢迎的鬼马喜剧借桥,疯狂戏仿拼凑许冠文的经典喜剧,怀旧和致敬意味显而易见之余,自然还会勾起许多人对于70年代香港鬼马喜剧的追忆。
香港自有电影以来,喜剧一直是主流,但说到真正的创作意识以及影响规模,还是近三十年间的事。因为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忧患时期,喜剧不能充分发展。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百花齐放,朱石麟的社会生活喜剧(《误佳期》等)固然以认真严谨的创作赢得口碑,不过当时最为泛滥的却是“七日鲜”的粤语喜剧。此类制作多是流水作业,剧情只有几个类型模式,演员只得新马师曾、梁醒波、高佬泉几个熟脸,尽管不乏观众捧场,但终究由于长久的粗制烂造,至六十年代末期陷入困境。
1972年,重投邵氏怀抱的大导演李翰祥拍出《大军阀》,大搞北方民间谐趣文化,风月笑片自此风行一时。1973年,楚原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虽然改编自展现旧上海小市民百态的战前话剧,却巧妙反映香港时弊,张扬逆境求生的今昔同理,嘻笑怒骂,妙趣横生。影片上映后广受欢迎,票房收入远胜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名列当年度票房冠军,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起死回生,堪称经典喜剧。1974年,因主演《大军阀》声名鹊起的许冠文自编自导《鬼马双星》,获得空前成功,并引领了香港本土鬼马喜剧的新潮流。至1981年,许冠文共编导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若论风头之劲,当年无人能及。
在香港喜剧电影史上,许冠文及其作品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较之以往的港产笑片,许冠文的电影继承了结构松散的传统,好象取材于香港九龙一件真实盗劫案的《摩登保镖》,虽然在保安与匪徒的追逐斗智加入诸多紧张刺激的滑稽笑料,但整体架构仍是以许多独立成章的笑料堆砌而成。再者,许冠文更加注重突出个人表演的作用,除了精心刻画人物的诙谐性格和懵笑行为之外,还极具讽刺自省意味。比如《半斤八两》中,许冠文扮演的私家侦探对待下属刻薄成性,又自以为是,但经历一番教训后总算还能自我检讨。
情节既贴近现实,又新奇有趣;注重锤炼对白笑料,刻意经营人物处境的喜剧效果;加强个人的“无厘头”表演,荒唐夸张中带出冷静的人文思考(尤以《天才与白痴》和《卖身契》为甚);上述这些可谓许冠文喜剧创作的主要特色,同时也是许氏笑片赢得大量忠实观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