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卦掌 |
小手术,一天就能睁眼了,但左眼肿成一个大蜜桃,迎风流泪,多数时间仍须一目瞄准.
惨,搞篇旧文应景一下心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北野武以《座头市》夺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桂冠,开始让许多国内年轻影迷领略到“盲侠”的魅力。但对日本观众而言,北野武的“金毛版”固然新奇刺激,却仍不及胜新太郎的“花和尚版”来得深入人心。须知当年广受欢迎的《座头市》系列不仅堪称上世纪60至80年代日本时代剧的辉煌标志,并且深得业内及影迷推崇,以至遗毒无穷——即便是北野武的最新版“盲侠”,风格路数亦多遵循旧作,若说突破,不过是在打斗场面等技术形式上精益求精而已。
何谓“座头市”?座头是指僧侣的一种级别,市则为人名。日本民间历来流传这位“盲侠”儆恶除奸的英雄事迹,1961年,子母泽宽将有关“座头市”的口头文学整理改编成笔记短篇小说《座头市物语》,深得读者喜爱。1962年,大映电影公司决定将该小说搬上银幕,但因为当时盛行的时代剧皆以武士为主角,“座头市”的身份却是盲人游僧,公司觉得拍一部由和尚做主角的影片风险颇大,不敢让旗下当红男优出演,所以就“慷慨”的将这个机会给了多演反派的二线演员胜新太郎。
孰料《座头市物语》上映后票房狂收、轰动空前,“大映”惊喜之余,立即投入续集拍摄。而胜新太郎亦藉此一举成名,后来更自组“胜”电影公司,继续制作“盲侠”影片,至1989年共拍了26部,皆由胜新太郎主演,是仅次于《寅次郎故事》的日本长寿影集。
纵然60年代正是日本时代剧的黄金时期,之前黑泽明的《罗生门》、《七武士》已令武士片扬名国际,日本国内电影公司又大力扶植时代剧,得到观众热烈响应;但“身份游僧、职业按摩的座头市”何以能领尽风骚,令众多神勇武士甘拜下风呢?究其原因,当以“座头市”的角色魅力和动作场面的开创性设计居功最伟!
由胜新太郎饰演的“座头市”虽为僧侣,却是世俗中人。他游走于乡镇之间,靠按摩糊口,嗜好赌博,亦曾花钱嫖过女人,实在是个典型的“花和尚”。不过,座头市同时又是威震江湖的“盲侠”,他练就一手凌厉无敌的“盲刀”,救危扶难、儆恶除奸,从不犹豫。——而《座头市》的编导显然认识到“盲侠”应该比“武士”更能代表底层百姓的梦想寄托,是以在“座头市”系列影片中,无论故事情节,抑或打斗场面,都充斥着宣扬弱者意识的英雄主义,如此一来,“盲侠”便有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再者,尽管26集的“座头市”系列几乎是同一cult模式(比如剧情皆以盲侠在某地展开凶险之旅,其间总会碰上一位难以应付的高手强敌,并时常有女子对他倾心不已),但胜新太郎演绎的“座头市”乐观幽默、悲天悯人,角色形象立体鲜明,并不给人以单薄粗糙之感。其中又以前三集整体水准最高,注重刻画座头市心理轨迹,颇具惆怅情怀:面对愿意委身自己的女人,只能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对自己心仪的女人,虽然一度甘愿封刀退隐,却敌不过世俗压力、人为阻挠;最终仍须拾起屠刀,继续斩妖劈魔,孤身上路……
在日本观众看来,胜新太郎是与“座头市”划等号的,正是他的用心诠释才让“盲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而胜新太郎除了扮盲人惟妙惟肖外,更刻意演出座头市的性情变化,好象前三集“盲侠”性格还略显内向,但到后来胜新太郎愈演愈拿手,这一角色便逐渐开朗诙谐起来,他可以与女人善意调笑;兴之所至亦会随鼓点自舞自乐、与劳动人民共享胜利喜悦;如此种种,自然令观众感觉亲切共鸣。
当然,如果《座头市》少了精彩的打斗场面,肯定也难成为日本影史最受欢迎的长寿影集。而较之当时的武士片,《座头市》的动作设计确实具有开创性,好象“盲侠”的持刀姿势就与众不同,他是反手持刀、刀尖向下,出招往往横劈斜砍,其动作迅疾流畅,全不似眼盲之人。另外,该系列展现的一人独斗数十人并尽皆斩杀的暴力场面,尤为精彩,对后世Cult film(尤其是香港武侠、功夫片)影响极大。
今日看来,“盲侠座头市”不但“遗毒”颇广,当年甚至热门到与其他著名银幕英雄进行嫁接,搞出“关公战秦琼”的热闹大戏。比如三船敏郎诠释的“用心棒”,香港演员王羽饰演的“独臂刀”都曾出现在“座头市”系列影片中,并与盲侠有一场势均力敌的激斗。同时,“座头市”在香港亦极受欢迎,26部的“盲侠“系列,香港曾引进其中10部上映,是以“盲侠”在香港的的知名度极高。很多影片皆拿“座头市”说事:比如桂治洪的《邪斗邪》(1980)中伊雷自杀时就曾说过“我死后将眼睛捐给盲侠”的搞笑独白。李力持的《情圣》(1991)中周星驰亦曾假扮盲侠企图吓走黑社会。待至最近,叶伟信的《飞侠小白龙》中,吴镇宇更扮演起中国版的“盲侠”,形象造型、动作姿势则学足胜新太郎的“座头市”!
还有就是《座头市》对香港武侠片的深远影响,除了一人斩杀数十人的夸张暴力Cult场面被张彻照搬全收之外,“盲侠”的残障武功意念亦启发张彻拍《独臂刀》(尽管该片的故事构思来自《神雕侠侣》)。有趣的是,当武侠及功夫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出现对其进行讽刺式的戏访影片,比如王天林的《神经刀》(1969)和成龙的《一招半式闯江湖》(1978)不仅有对胡金铨、张彻等经典香港武侠功夫片的讽刺戏仿,更有对日本“盲侠”的模仿颠覆——而我们由此不难窥见“座头市”在香港影人心目中的经典地位。
《座头市》大获成功,胜新太郎亦得以大红大紫,成为日本影坛的“大哥”。之后自组“胜”制作公司,除了继续摄制《座头市》系列影片外,70年代又将小池一夫和小岛刚夕的人气漫画《带子雄狼》(这个系列牛啊,后来王家卫 王晶 姜文都抄过它.我以前也写过一篇,有兴趣的请看:)遗毒无穷的"带子雄郎")搬上银幕,但男主角拜一刀就由胜新太郎的哥哥若山富三郎出演,导演则由拍过多部《座头市》的著名时代剧导演三隅研次执导,该系列在三年内连拍六集,同样深受欢迎。
纵然“胜”公司制作的时代剧大多卖座,却因胜新太郎奢侈大方、不善经营,一度负债达12亿元,终以倒闭收场。不过,胜新太郎却并未因此停止演艺事业。1989年,已近花甲之龄的他仍自导自演了第26部《座头市》。1990年,胜新太郎主演了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浪人街》,而日本时代剧亦自该片之后走向没落。
(胜新太郎与三隅研次)
另外,由于“盲侠”在港台大受欢迎,亦引来胜新太郎与港台影人的频频合作。1970年邹文怀初组嘉禾,即与胜新太郎在台湾合拍《盲侠大战独臂刀》,之后胜新太郎又受邀出演台湾导演屠忠训的《盲剑.血滴子》。至1989年底,胜新太郎还曾出演嘉禾与日本合拍的《阿修罗》。
1997年,胜新太郎因喉癌辞世,超过10000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共同缅怀这位脍炙人口的银幕英雄“座头市”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