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卦掌 |
先声明一句,这是一个很无聊很无趣的八卦,都怪俺闲得蛋疼。
苏童、刘恒、余华,曾是俺上学时最喜欢的三位作家。他们当时也很有名气,因为张艺谋将他们的作品搬上了银幕,为大众所知。
张艺谋与这三位文坛名家,到底是谁成全了谁?恐怕,这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难答。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菊豆》之于《伏羲伏羲》,《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于《妻妾成群》,《活着》之于《活着》,无论文学,还是影视,都堪称佳作。
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5-12/200512221624775144.jpg
巧的是,俺都是先看的小说,后欣赏的电影。《妻妾成群》让我俺惊讶,苏童在家里瞎编都能搞出这么精彩的小说来,后来一琢磨,那是人家抓住的人性的丑恶,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最后为的是什么?——活着!
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5-12/2005122216245171700.jpg
至于改编成电影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较之原著,其实没啥新突破,基本遵照原著。但老谋子聪明的地方,是加进了许多民俗性的东东,最明显的一例当然是:大红灯笼挂在哪房太太的门前,就代表今夜你将承受“杨枝玉露”。另外,在乔家大院拍摄,那样的气氛环境也有了;加之画面构图场景转换都冷静从容,放当年绝对已露出大师的范儿。是以影片在西方大受欢迎,连获大奖,在当时国内虽被斥之为“伪民俗”,有向老外献媚邀宠之嫌,但其本身达到的艺术水准却是毋庸质疑。
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5-12/2005122216262362434.jpg
不过,就我而言,总觉得张艺谋的改编虽然不大,却依然舍弃了原著的一些精髓。先说《菊豆》,正如王朔所言,张艺谋非得让巩俐最后放一把火,抗争一下,其实这远没原著精彩,婶子与侄子的奸情败露,被他们的孽种发现,打死了名为哥哥实为父亲的奸夫之后,这女人就该认命。就象原著所写:“话说民国三十三年秋天--那个落雨的秋天的日子已经死掉四十多年了。事到如今,远近闻名的俏寡妇已经苍老得不成个样子。她的闻名一是因为美貌过人,一是因为她给叔侄俩各孕了一个儿子,为两条血脉付了牺牲且忍受了极大的耻辱。每逢清明时节,她就去杨家坟地在两个辨不清谁是谁的土堆中间坐下,掏出干干净净的手帕,抑扬顿挫地放开苍凉的喉管,为她伺候过的两个男人高歌一曲,那悲哀的调子是洪水峪所能听到的最动人的音乐。‘我那苦命的汉子哎……’”
再说《活着》,原著除了福贵,身边亲人尽死,够悲。电影里还活了媳妇、女婿、外孙,这个倒比原著更符合现实些,同样表达了“活着”的精髓,这种对原著的改编或舍弃,见仁见智。
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5-12/2005122216275580617.jpg
最后讲《大红灯笼高高挂》,前面提过,这部老谋子的“金枝欲孽”基本照着小说拍的,剧情没怎么动,倒是删了一些闺中房事的细节。本来嘛,女人争宠就是要有绝活儿,否则单凭电影里二姨太为人的“八面玲珑”,怎么能赢得老爷那么多次的宠爱?虽然大家心照不宣,但由于影片没有交代颂莲到底为何失宠,未免让人看得懵懂,有些不解。
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5-12/2005122216284976453.jpg
其实原著里是有这段描写的,跟房事有关,虽然有助于交代情节,但张艺谋可能考虑不适合表现,最终还是给删了。
苏童原著中对颂莲失宠的交代,小可特录之下,有兴趣的朋友尽可一观
陈佐千说,我不强迫你,你要是不愿意就算了,颂莲还是不语,她的身体像猫一样卷起来,然后陈佐千就听见了一阵低低的啜位,陈佐千说,不愿意就不愿意,也用不到哭呀。没想到颂莲的啜泣越来越响,她蒙住脸放声哭起来,陈佐千听了一会,说,你再哭我走了。颂莲依然哭泣,陈佐千就掀了被子跳下床,他一边穿衣服一边说,没见过你这种女人,做了婊子还立什么贞节牌坊?
这年冬天在陈府是不寻常的,种种迹象印证了这一点。陈家的四房太太偶尔在一起说起陈佐千脸上不免流露暖味的神色,她们心照不宣;各怀鬼胎。陈佐千总是在卓云房里过夜,卓云平日的状态就很好,另外的三位太太观察卓云的时候,毫不掩饰眼睛里的疑点,那么卓云你是怎么伺候老爷过夜的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