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卦掌 |
同向春风各自愁——香港文艺电影小评
嘿嘿,俺这糙汉也文艺一把
香港一直以来都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恶名,该地的电影也多给人娱乐性强、商业味浓的印象,所谓“文艺片”似乎无从谈起。其实此论实在大谬,仅拿香港电影而言,40年代末就已接替上海,成为文艺片的制作基地。70年代,香港电影业追求娱乐至上,导演多是片场磨练起家,学识、手法、眼光有限,又过于注重商业效益,因此导致文艺片发展势微。
至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涌现,一批“学院派”新锐导演开始为香港影坛注入新血。尽管“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徐克、谭家明、章国明等人开始都借类型片进行试验突破,但仍有不少新导演对文艺片情有独钟。方育平的《父子情》、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严浩的《似水流年》、张婉婷的《非法移民》堪称八十年代前期的香港文艺片代表作。这些“作家电影”或许风格各异(如方育平的生活化、许鞍华的历史感、严浩的抒缓、张婉婷的浪漫),但都有强烈的写实倾向,片中角色总会被社会环境、历史问题所困扰,容易触动观众,产生对现实的无奈喟叹。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香港人受社会时局变化影响,更加注重“小我”、宣泄个人情感,关锦鹏的《胭脂扣》及《阮玲玉》、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陈可辛的《双城故事》分别以独特的文艺气质征服观众,纵然它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故事题材、拍摄手法均不同,却无一例外的利用角色的个人情绪感染观众。
20世纪90年代,香港已发展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白领逐渐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重要阶层,香港文艺片创作亦呈现重大变化。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刻意渲染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呓语,但又以或温暖或疏离的小品式结构表现出来,相当讨喜。而由曾志伟倡导成立的“电影人”(UFO)公司则针对白领阶层拍摄了大量文艺喜剧,《风尘三侠》、《新难兄难弟》、《流氓医生》、《救世神棍》等作虽是喜剧路数,却极重锤炼剧本,拍得有情有义有意境有内涵,自然叫好叫座。另外,“UFO”于90年代中期制作的《甜蜜蜜》(陈可辛导演)、《自梳》(张之亮导演)重走小人物经历时代变迁情意不变的内敛煽情路线,同样广受好评。
时至近年,香港文艺片尽管国际声誉日高,但整体观之,似乎欠缺突破性和新鲜感。一班文艺老将倒是将技法练得愈发纯熟,却不肯开疆辟土,过分拘泥于旧时路数。王家卫从《花样年华》到《2046》,过眼处仍充斥着偷情专情和华丽旗炮;许鞍华从《千言万语》到《男人四十》依旧在历史、政治、文化的云烟中独自沉思。相比之下,倒是新近崛起的“草根”导演陈果相当识趣,另类写实的《香港制造》、《榴连飘飘》只叫好不叫座,便转攻披着文艺外衣、实则商业味重的华丽惊诡片《饺子》……事实上,即便是当今香港文艺片的未来希望——那些独立电影导演(如黎妙雪、黄精甫、崔允信)要想融入主流,也只能暂时靠拍商业片出位。至于何时再拍文艺片,那就要看日益低迷的香港电影何时走出低谷了。
------------------------------
嘿嘿,俺这糙汉也文艺一把
香港一直以来都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恶名,该地的电影也多给人娱乐性强、商业味浓的印象,所谓“文艺片”似乎无从谈起。其实此论实在大谬,仅拿香港电影而言,40年代末就已接替上海,成为文艺片的制作基地。70年代,香港电影业追求娱乐至上,导演多是片场磨练起家,学识、手法、眼光有限,又过于注重商业效益,因此导致文艺片发展势微。
至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涌现,一批“学院派”新锐导演开始为香港影坛注入新血。尽管“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徐克、谭家明、章国明等人开始都借类型片进行试验突破,但仍有不少新导演对文艺片情有独钟。方育平的《父子情》、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严浩的《似水流年》、张婉婷的《非法移民》堪称八十年代前期的香港文艺片代表作。这些“作家电影”或许风格各异(如方育平的生活化、许鞍华的历史感、严浩的抒缓、张婉婷的浪漫),但都有强烈的写实倾向,片中角色总会被社会环境、历史问题所困扰,容易触动观众,产生对现实的无奈喟叹。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香港人受社会时局变化影响,更加注重“小我”、宣泄个人情感,关锦鹏的《胭脂扣》及《阮玲玉》、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陈可辛的《双城故事》分别以独特的文艺气质征服观众,纵然它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故事题材、拍摄手法均不同,却无一例外的利用角色的个人情绪感染观众。
20世纪90年代,香港已发展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白领逐渐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重要阶层,香港文艺片创作亦呈现重大变化。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刻意渲染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呓语,但又以或温暖或疏离的小品式结构表现出来,相当讨喜。而由曾志伟倡导成立的“电影人”(UFO)公司则针对白领阶层拍摄了大量文艺喜剧,《风尘三侠》、《新难兄难弟》、《流氓医生》、《救世神棍》等作虽是喜剧路数,却极重锤炼剧本,拍得有情有义有意境有内涵,自然叫好叫座。另外,“UFO”于90年代中期制作的《甜蜜蜜》(陈可辛导演)、《自梳》(张之亮导演)重走小人物经历时代变迁情意不变的内敛煽情路线,同样广受好评。
时至近年,香港文艺片尽管国际声誉日高,但整体观之,似乎欠缺突破性和新鲜感。一班文艺老将倒是将技法练得愈发纯熟,却不肯开疆辟土,过分拘泥于旧时路数。王家卫从《花样年华》到《2046》,过眼处仍充斥着偷情专情和华丽旗炮;许鞍华从《千言万语》到《男人四十》依旧在历史、政治、文化的云烟中独自沉思。相比之下,倒是新近崛起的“草根”导演陈果相当识趣,另类写实的《香港制造》、《榴连飘飘》只叫好不叫座,便转攻披着文艺外衣、实则商业味重的华丽惊诡片《饺子》……事实上,即便是当今香港文艺片的未来希望——那些独立电影导演(如黎妙雪、黄精甫、崔允信)要想融入主流,也只能暂时靠拍商业片出位。至于何时再拍文艺片,那就要看日益低迷的香港电影何时走出低谷了。
------------------------------
前一篇:“新武侠电影” 代代传承
后一篇:陈勋奇